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投资的“创新工厂”模式
2011-12-29朱光大
中欧商业评论 2011年10期
这个案例给我们呈现了当下中国医药产业的一个典型问题。由于高技术和资金门槛的特性使然,全球医药产业一直是寡头俱乐部。实力雄厚的跨国巨头主导着全球医药产业的创新,也分享着产业的巨额收益。中国医药企业作为产业后来者,不仅研发基础薄弱,还受制于研发周期长、资金投资大、研发风险高、没有研发经验及与科研单位沟通不畅等系统性问题。所以,需要一种创新模式来解决这种重复研发投入,资源浪费和研发成功率低的问题。
在国内,由于身份认同等多方面的原因,国内的科学家一般不愿意在制药企业工作,所以国内的基础研究都是在研究机构完成,就如案例中所述的惠源一样。与之不同的是,在国外,这些研究都是在实力雄厚的制药企业研发中心诞生的。但在欧洲债务危机后,跨国制药巨头们为了节约成本纷纷决定关闭欧洲的研发中心,这些实验室里保存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是待开发的创新药宝藏。
在这里分享一点我们的经验。前不久我们对接了“王朝计划”。“王朝计划”由中国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和英国国家医学研究院科技部(MRCT)合作实施,根据该计划,英方负责筹集在国外的研发投资,中方负责筹集在中国的上市申报和产业化投资,双方在国内外两个市场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基于这个计划,未来我们可以将海外的研究成果引入中国,在国内完成进行从临床前到临床的一系列研究,也就为国内的制药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自主研发项目。
作为专注于生命健康领域的投资基金,我们的投资模式类似于创新工厂,通过投资早期新药基金,主要投资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及优秀海外进入中国的新药项目,在临床千资并孵化新药项目,到临床两期完成或获得新药证书(风险相对较小)的时候将项目的权益转让给制药企业,这样就可以减少医药企业自主研发的风险,又大大提升了中国本土制药公司拥有创新药的机会。
医药研发是一个高风险的工作,在整个流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判断。我们作为风险投资机构将投资多个新药项目,通过投资数量和规模来分散般资风险,目前我们聘请了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评审专家、中科院院士、阿斯利康全球前研发总监、国内知名医院专家等作为早期新药投资团队成员,负责新药投资的工作。
在新的医改政策确定后,整个制药行业‘将会进行新一轮的洗牌,一批优秀制药企业将在整合收购现有企业的同时,对创新药产品产生更迫切的需求。由此,我们也在尝试着通过整合技术、资本和项目的资源,为中国医药产业孵化新药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