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炎培:理必求真事必求是

2011-12-29何瑶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12期

  “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忠实。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这句话是黄炎培的座右铭,亦是他87载人生岁月最真实的写照。
  黄炎培,字任之,我国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杰出教育家、政治家和诗人。“爱国”二字贯穿着他的事业、政治活动、诗歌,乃至他的整个人生。
  1878年,黄炎培出生于江苏川沙(今属上海浦东)的一个私塾教师之家。24岁时他考中举人,因“诋毁”清廷遭缉捕而逃亡日本,3年后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中,他参与策划江苏起义,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兴办的教育事业为全国各省之冠。
  辛亥革命后,声望日隆的黄炎培成为了各派争相拉拢的对象,拉拢的手段大多为封官许愿。但黄炎培偏偏看不上,先后两次拒绝出任当时政府的教育总长。袁世凯曾就此借题发挥,送给黄炎培八个字:“与官不做,遇事生风。”
  不做官不意味着不做事。自1917年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及学校后,黄炎培从此投身教育事业达32年,在社会上享有清高、廉洁的美名。他提出“劳工神圣”和“敬业乐群”的口号,以“双手万能”为校徽,倡导手脑并用的精神,培养的人才深受实业界欢迎,在全国教育界声名鹊起。
  在兴办教育的同时,黄炎培积极支持学生投身爱国运动,被江浙一些买办财团骂为赞同“赤化”。1927年,蒋介石对黄炎培冠以“学阀”之名,并对他进行通缉。黄炎培索性闭门3年,以卖文为生,蒋介石见此情势便软硬兼施,派黄的同学邵力子前来封官许愿,黄炎培拒不任职,只是将从日本购得的鼓吹侵华的书当面送给蒋介石。
  不久后,“九·一八’’事变爆发。黄炎培前往外交部质问外交部长王正廷为何采取不抵抗政策,谈话间,多名示威学生涌入外交部,将王正廷一顿痛打。黄炎培当即表示“该打!该打!”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成立国民参政会,黄炎培作为两党之外的贤达之士,成为国民参政员。面对民族前途的一线曙光,黄炎培倍感振奋。他第一次读到斯诺所著的《西行漫记》,初步了解了毛泽东,并且开始了与徐特立、周恩来、董必武、秦邦宪、博古等中国共产党人的交往。
  1939年底,黄炎培与梁漱溟、章伯钧等发起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3月,他又与张澜、罗隆基等人在重庆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并任中央常委会主席。1945年,黄炎培又和胡厥-文、章乃器等筹组了民主建国会,开创了中国政党建设的新局面,他也因此成为两个民主党派的创始人和领导者。
  抗战胜利后,黄炎培、傅斯年、章伯钧等6位国民参政员受邀前往延安参观。在那里,黄炎培与毛泽东进行了一场著名的谈话。黄炎培说:“余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淳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
  ”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后来,黄炎培为此谈话专门写下《延安归来》一文,为中国共产党争取知识分子的支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黄炎培在日记中写道:“至今国共破裂已达无可挽回之境地,但民盟同人愿为民主和平团结而奋斗,此志绝不少懈。”当年11月,国民党政府决定召开“国大”,黄炎培代表民盟发表《民盟对参加国大问题的态度》,表明了抵制伪国大的坚定立场。1948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发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黄炎培秘密召集民建常委会,一致决议响应“五一口号”,并同中国共产党方面接触,明确表示站在人民革命一边。次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的帮助下,黄炎培潜离上海,经香港到达已经解放的北平。
  随后,周恩来两次邀请黄炎培出山。面对共产党的盛情邀请,一生不愿做官的黄炎培这次没有推辞。他以72岁的高龄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成为4名开国副总理之一。
  在第一届全国政协大会上,黄炎培慷慨激昂地发言:“在东半个地球大陆上边建造起一所新的大厦来,这座大厦已题名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座大厦有五个大门,每个门上两个大字,让我读起来: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
  1965年12月21日,黄炎培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他用自己求索不息的一生,实践了他所信奉的座右铭: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