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10
2011-12-29熊俊莉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12期
10年来,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履行“人世”承诺,削,减贸易、投资壁垒,不仅推动各自的经济自由化与国际化,更促使双方调整经贸政策,两岸经贸关系日益紧密,由间接、单向转变为直接、双向往来,并朝正常化、制度化合作的方向迈进。
坚冰逐渐消融
两岸贸易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在加LWQTO的10年里,逐步调整经贸政策,在开放直,接贸易、削减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等因素带动下,两岸贸易关系更加紧密。
两岸加LWTO后,分别履行了在商品贸易、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服务业等方面开放市场的承诺。大陆地区平均关税由“入世”前的15.3%降至9.8%,并完成投资自由化、服务业市场开放等承诺;台湾限制输入的商品比例由7.7%(717项)降低至0.92%(101项),逐步取消外资进入金融、电信、咨询等服务业市场的限制。
为更好发挥经济自由化效应,台湾当局也大幅调整其大陆贸易政策。1987年两岸恢复往来后,台湾当局规定两岸贸易须经“第三地区”间接交易,并采取“宽进严出”政策,出口管制少而对进口大陆货品进行严格限制,2002年以前限制输入的比例高达46%。2002年台湾修改《两岸贸易许可办法》,开放岛内与大陆地区直接贸易。同年台湾当局还通过了《分阶段扩大大陆物品进口》条例,自2002年起逐年减少对大陆货品进口的管制措施。截至2010年Z月1日止,台湾已经开放对大陆8628项农、工产品的进口,占全部货品(10879项)的79.3%。
2010年6月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使两岸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加快。根据ECFA早期收获清单的规定,2011—2013年的3年内将实现台湾539项和大陆267项商品输入出口对方市场减免关税;大陆与台湾,分别向对方开放11项和9项服务业市场。此外,两岸也形成共识并继续展开协商,争取签署《货物贸易协议》,实现两岸货物贸易完全开放及自由化。
两岸加LWTO后,受大陆地区大幅下调进口关税,,逐步取消进口商品数量、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的带动,加上台湾当局放宽大陆货品进口限制,两岸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相互的贸易依赖关系也不断深化。
在台湾出口方面,由于大陆加入WTO后调降产品进口关税、取消部分产品进口管制,加上台商赴大陆投资所需原材料、零组件仍主要从台湾进口,台湾对大陆出口增长很快。据台湾经济部门统计,2001年台湾出口大陆货品金额仅336.1亿美元,到2010年增长了两倍多,约1147.4亿美元,远高于台湾对全球出口的增长速度。10年来台湾贸易出口总额从1263亿美元增加至2746亿美元,仅增长117%。
在台湾进口方面,2001年以前在台湾当局的政策限制下十分有限。据统计,2001年大陆对台出口金额4279.5亿美元,而当年台湾进口总额达1080亿美元。加WTO后台湾当局陆续开放2000余种大陆货品进入岛内,加上受台商投资大陆形成两岸产业链的影响,岛内台商对大陆电子信息产品及相关零组件进口增加,使台湾对大陆进口大幅增长。2010年大陆对台出口金额比2001年增长了3倍多,达375.7亿美元。
“人世”10年,两岸贸易总额决速扩张,从2001年约323.4亿美元增加至2010年的1453.7亿美元。两岸贸易相互依赖程度有所提升,尤其对台湾而言,2010年两岸贸易占台湾对外贸易总额比重已提升至29%。2001年大陆,仅是台湾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市场及第四大进口来源地,10年来已发展成为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最大出超地区及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两岸贸易关系的发展成为台湾加入WTO后经济自由化及带动经济成长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由于台湾当局调整两岸经贸政策,尤其是对大陆产品进口限制减少,大陆对台出口增长速度大于对台进口速度。因此,虽然大陆对台总体贸易逆差仍在增大,但增幅已相对下降,长期来看两岸贸易将趋向平衡。据商务部统计2001年大陆对台湾出口50亿美元,自台湾进口273.4亿美元,对台湾贸易逆差223.4亿美元。2010年大陆对台湾出口296.8亿美元,自台湾进口1156.9亿美元,对台湾贸易逆差860.1亿美元。虽然10年来台湾对大陆总体贸易顺差增加T563亿美元,但进口增幅(4.9倍)高于出口增幅(3.2倍)。长期来看,随着两岸逐步取消贸易壁垒,未来台湾继续开放2000余种限制大陆进口商品,两岸贸易不平衡现象将进一步缓解。
台商到大陆投资者越来越多
加入WTO的10年来,大陆地区投资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依照市场开放承诺,逐步放宽外商投资外贸、旅游、商业、金融保险及电信等领域,取消投资配额、股权比例等管制政策,加上为台商、外商投资提供诸多优惠政策,如为吸引台资设立台商投资区、台湾农民创业园、两岸合作试验区等,加快了台商赴大陆投资的步伐。在两岸经贸关系日益紧密的趋势下,台湾当局也相应放宽了对台商投资大陆的限制。2008年台湾当局将台商赴大陆投资上限由40%提高至60%’放宽投资审查的条件;2010年放宽半导体、芯片等高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限制;2011年放宽岛内金融业投资大陆并改正面表列为负面表列方式。截至2011年明台湾当局开放台商投资大陆(包括农业、制造业)的比例已接近95%。
两岸投资政策的调整对台商赴大陆进行投资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不仅投资规模大幅增长,还出现制造领域向服务领域拓展的结构性变化。根据台湾经济部门统计,2001年台商投资大陆金额仅27.8亿美元,到2010年增加至146.2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20.2%。大陆地区已成为台商赴海外投资的最重要地区,截至2010年底台湾投资大陆金额累计达973.2亿美元,占台资金流出总额(1629亿美元)的60%。
台商投资大陆出现结构性变化。过去台商主要是中小企业投资,近10年来随着两岸逐渐消除投资障碍,愈来愈多的大型企业或上市、柜公司赴大陆投资,据统计台商投资单件投资规模10年来由平均230万美元增加至平均1600万美元。台商投资的重点也由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转移。过去服务业占台商投资大陆比重不到5%,但近年来台商投资大陆服务业呈决速增长态势。2008年、2009年服务业占投资总额比重分别升高至14.8%和15.7%,2010年更决速攀升至24%。2010年台湾,投资大陆服务业35亿美元,首次超过对其他海外地区的投资,且超出金额在一倍以上。两岸签署ECFA加快了双方服务业合作的步伐,台商投资由制造领域向服务领域延伸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两岸初步实现双向投资
长期以来,两岸投资仅限于台商到大陆的单向投资,台湾当局不允许大陆企业进入岛内从事生产或经营活动。加AwT0后岛内外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促使台湾当局,局部开放“陆资”入岛,两岸初步实现了资本双向流动。
2002年1月台湾加AwT0,当月就曾出台《加入WTO两岸经贸政策调整执行计划》,提出分阶段开放陆资的初步设想也按照Ⅸ入会服务业特定承诺表》将岛内行业分为优先开放行业、视情势而定行业和暂不考虑开放行业三类,并制定第一批开放陆资投资服务业的行业清单(58项),但最终由于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紧缩,未出台配套法规和具体实施措施而作罢。
然而,两岸实现双向投资是大势所趋,岛内外要求开放陆资的呼声愈来愈大。2009年两岸“两会”恢复往来,并达成开放陆资企业赴台投资的共识。台湾当局随后出台了一系列开放陆资入台的政策措施,使陆资入岛得到落实,两岸双向投资迈出了第一步。自2009年至今,台当局先后3次增加陆资入岛项目,截至2011年明底共开放陆资投资项目247项,约占全部产业类别的40%。
由于两岸双向投资刚刚起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仍面临资金规模、股权比例等限制,加上并不熟悉台湾投资环境,初期陆资入岛规模不大。据台湾经济部门统计,截至2010年底台湾方面核准的陆资约1.31亿美元。但大陆赴台投资的热隋高涨,随着两岸签署ECDA后逐步消除投资障碍,进一步开放市场,两岸投资关系将继续深化,有望全面实现双向投资;
直接双向“三通”后的旅游热潮
在未实现“三通”的情况下,两岸经贸往来只能是间接与单向的。贸易方面,虽然台湾当局2002年修改《贸,易法规》,开放与大陆地区直接贸易,但在所谓的“安全”思维下不肯开放“直航”,两岸货运只能通过“第三地”中转,实质仍为“问接”贸易。投资方面,虽然台湾当局加入ECDA后就计划开放陆资,但又限制两岸民众往来,在两岸客运单向的局限下不可能实现双向投资。
2008年,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实现了‘(三通”。从“周末包机”发展到“平日包机”,2009年两岸开始实施定期航班,首批开放两岸27个直航航点和270班直航航班。两年来,两岸直航循序渐进发展,2011年已增加至41个直航航点和558班直航航班。两岸客、货运直航的开通使两岸经贸实现了真正意义的直接、双向往来,随着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两岸客、货运市场也在决速增长。
长期以来,两岸人员往来处于单向、不平衡状态。台湾民众经过简单的审批便能进入大陆,大陆居民到台湾却—直受到限制,尤其是民进党当局对大陆人士赴台观光进行严格管控,仅少数民众因专业交流、探亲、婚嫁等获准赴台。2001年境外赴台总人数达283万,估计大陆人士仅200031左右,而台湾赴大陆人数超过3007万人,两岸人员往来极不平衡。
加入WTO后,民进党当局迫于压力小幅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后来所谓的全面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限定每日入台不得超过100031。在民进党当局歧视性政策下'两岸双向旅游进展缓慢。
直到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后,逐步提高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限额,由100031提高至30003,,后来又增加到40003,,加上调整组团人数、保证金等规定,对推动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起了积极作用。2009年大陆赴台人数超过95万人,2010年增长将近一倍,达到163万人。大陆地区迅速成为台湾最大的旅客来源地,并带动岛内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相关行业发展,以及两岸旅游业交流与合作的深化。2011年6YJ大陆居民赴台“自由行”正式启,动,目前仅在北京、上海、厦门三地试行,预计随着两岸扩大开放旅游市场,加强旅游业深度合作,大陆居民赴台规模还将继续增大,两岸人员往来将日益趋于平衡。
建立两岸经贸制度化合作平台
两岸在加WTO的10年里,由自行出台政策转变为协商合作,两岸经贸合作朝制度化、机制化方向不断推进。
2008年,中断近10年之久的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商谈,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迅速恢复,并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平等协商、善意沟通、积累共识、务实进取”的原则基础上,建立了制度化协商机制。三年多来“两会”协商取得了丰硕成果,共举行了7次会谈,签署了16项协议,对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做出了一系列制度化安排。
2010年6月29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并于9月12日正式生效。这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确立了两岸经济关系走向正常化、自由化的方向,并建立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制度化平台。根据框架协议的要求,两岸共同成立了经济合作委员会,启动了EcFA后续专项协议的商谈;根据框架协议的要求,2011年1月两岸开始实施ECFA早期收获计划。未来两岸将按照协议安排,逐,步消除贸易与投资障碍,创造公平的贸易与投资环境,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自由化和一体化。
总体来看,加WTO后两岸经贸关系有了长足进步,逐渐朝双向、平衡的常态发展,并建立起制度化合作的平台及模式。但两岸要完全实现经贸关系正常化、自由化和一体化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例如,台湾仍限制大陆高达2000多种货品进口,是其他国家或地区的50倍;台湾积极吸引外资,却仍对岛内60%左右的产业限制大陆企业投资,并设有资金规模、股权比例等其他投资障碍;台湾将发展观光、教育、医疗业等作为提振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却对大陆居民自由行提出保证金、对大陆学生入台就学提出不准打工等诸多歧视性政策。而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虽然已经起步,但仍受到岛内政治蓝绿斗争、选举等因素制约。两岸未来还应继续发挥wTO多边经贸体系下促进经济国际化和自由化的作用,加快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