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国家世界遗产的地域特征与成因分析
2011-12-28尹国蔚
尹国蔚
(南京人口学院人口经济系,江苏南京 210042)
非洲国家世界遗产的地域特征与成因分析
尹国蔚
(南京人口学院人口经济系,江苏南京 210042)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提供的按国家顺序排列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将属于非洲国家的世界遗产逐项析出,进一步通览每项遗产的介绍资料,根据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点将非洲世界遗产的地域特征归纳为:文化遗产远多于自然遗产而在全球自然遗产比例较高、自然遗产和双重遗产在热带地区分布比较集中、古城镇数量多、就地取材且原始性强、反映历史悠久的古老遗迹多、外来文化特征明显以及宗教和神秘色彩浓厚等方面。这些特征是在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和地缘位置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非洲;世界遗产;地域特征;形成原因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本文所指世界遗产即根据该《公约》由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审确认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按评审标准,世界遗产在该类遗产中具有“突出的普遍的”价值。换言之,世界遗产是各类遗产中品级最高、属于极端性的地理景观。
截止2011年,共153个国家拥有世界遗产,占全球国家总数的78.87%①南苏丹2011年7月从苏丹分出,与苏丹按1个国家计。。其中非洲37个国家拥有世界遗产占非洲国家总数的68.52%;虽然低于全球拥有世界遗产的国家的平均比例,但非洲拥有世界遗产的国家占全球拥有世界遗产的国家的比例(37∶153)与非洲国家数量占全球国家总数的比例(54∶194)相近。因此,现有世界遗产能够反映非洲世界遗产的基本地域特征。作为一个人类历史悠久但开发程度远不如欧洲和亚洲的地区,非洲的世界遗产既表现出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的过渡性,又具有多种典型特征。本文分析非洲世界遗产的地域特征及其成因。
1 地域特征
1.1 世界文化遗产数量远多于世界自然遗产,但在全球世界自然遗产的比例较高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将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大类。在2011年全球共936项世界遗产中,文化与自然遗产各有725项和183项,二者之比近4∶1。
由于世界遗产中心对遗产数量是按其活动区域统计,即将全球分为非洲、阿拉伯国家、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欧洲和北美洲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五部分,其中阿拉伯国家的一部分属于非洲,所以以这种口径统计的非洲世界遗产不全面。因此,笔者根据《世界遗产名录》[1]将各国重新合计,得出非洲实际共有世界遗产121项②不含其它大洲国家在非洲占有领土上的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80项,自然遗产36项,二者之比近2∶1。
世界自然遗产的数量与世界文化遗产相比,非洲较全球平均值高出1倍。其中,喀麦隆、中非、科特迪瓦、刚果民主共和国、几内亚、尼日尔、塞舌尔和赞比亚只有世界自然遗产,没有世界文化和双重遗产,肯尼亚、马达加斯加、马拉维、毛里塔尼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等国自然遗产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文化遗产的数量。
1.2 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重遗产在热带地区分布比较集中
通过对非洲世界自然和双重遗产进行全面分析,按其所在地区的发生背景与显著特征,可分为热带雨林与草原型、硬叶灌木、陆地水体、高原型、山岳型和海岸海岛及反映古环境、沙漠局域环境和外来天体影响而成的9大类,并统计每类的数量(表1)。从表1可见,非洲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重遗产的基本特征绝大部分与现时环境条件一致,其中明显具有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特征的占近1/2。
1.3 古城镇数量多
非洲的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旧城历史中心、古城镇、城堡和要塞等军事基地、宫殿、竞技场、阿拉伯人
表1 非洲的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重遗产Table 1 The world natural and mixed heritages in Africa
聚居区、村落和传统建筑、田园牧场、移民殖民基地和贸易口岸、岩画石刻、陵墓神庙和宗教等神圣场所以及古人类文化遗址多种,其中属于古城镇类的古都、军事堡垒、贸易和宗教中心最多。初步统计,非洲的80项世界文化遗产中有36项为古城镇或以古城镇为依托构成,按占所在国世界遗产的总量计,分别占摩洛哥的7/8、突尼斯的6/8、利比亚的3/5、阿尔及利亚和埃及各4/7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佛得角各1/2,皆属此类。
1.4 就地取材,原始性强
非洲有不少供居住和其他立体空间功能的世界遗产以石、洞、土、树、草等为建筑和构成材料,极其简朴。塞内加尔萨卢姆河三角洲中奇特的多座人工贝冢有些长达几百米,利比亚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和津巴布韦马托博山的人类居所利用的都是天然洞穴,埃塞俄比亚最典型的拉利贝拉教堂完全由人工开凿岩石而成,而“东非最古老、保存最完整”[2]的斯瓦希里人集聚地——肯尼亚拉穆古镇则由珊瑚石和红树林木材建造③本文世界遗产名称的汉译基本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中对各项世界遗产简介的中文版本,因涉及的世界遗产太多,本文略去与汉译名称对应的英文。。从南非理查德斯维德文化植物景观中的便携式小屋到乌干达巴干达国王的皇家墓地卡苏比陵,都是利用芦苇等草本植物材料建筑而成;从多哥古帕玛库景观、摩洛哥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到加纳作为阿散蒂文明最后物证的传统建筑,乃至马里曾为15-16世纪控制包括盐和黄金在内的横跨撒哈拉贸易的强大桑海帝国的阿斯基亚王陵,都是泥土建筑的典范。
1.5 反映历史悠久的古老遗迹多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非洲古人类文化遗址在人类进化史上意义特殊。人类学家将东非视为人类起源地之一,是因为埃塞俄比亚阿瓦什谷地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至少可以追溯到4百万年以前。南非斯泰克方丹、斯瓦特科兰斯、科罗姆德拉伊和维罗恩斯的化石遗址不仅存在180万~100万年前人类使用火的证据,更重要的是此地发现的化石确定了早期人类的一些标本,其中距今450万~25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标本尤为著名。
单纯由岩画与岩刻艺术构成的非洲世界文化遗产达9处,集中表现出非洲历史上的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论年代之长,坦桑尼亚与东非大裂谷相连的孔多阿岩画遗址“展示了从狩猎采摘的原始社会到农牧时代”[3]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变迁;论规模之大,纳米比亚保存有完好的犀牛、大象、鸵鸟、长颈鹿和人与动物脚印的推菲尔泉岩画是“世界最大的岩刻画集中地”[4];论内容之丰富,马拉维琼戈尼岩石艺术区“最集中地展现了中部非洲的岩画艺术”[5];论档次之高,与阿尔及利亚阿杰尔的塔西利分别刻画了卡拉哈里沙漠和撒哈拉沙漠边缘地区的气候变化、动物迁徙和人类生活进化的博茨瓦纳措迪洛山被誉为“沙漠卢浮宫”[6]。
1.6 外来文化特征明显
非洲世界文化遗产融合了欧、亚,尤其是欧洲文化的特征。古罗马文化在北部地区表现最为集中。曾为利比亚腓尼基人贸易站的萨布拉塔和希腊主要城市之一的昔兰尼考古遗址先后罗马化,建于3世纪的突尼斯杰姆圆形竞技场足以容纳3.5万名观众,充分展示出那时罗马帝国的“庄严和宏大”[7]。在阿尔及利亚,蒂姆加德由于作为骨干道而相互垂直的两条大街穿越整个方形城市被视为“古罗马城市规划的杰出代表”[8],而杰米拉(奎库尔城)除民居外,还有广场、神庙、长方形会堂和凯旋门等古罗马城的代表成分。
非洲世界文化遗产,尤其城镇中的建筑实体兼有多种外来文化的特征。葡萄牙人建于16世纪的摩洛哥马扎甘葡萄牙城和肯尼亚蒙巴萨的耶稣堡都具有文艺复兴军事设施的风格,到18世纪晚期摩洛哥建造的索维拉城仍以同期欧洲防御城堡为蓝本。与西班牙有关,同属摩洛哥的缔头万城的建筑艺术则深受安大路西亚影响,阿拉维特王朝时期的首都梅克内斯具有摩尔式风格。马扎甘葡萄牙城现在仍保留有葡式水塔和曼奴埃尔风格的哥特式建筑,而梅克内斯被称为“17世纪马格里布时期伊斯兰风格与欧洲风格的和谐统一体”[9]。相比之下,除具有本土和欧洲风格之外,以坦桑尼亚桑给巴尔石头城和埃塞俄比亚法西尔盖比城为代表的非洲东部国家的世界遗产还具有阿拉伯和印度风格的特征。
1.7 宗教和神秘色彩浓厚
作为基督教的表现场所,埃及米那遗址、埃塞俄比亚拉利贝拉岩石教堂以整体形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在非洲,大多数基督教的象征物只占据某项世界遗产,尤其城镇类世界遗产的部分区域,诸如阿尔及利亚原为古罗马统治下古迦太基人贸易港的提帕萨、佛得角大里贝拉旧城历史中心和摩洛哥马扎甘葡萄牙城中的遗迹和教堂等。
非洲包含清真寺或修道院、陵墓、学校和喷泉等伊斯兰文化成分的世界文化遗产达16处。与教堂一样,毛里塔尼亚有民居环绕的清真寺之于瓦丹、欣盖提、提希特和瓦拉塔古镇,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的典型麦地那式建筑之于卡斯巴哈,也只占有所在遗产地的局部区域。与基督教相比,伊斯兰教的象征物地位高、氛围浓、分布广。马里的杰内古城曾为伊斯兰教传播的中心,突尼斯的凯鲁万“在马格里布地区首屈一指”[10],摩洛哥的马拉喀什阿拉伯人聚居区“影响遍及整个西部穆斯林世界”[11]。在埃塞俄比亚的哈勒尔城,凡传统房屋的庭园普遍设有礼拜区,清真寺及圣地分别多达82处和102处。与大多数非洲世界宗教遗产只以某种宗教为显著特征不同,埃及的圣卡特琳娜地区为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三大教在内的共同圣地,地位堪与耶路撒冷相提并论。
与苏丹麦罗埃岛考古遗址含有纳加神庙、狮子神庙那样少数具有自然崇拜性质的世界遗产不同,非洲本土反映人文精神的世界遗产大都是对人类祖先崇拜和生死观念的体现。作为膜拜祖先神灵之地,博茨瓦纳当地居民对措迪洛山十分敬畏。肯尼亚位于圣米吉肯达·卡亚森林中11处孤立林地里的大量村落虽在1940年已遭废弃,但因其为米吉肯达人祖先的住所而被长老会尊为圣地长期保留着。尼日利亚奥孙-奥索博神树林作为在定居点外种植神树林的见证,被列入世界遗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被视为约鲁巴神的万神殿之一,即生育女神奥孙的住所。反映重葬习俗的世界遗产更多,马达加斯加安布希曼的皇家蓝山行宫、苏丹博尔戈尔山及纳巴塔地区、塞内加尔和冈比亚共有的塞内冈比亚石圈,以及埃及底比斯古城和墓地、孟菲斯及墓地和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皆属此类。这类世界遗产往往同强烈的族群感情相联系,成为举行朝拜、宗教祭祀和集会之地。
2 成因分析
2.1 自然环境
在非洲世界自然遗产中,南非弗里德堡陨石坑受外来天体直接影响,尼日尔阿德尔和泰内雷自然保护区虽达770万hm2之广,但它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原因是位于撒哈拉沙漠的阿德尔火山断层和小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生物与周围地区的明显差异。与只受偶然和局部因素影响不同,占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重遗产1/2的热带雨林与草原型和硬叶灌木类世界遗产的形成背景和显著特征与所在地区自然带相一致。但这两种类型的数量为19∶1,差别如此之大,显然受非洲大陆本身相应类型的自然带在纬向和经向上的空间范围不同所致,符合非洲热带大陆的特征。高原型世界遗产的存在与非洲高原大陆的特征一致,但海岸海岛地带形成世界遗产的自然原因主要是那里与海平面交接或直接属于海洋的一部分。同样,位于非洲东部数量占1/2的陆地水体类世界遗产是以裂谷构造为基础形成的。包括非洲三大高峰在内的山岳型世界遗产,除由地壳运动造成的突出海拔高度外,马达加斯加黥基·德·贝马拉哈自然保护区的喀斯特地貌和南非夸特兰巴山脉/德拉肯斯堡山公园的玄武岩柱、金色沙石堡垒之类特殊的外表形态成为其入选世界遗产的独到之处。
有关研究表明,从新石器时代末即公元前3300—2400年,包括撒哈拉在内的西北非洲较为湿润。直到5世纪,一些山区和大谷地带湿度仍较大。遗迹遗址类世界遗产产生的年代与记录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岩画应该与这种古环境特征相吻合,而现在位于埃及西部沙漠中的鲸鱼峡谷与突尼斯作为北非湖泊链最后一个湖泊的伊其克乌尔国家公园则是古湿润状况的直接表现。实际上,沙漠及周边地区的世界遗产都不同程度地带有环境变迁的影子。
自然环境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作用多种多样,诸如岩画岩刻对天然石洞和崖壁的利用,历史要塞城市和古人类文化遗址所在地的特殊地形、冶金类工业遗产对矿藏的依附,由季节性洪水或区域性湿润决定的古城镇在沙漠绿洲上的位置及游牧景观的周期性迁移,以及动物躯壳、木本和大量草类、泥土的使用等。虽然不宜过分强调北非的自然环境与西亚的共同性对北非普遍存在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但正是干燥使非洲许多由低级建筑材料构成的世界文化遗产得以保留。
2.2 历史发展与地缘位置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典型代表,世界文化遗产与地区历史演变的进程一致。埃塞俄比亚和南非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以及反映古环境特征的岩画艺术证明了非洲历史的古老性,古埃及和与之毗邻的其他地中海及红海沿岸国家、赞比西河下游以及尼日尔河和塞内加尔河流域等比较繁荣的地区也是非洲世界文化遗产相对比较集中的地区。
如果说世界自然遗产较多并在西部和中部非洲较为集中分布的特点反映了非洲发展的落后和不平衡,那些源于非洲本土的不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宗教或城镇往往都是所属专门史发展早期的产物,那么,后期产生的同类世界文化遗产则说明近边周围外来势力对非洲世界遗产形成的影响极大;因为地中海北岸欧洲国家和西亚、南亚文化特征表现突出的世界遗产集中在地中海南岸及大西洋、印度洋环绕的非洲沿海国家。
公元100年,在北非曾作为腓尼基人殖民地的迦太基开始衰亡的同时,罗马帝国在这一地区建立了非洲罗马省。因为同属一国,稍早产生于西亚的基督教随即进入地中海南岸的非洲国家,5世纪时分化出的东正教则传播至今埃塞俄比亚境内。同样,7世纪初产生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到8世纪初即传播到同属阿拉伯帝国的所有非洲地中海沿岸国家,9、10世纪进一步到达东非沿海和西非地区。15世纪葡萄牙开始在非洲东西两侧的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开辟新航线的活动和军事殖民,到17世纪上半叶,除荷兰、英国占有个别地方外,葡萄牙在非洲东西两岸占据了多处范围狭长的殖民地[12],所以在该地区由葡萄牙始建的城堡、要塞和港口型世界遗产最多。至1914年,除埃塞俄比亚外,欧洲列强将非洲各国瓜分完毕,加上在此期间由欧洲人主导的奴隶贸易与种族歧视,使非洲与欧洲各国有直接和间接渊源关系的世界遗产大大增加。总的来看,以领土扩张、对外殖民和贸易为目的的外来势力对非洲世界遗产的影响比单纯以贸易为目的外来势力要大,这可能是受南亚、东南亚影响产生的世界遗产只限于非洲东部、东南部局部地区,而受西亚和欧洲影响产生的世界遗产分布比较普遍的原因。
现在的世界遗产当初在局域范围内区位的选择也明显受地缘位置影响,如亚历山大城在地中海、埃及本土的位置及其在托勒密王朝时期与希腊的从属关系,迦太基在非洲位置的特点及扼地中海交通的地位,摩洛哥世界遗产对西班牙风格的表现等。苏丹库施帝国迁都麦罗埃除为了远离北方强大的邻居埃及之外,还因为这里是红海、尼罗河上游和乍得之间商路上理想的商品集散地,所以与肯尼亚拉穆古镇一样成为古代班图人与阿拉伯人创造的混合文明——斯瓦希里文明的诞生地。与此类似,埃塞俄比亚早在4世纪即已产生基督教,显然与阿克苏姆王国位于罗马世界通向印度和从阿拉伯半岛通向北非的重要枢纽地位息息相关。并且,交通道路制约着在非洲内部文化的深入传播,现为世界遗产的加奥、麦罗埃都位于早在11世纪在宗教和商业等方面已经建立了持久联系的撒哈拉南北两侧地区的交通节点之上。除与作为载体人群的势能强弱有关外,外来文化在非洲内部传播也受非洲本身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影响。19世纪伊斯兰教已在非洲得到广泛认同,而基督教只限于南非和东非个别国家,说明前者更具可接受性。即使如此,原来基督教根基较深的埃塞俄比亚阻挡住了伊斯兰教的继续南传。但在早期基督教已占优势的北非不同,因为阿拉伯文在那里与在中东地区一样极为盛行,伊斯兰教得以后来居上[13]。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个省份的文化和罗马化的程度取决于该省的城镇密集程度”,因为罗马文明和希腊文明一样,主要是一种城市文明[14]。虽然罗马人在北非统治长达四、五百年,但与腓尼基人在此一样主要是城市文明得到发展。后来的伊斯兰文化虽不限于城市,但包括伊斯兰文化在内的世界遗产依然在城市中最多。古罗马和阿拉伯势力在北非统治的时间最长,使非洲世界文化遗产中数量较多的古城镇在该地区国家分布最为集中,充分体现出外来文化的重叠性和地缘位置与历史发展过程对非洲世界遗产特征形成的综合作用。
3 结论
由于现有世界遗产足以反映非洲世界遗产的地域特征,通过自然环境、历史发展过程与地缘位置完全可以解释非洲世界遗产特征的形成原因,不必如研究全球的世界遗产那样再考虑世界遗产评选过程中世界遗产委员会侧重某些类型及所在区域的倾斜政策[15]。一项遗产的特征显然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但作为对非洲世界遗产地域特征的整体研究,分析形成原因时不得不将各种因素割裂开来分别加以讨论,而且往往只谈及某因素对某一种地域特征形成的积极作用,忽视该因素对其他特征的形成可能有反作用。外来势力的控制使社会经济发展落后,造就了非洲世界遗产原始性强、外来文化特征明显和自然遗产比例较高的特点,但也使非洲历史后期形成的世界遗产本土性弱,不少世界遗产的保存状况差。截止2011年,全球处于濒危状态的35项世界遗产中在尚不包含阿拉伯地区在内的非洲国家高达14项,占40%。论述非洲世界遗产的地域特征力求全面,但支持说明各项特征的世界遗产的数量多少不一,行文时有时按类笼统带过,有时需详加举例。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非洲属于外来文化,但因地位特殊,便与非洲土著宗教信仰一起单列为一类。文中涉及的空间特征只是作为非洲世界遗产地域特征的一个方面,更详细地研究空间分布很有必要。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资料.http://whc.unesco.org/en/list.2011-07-13.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资料.http://whc.unesco.org/en/list/1055.2011-07-13.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资料.http://whc.unesco.org/en/list/1183.2011-07-13.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资料.http://whc.unesco.org/en/list/1255.2011-07-13.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资料.http://whc.unesco.org/en/list/476.2011-07-13.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资料.http://whc.unesco.org/en/list/1021.2011-07-13.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资料.http://whc.unesco.org/en/list/38.2011-07-13.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资料.http://whc.unesco.org/en/list/194.2011-07-13.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资料.http://whc.unesco.org/en/list/793.2011-07-13.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资料.http://whc.unesco.org/en/list/499.2011-07-13.
[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资料.http://whc.unesco.org/en/list/331.2011-07-13.
[12] 张芝联,刘学荣.世界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89.
[13] 杨海廷.世界文化地理[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59.
[14] G·莫赫塔尔.非洲通史[M].第二卷.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369.
[15] 尹国蔚.世界遗产空间分布的统计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4):104-108.
Analysis on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 and Genesis of World Heritage in Africa
YIN Guo-wei
(Department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Nanjing College for Population Management Cadres,Nanjing 210042,China)
After precipitating the world heritages in African States Parties from World Heritage List on http://whc.unesco.org,and further reading all their information,the African world heritages′geographical features are summed up according to the most basic and significant features.These geographical features are:1)The number of the cultural property is more than that of the natural property,the proportion of them is 2∶1;but the proportion of the natural to the cultural in Africa is double the average value in the global context;2)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natural and mixed properit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present environment conditions,they are comparatively concentrated in the tropics;3)Of all sorts of the cultural properites,the ancient cities and towns are the most;4)Using local materials and the primitive nature is strong;5)There are more ancient human culture,rock painting and carved rock art ruins with a long history;6)The external culture features of the states in the Mediterranean North Shore,Western Asia and South Asia are obvious;7)The mysterious flavour of Christianity,Islam and indigenous religion is strong.These features are formed through the common effects fro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its changs,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geo-location as nearest neighbor of Europe and Asia across the sea.
Africa;world heritage;geographical feature;genesis
F590
A
1672-0504(2011)05-0099-05
2011-07-26;
2011-09-07
尹国蔚(1963-),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文化地理与旅游资源。E-mail:yinguowei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