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贺岁”要火也得有“料”

2011-12-29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12期

  又到一年“贺岁”时。自从内地有了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至今近15年来,人送尊号“葛大爷”的葛优,常会在银幕上给观众拜年,去年更有3个他领跑的贺岁档,还不让人有审美疲劳。今年,累了一年的葛大爷,又歇了一年,让不少依然想见他的观众颇感失望、失落,同时盼其来年不歇业,早开工。
  在中国,好演员很多,可真正有票房号召力的却极少,葛优算是一位,导演、制片人选了这一“绩优股”,显然就是上了“保险”。在不讲票房和无贺岁片的年代,张艺谋便爱用他,让他当“劫机犯”(电影《代号“美洲豹”》),或教育“姜文”(《有话好好说》),更使其一举成为戛纳影帝(《活着》)。
  今年,张导用上新科奥斯卡影帝贝尔,携《金陵十三钗》不仅在国内贺岁,还冲老外道声“Merry Christmas!”——占圣诞档,登北美主流商业院线。只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在迎新喜庆的氛围里,无论如何也无法“好好欣赏”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历史伤痛。但转念想想,在2012年来临之际,反思-T过去,倒也不失为很有意义。
  容纳了圣诞节、元旦、春节甚至情人节4个节假日的贺岁档,早已成为国内票房产出比最高的档期。于是乎,每年各路人马都会纷纷涌入,打群架似的,非抢到钱不可的样子。而毫无疑问,明星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他们,看客会被“诱”进影院围观“数星星”,“梦想家”则憧憬着数钞票数到手疼。可每到“梦醒时分”,不少人鼻青脸肿,血本无归,但第二年,前仆后继者又如期而至。
  别人记不记得没啥,反正冯小刚肯定会记住《甲方乙方》的台词:“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此前,这位20岁和电影学院擦肩而过的电视人,所执导的《北京人在纽约》等电视剧屡创收视新高,但被“毙”掉的也有好几部,乃至那时投资人远远看见他拔腿便跑。1996年好不容易可以导部电影儿了,却开机101后遭“叫停”,片名《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就是其写照……终于熬到1997年:时任北影厂厂长的韩三平与刚刚成立不久的紫禁城影业公司老总张和平—被同行佩服的“对政府、政策、观众都特别理解的人’,力排众议,请他拍部于岁末上映的影片,让冯小刚终于火起来。
  在中国内地,过去虽然重要节日大都会安排新片上映,但常年没有“档期”概念,春节长假,影院也放假。
  实际上,好莱坞的档期意识也只是从1975年吓到观众的《大白鲨》开始的。而在20年之后的1995年,成龙看中大陆的春节档,令自己主演的《红番区》非常顺利地敛财近1.1亿元人民币——当时票房的天文数字。
  第二年同期,他卷土重来,又收账1亿多。而此时,韩三平与张和平这两位后来中国文化产业的弄潮儿也想明白了:“该有种影片和成龙电影一样对应特殊时段。”为此,论证3个月,随后定下“三大指标”:必须为新年量身定做;喜剧,“大团圆”结局;要有知名度高的演员,明星不嫌多。
  他们借用了香港影人叫法——贺岁片。冯小刚没有辜负他们,让投资600万元的《甲方乙方》以3600万的数字在票房上轻松击倒成龙(《我是谁》)。
  贺岁档相当于好莱坞的“圣诞档”(从感恩节前到圣诞节后结束)。对很多影人来说,后者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其“奥斯卡效应”,因为主办者规定,参选影片必须在前一年的12月31日前公映,或许如影评人周黎明所云,“片商们相信一点,同样的影片,放得越早,被忘记的可能性越大”,渐渐形成奥斯卡提名影片大多出自圣诞档的现象。由此也可看出“在所不惜”地让“十三钗”抢滩圣诞档的老谋深算的老谋子与投资者张伟平的“奥斯卡野心”。另外,我还想到,“百花”等奖为何不能像奥斯卡那样“趁热”评选与颁发,以让更多国人更有兴致关注并参与咱自己的电影呢?
  不过,应该说,档期与获奖并没必然联系。当年,《铁达尼》据说毫无冲“奥”念头,一心只想暑期档能赚钱而已,却由于制作超时超支,只得挤《空军一号》定好的时段,以至于其主演哈里森·福特找上门来,劝“换个时间”。听劝的《铁达尼》还真推迟了半年,选在11月1日这个“普通”档,不料还是交上“狗屎运”,抱得奥斯卡“美人’归。
  其实,档期固然重要,特别是对商业片而言,可众多看重贺岁档期的影人却忽略了品质和艺术规律与人文价值,其果报往往是“药效”不佳,让人厌烦或恶心。再多说一句:明星上“档”重要(贺岁片几乎成了可以一窥明星当年人气的试金石),但“表演艺术”更重要。如今,太多“星星”不拍戏的时候才更像个“演员”!
  始终保持人气的葛大爷往往被人忽略“真正演员”的身份。其台词功夫自不必说,特别会处理以王朔为代表的新北京话,有种特别的味道(冯小刚语)。平时话不多的他更有着作为表演艺术家表达的洗练与准确。如谈及与之几次合作的陈凯歌有何变化,他“惜金”道:《霸王别姬》片场,陈导爱对演员说“有点儿意思”;《赵氏孤儿》则会表示“有了”。这几个字,不光传神地勾勒出“这一个”人物,同时也精准地揭示出艺术创作的真谛。
  其实,“一张脸”便足以hold住观众的葛大爷,其肢体语言也是-很有表达力与表现力的,但也似乎没让人看出所塑人物的步态、神姿都是下功夫“演”出来的,这有《卡拉是条狗》为证,他观察到不少工人师傅走路都有“送胯”的特征,更会活脱脱给演了出来。
  身为“巨星”,葛大爷却依旧很“接地气”,不仅每“冯”贺岁,他基本上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这其实也是冯小刚贺岁片大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生活里,也总不让人感觉“星光晃眼”,无论对谁都没什么“架子”,仿佛只有“亲人”,没有仇人,难怪其亲和力与观众缘经久不衰。我本人就领略过:有素不相识的小姑娘“非礼要求”——“葛老师,我能摸一下您的光头吗?”他没有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