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然一“心”
2011-12-29马迪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12期
就在幾十年前,心脏病发作好比“在鬼门关前打个转”,结果常常生死难料。近年医学的进步帮助更多的病人挺过了这一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从此高枕无忧。
心脏由人体最有力、持久、稳定的肌肉和组织构成,但同时它又非常脆弱——养分、氧气,一刻都不能少。这也难怪,每天泵出约8吨血液的工作可不轻松。而一旦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便会造成缺氧,如果缺氧时间过长,部分心肌就会坏死,再难恢复。这就是所谓的心肌梗塞。
这时,人体的自我修复机制挺身而出,可惜并没有帮上多少忙:心肌坏死处重新长出的平滑肌不具有弹性,无法像心肌一样收缩和舒张,只会在心脏上留下永久的僵硬伤痕。而接下来,这颗“受伤的心”的其余心肌不得不更努力地工作。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下,由于僵硬或无力,心脏将无法有效地泵血,最终出现心力衰竭。
如今,心力衰竭已经成为老年人的高发病,且无法彻底治愈。据国外统计,一旦被确诊为心力衰竭,近一半的患者活不过5年。但是,近年的生物学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利用干细胞唤醒受损的心脏,再生新的心肌。目前,已有数百家机构展开临床试验,力争第一个发现心肌再生的方法,这是一个充满渴望、竞争与不确定性的领域。“心”的开始
事实上,心肌再生只是干细胞研究领域中的一小部分。
干细胞堪称机体的起源,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能够高度分化的功能细胞。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不同,可以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能成长为人体220种细胞的任意一种。
神乎其神的胚胎干细胞堪称生命的起点,它们在完成“造人”任务后便悄然离场,成体干细胞才是陪伴我们终生的好伙伴。
成体干细胞存在于机体的许多组织器官中,正常情况下大多处于休眠状态,在病理或外因诱导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再生和更新能力。正是它保持着组织器官生长衰老的平衡,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比如皮肤、肝脏、骨骼肌和骨髓这些需要不停新陈代谢、更新换代的岗位上,它们的数量很多。令人遗憾的是,在心脏和大脑中却难觅干细胞的踪影,这些器官一旦受损将无法自愈。
传统观点认为,成年人的心肌细胞无法分裂增殖,有死无生所以只会越来越少,即使最强壮的运动员也不例外。但是新的证据表明,心脏里也存在干细胞,也有一定程度的新生,只可惜再生率实在太低,才一直被“忽略不计”。
然而,在某一个生命阶段里,心脏重生并不是什么难事。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萨德克发现,切下一天大的小鼠的心尖(即心脏锥体形的尖,它朝向左前下方,略圆钝,主要由左心室构成),缺失的部分能够再长回来,完好如新。
对不同日龄的小鼠进行同样的手术,结果发现,7天以及更大的小鼠经受的损伤是不可恢复的。小鼠的7天相当于人类的幾个月,这个实验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为何初生婴儿在心脏手术之后痊愈的幾率更高。
没有人知道这样了不起的生存能力为什么会随着哺乳动物的成长而消逝(某些鱼类终生拥有这种超级再生能力),当前摆在科学家面前的挑战就是:如何唤醒这个长期被遗忘的再生机制。“心”的活力
胚胎干细胞研究,目前受到各国法律与社会伦理道德的限制,无法大展身手,因此绝大多数试验使用的都是来自病人自身的骨髓或外周血的成体干细胞。
2000年,有医生在治疗14名巴西病人时,从他们的髋骨中提取干细胞,通过导管直接注射到他们受损的心脏里。之后不到2个月,这些病人的心脏功能都得到明显改善,部分病人的心脏泵血功能甚至加倍。11个月后,其中一名病人因为其他原因死亡,医生解剖他的身体后发现,他的心脏中正在形成新的心血管。
另外,一个德国的研究小组曾将参加临床试验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随机分成两组:骨髓干细胞注射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发现试验开始后4个月,前者总体的心脏泵血功能改善值显著高于对照组,1年后的心肌梗塞复发率也低于对照组。
荷兰的研究人员甚至使用了从病人腹部脂肪中提取的干细胞。在将其注射进病人的心脏后,也达到了减少心脏损伤、增加供血量和改善器官运作能力的效果。
当然,传来的也不全是好消息,最近一项包括18项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骨髓来源干细胞对缺血性心脏病心功能的改善仅为3.6%。很多这一领域的科学家都相信,干细胞只不过是心脏的“好帮手”,它们能加快心脏自我康复的进程,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医学界的“万用细胞”——干细胞给心血管再生领域带来了一丝曙光,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既不要过早地宣布胜利,也不要过早地放弃希望。这条未知的路上充满了亟待解决的谜题,但无论如何,干细胞研究是近年来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这意味着奇迹可能随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