APP下载

语文教师PCK的内部要素及其动态关联分析

2011-12-29林秀艳

中国教师 2011年23期


  一、PCK的内涵及特征
  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这个概念是美国著名教育家舒尔曼1986年提出的,定义为“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他还把PCK描述为“教师最有用的知识代表形式”。有人译作“学科教学知识”“学科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也有人译为“教师知识”“教学知识”等等。
  此概念提出之后,得到了不少研究者的响应。不过,受我国新课改理念的影响,很多学者或教师更习惯接受教师技能、教师素养、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化等词汇。提到知识,往往赋予其静态的事实性、记忆性等特征。但是PCK的内涵远非如此,pedagogical这个词有教师的、教育的、教育学的、教学法的、适于教师的、教学(法)化等很多释义,在这里修饰knowledge,这个“知识”失去了中文里静态的事实性记忆性的一般特性,转化为被教学化了的,或被教学法化了的动态生成的知识能力统一体。
  当所有静态的知识内容与动态的教学实践、教学情境融合在一起,与教师的特性和经验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它才具有教育教学的生命力,所以PCK这个术语的特质就显而易见了:首先它是属于个体的,极具个性化。可以这样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位教师,没有完全相同的PCK。其次它又是情境化的,不同的时空背景,不同的主客观条件都会影响它的生成和呈现。它又是融合性的,集学科知识、教育信念、教师情感、教师行为等于一体的教育智慧。最后,实践性是PCK的本质特征,是与教学实践紧密相连,不断生成和发展的。离开了教学实践,PCK就没有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二、语文教师PCK的内部要素
  关于PCK的内部要素研究,涉及的成分主要包括课程知识(学科知识)、教学信念、教材知识(内容知识)、学生知识、方法知识(教法知识)、情境知识、表征知识、评价知识等等。范良火从数学学科的角度把PCK界定为三个部分:教学的课程知识、内容知识和方法知识。[1]董涛认为课堂教学中的PCK的主要成分有两种:教师学科教学的统领性观念和特定课题的学与教的知识。学科教学的统领性观念包括学科内容的知识与教学目的的知识两类。特定课题的学与教的知识包括学生理解的知识、内容组织的知识、效果反馈的知识和教学策略的知识四类。[2]
  关于语文教师PCK由哪些要素构成,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