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张转周的“三农”情结
2011-12-29曾平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12期
几次要写写张转周,竟然不知如何动笔。不知是他的身份复杂,还是他这几年—直从事与他身份不符合的事情。
你说张转周是不是文化人
几年前,在河南采访,初识张转周,把他当成一介文人。
应邀参加一个沙龙,张转周侃侃而谈。
“现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各行各业都在萎缩,唯独文化事业蓬勃兴旺。国外的文化机构文化商们纷纷往国内扩展,试图挤进中国市场。好莱坞都要来中国拍影视剧,我想,美国不过200多年历史,有点东西也早拍完了。咱们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这可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啊!我也替中国的文化人着急,如果不利用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张扬咱们的民族精神,让外国人抢占了码头,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对我们发展文化软实力也是个冲击吧?别的不说,就说河南,位居中原,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历史厚重源远流长,外国人馋涎欲滴啊!如何把文化资源大省建设成文化产业大省,的确是个艰巨的任务。我不是文化人,真想拍一部大片,把外国人震个大跟斗!”
身为省直机关干部的张转周这番话颇有见地,坦露出他的文化情怀。
文人喜空谈,可张转周勇于实践。
张转周酷爱书法艺术。他购买收集了上百种书法艺术方面的典籍和名帖,广泛结交国际国内书画界名流,频繁活动在书画艺术交流场所。经过刻苦摹练和交流,他的书法造诣已经达到—定水平。
为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张转周用毛笔小楷先后书写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和十七大关于报告的决议,书写了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著。共九万多字,并装裱成200米书法长卷。2008年初,他将该书法长卷捐赠给河南博物院永久收藏。
张转周策划并与他人合作用毛笔小楷书写中央几代领导人论著、中国历代历史名著、诗词曲赋等三千多万字,并装裱成近2万米的书法长卷。荣获书写总字数、总长度两项世界吉尼斯之最。书法长卷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和批示。
省委领导亲自主持召开有宣传、出版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他们认为,书法长卷弘扬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彰显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发展。不仅具有艺术感染力,也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光明日报》等十多家新闻媒体对书法长卷进行了热情洋溢的宣传报道。原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国记者协会主席邵华泽即兴挥笔给张转周题字“揆古察今”、“孺子牛”。
他策划研究制定的《世界文化大观园》项目建议书,受到省委领导的重视和批示,要求宣传文化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实施。
他主持组织制定的《中草药文化园》项目建议书,被省发改委批准立项,引资兴建。
他参与研究制定的《建立河南旅游文化开发研究中心》项目建议书受到省政府、社科界和旅游界的重视和好评。
你说张转周是不是文化人?
文化人的骨子里透着深深的农民情结
再识张转周,我发现张转周的骨子里却依然透着深深的农民情结。
张转周是农民的儿子,上了大学,是从农村基层走出来的干部。他心系农民,时刻关注农村改革的发展和进程。
中央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连续几年下发了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作为共产党员的张转周再也沉不住气了。
他主动申请,经省委组织部批准,于2004年至2005年到河南延津县挂职锻炼,先后担任副县长和县委副书记。从农村到省直,再回到农村,转了一周。
日月星辰,周而复始。这正应了张转周这个名字。
在延津县挂职锻炼的两年中,他的双脚重新站到黄土地上,他的心和农民紧紧贴在一起,似乎有了一种新生的感觉。他仿佛真正明白了一个真理:在这广袤的国土上,唯有农民、农村、农业才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三农”问题解决不好,国家的发展,现代化的推进,都将是个难以逾越的沟坎。
30多年的农村改革,极大改变了农民的生存状态,农村的进步发展,推进了中国全方位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朝着日新月异的方向奔涌向前。但是,农村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农民还有许多要求难以实现,农业还在小农经济的基本格局中徘SfMbdIF8EgC/qWlIlK5L2OU8YTU1LgBSDIM82jcqRoo=徊不定……
建设新农村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需要具体的措施,需要新的发展思路和可操作的模式,需要创建新的农村体制和管理形式……
“三农”问题太复杂了,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参照。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拥有最广大的农村,拥有最众多的农民,而他们又是这个国家的基石,正是他们用脊梁扛起了共和国的巍巍大厦!
所以,中国的独特国情决定了一个现实,只有靠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张转周一头扎进农村,如鱼得水。他采取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对延津县18个乡镇374个行政村进行了调查,向中央领导写出了《全面建设小康必须实现农村改革新飞跃》调查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出了对县乡干部制度改革,撤乡并镇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村级公司化管理等意见,为中央领导解决“三农”问题积极提供参考。
不知是巧合,还是他的报告起了作用。在他的信寄出不久,胡锦涛总书记来到新乡视察,并且部署了撤乡并镇工作。张转周尽管无缘见到总书记,但他依然感到无比的振奋,如果自己的调查报告能对“三农”工作起到一点微薄的作用,那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作了一份应有的贡献!
从此,张转周一发不可收拾。
调查发现,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对解决温饱,稳定大局,促进农村和城市全面改革发挥过巨大作用。但时至今日,又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不少地方,一家一户经营,想种什么就种什么。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自由性。而这种承包制,为了稳定民心,中央又强调30年不变。在延津一些地方实行订单农业,实行统一计划种植品种,统一组织销售,克服了盲目性,增加了农民收入。对此,张转周总结写出《订单农业开辟解决“三农”问题新途径》文章,被评为论文一等奖,后来文章在《河南日报》上发表,引起很大反响。延津订单农业的做法在不少省、市、县得到推广。
通过调查,张转周看到一些发展农村经济先富起来的先进典型,大都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和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而现在大多数村委班子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缺乏号召力和战斗力。特别是中央免征农税,计划生育立法以后,不少农村干部无所事事,村委班子有的一年也不开一次群众会。严重削弱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孕育着很多不稳定隐患。针对这些情况,张转周写出了《全面建设小康必须实现农村改革新飞跃》调查报告,书面向省委、中央领导进行汇报。报告明确提出,要精简机构,撤小乡并小镇,适度规模。要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建议大专毕业生可回乡在村委会任职。鼓励县直乡镇干部和科技人员下乡,实行效益和职称、职务奖励挂钩,在村委会任职,和农民共同开发农业项目等等。
“三农”问题时时牵住他的心
后来,和张转周聊的最多的还是“三农”问题。
挂职锻炼,张转周荣获新乡市政府记三等功的奖励。而挂职锻炼时间的结束,则是张转周全身心投入“三农”问题的开始。
他利用多种方式和机会,坚持对农村调查研究。
他发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耕地管理失控,随意改变耕地用途的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威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针对前一时期国际粮食市场紧张状况。他有针对性地写出了《农村实行公司化管理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有效途径》的文章,《河南日报》内参进行了专题刊发。他调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各县乡镇不少集体企业倒闭,如综合广、经营处、供销社、原社办企业和一轰而上的乡镇企业,大片厂房场地闲置。一些农村盲目扩大宅基地建房,老宅老村闲置不用等。他写出了《我省农村闲土地亟待开发利用》的文章。刊发在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主办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刊物上。
在调查中,他看到不少农村农民无序管理。农忙种地,农闲外出打工。农民工盲目进城,像候鸟一样冬南夏北。农闲时期,农村看不到青壮年,大都是老人儿童留守家门,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不少村没有集体经济,没有企业,农民仅仅是解决温饱,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等。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带着这些问题,张转周来到全国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濮阳西辛庄。他吃住在农户,一蹲9个月,调查总结西辛庄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的经验。西辛庄实行股份制,青壮年人人都能在工厂上班,户户在工厂都有股份,从根本上消除了贫富两极分化。他们筑巢引凤,优良的环境条件,优惠的服务政策,吸引上海、南京、浙江和台湾10多家企业先后在西辛庄落户。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带动和促进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户户住上统一规划设计的别墅式两层小楼,实现了用水电气全免费。同时,张转周帮助他们成立了新农村建设专家组,制定了进一步发展规划,使这里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不停地走在全省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前列。
在调查总结的基础上,张转周写出了《实行公司化管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调研报告。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内参分两次刊发了这份调研报告。
张转周综合近几年对农村的调研情况,制定了Ⅸ实行公司化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项目建议书。并向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促进会领导作了专题汇报。建议书引起了促进会领导的高度重视。作为一个重要课题,促进会领导表示要向省委省政府汇报争取批准立项。并当场表示特邀张转周参加促进会领导工作,来共同实施这个项目,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探索一条路子。
至于张转周的身份问题,我和不少朋友都问过他。
他坦率直言,因为机构合并,他原在的工作单位河南省中小企业服务局不存在了,他作为局办公室副主任尚未安排新的岗位,只能闲守待命,无所事事。
他说:‘(人活着就得做事隋,没事干人就要憋死。我是个忙惯了的人,闲下来心里就发慌。”
于是,这几年就有了张转周这些忙碌的人和事。
看来张转周注定要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三农”问题时时牵着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