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基于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背景下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视角

2011-12-26刘赞英刘兴国王丛漫胡晓颖

关键词:京津冀河北省区域

刘赞英,刘兴国,王丛漫,胡晓颖

(河北科技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18)

河北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
——基于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背景下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视角

刘赞英,刘兴国,王丛漫,胡晓颖

(河北科技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18)

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要求重新审视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也为河北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确立了新坐标。在借鉴国内外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京津冀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新模式;以大量翔实的数据为依据,从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区域结构四个方面分析了河北省高等教育结构现状;并从宏观规划、中观推进与微观突破三个层面提出了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的对策。

高等教育结构;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河北省;优化对策

一、河北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新背景:京津冀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一)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要求重新审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

2007年7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明确指出:“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

2010年12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将环渤海地区(包括京津冀、辽中南和山东半岛地区)确定为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并将京津冀区域的功能定位为:“三北”地区的重要枢纽和出海通道,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

从全局长远发展的国家战略高度提出设置主体功能区,是中央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和深刻反思,必将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指针。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相适应、相匹配,中国高等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新思路、新模式进行宏观战略上的谋篇布局,重新审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敏锐捕捉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思路和新战略进行宏观结构调整,建构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论和新模式,统筹安排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先次序,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溢出效应和倍增作用,实现分工合作、互利共赢的一体化发展。

(二)京津冀国家优化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亟需强大的区域高等教育支撑

高等教育在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与博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优质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国际竞争力。2006年9月,美国政府在《领导力检验:美国高等教育未来指向》报告中指出:“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宣称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卓越、创新和领导力的国家能力将成为我们维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凝聚的核心力量”[1](P287)。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高等教育与研究的新动力:社会变革与发展》公报同样指出:在“地球村”时代,国际化、区域化和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是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承载地之一,也是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强大引擎。该区域科技发达、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区域发展整体优势逐步增强,确定为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将直接对京津冀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产业结构调整等产生重要影响,并有可能发展成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我国发展前景广阔、产业内涵丰富的新增长极。在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发展框架下,要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构建区域共同市场,实现资源要素的无障碍流动与深层次整合,必须走优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强大的高等教育集群优势,实施高等教育先导发展战略,为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输送优质科技资本、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引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全面提高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质量和竞争力,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资源聚集和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增强高等教育创新知识、创新科技和创新人才的能力,促进区域内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打造与国家经济发展区域大格局相适应、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区域空间新布局,充分发挥大学集群所带来的科技文化知识集聚效应,是当前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而神圣的历史使命。

(三)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的确立为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提供了战略机遇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充分发挥环绕京津的独特优势,一方面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积极为京津搞好服务;一方面全方位深化与京津的合作,……着力抓好环首都经济圈建设。”河北省委七届六次全会也明确提出,举全省之力突出抓好“四个一”战略重点,即:“一圈”(加快建设环京津经济圈)、“一带”(加快建设沿海经济隆起带)、“一区”(加快发展冀中南经济区)、“一批”(加快培育一批千亿元级工业聚集区和大型企业集团),努力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资源强省跨越。调整优化河北省高等教育结构,加强京津冀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与资源共享,进一步发挥京津高等教育外溢功能,对最终促成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区域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从历史上看,河北省为京津两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两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关研究表明,1990~2007年首都高等教育对实际地区 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占3.32%[2](P1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之多;1990~2000年天津高等教育对GDP增长率的贡献Rh1990~2000=0.97%,2000~2005年的数字则是 Rh2000~2005=1.48%。[3](P200)比较而言,河北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京津冀区域合作进程的加快为河北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与调整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战略前提,新时期河北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是“调结构、强内涵、保质量、上水平”,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提升、区域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强大的高等教育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河北省高等教育结构,实现区域间高等教育相互开放、彼此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是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更是河北省面临京津冀区域优化开发重大战略机遇,如何从高等教育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方面,找准自身位置,抓住机遇,搭上京津发展快车,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河北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新模式:国内外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

(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成功范例——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1960~1975)

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方面,最成功的范例当属“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1960~1975)”。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以翔实的调查数据与可靠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利用科学方法对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进行了合理预测与客观对比,对整个加州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了诸多中观与宏观层面的、颇有创造性的规划设想。该规划方案的主体内容包括教育机构的能力各地区需求、师资需求与供给、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成本、加州举办高等教育的财政能力和方案的可行性论证等。加州高等教育规划的最后内容分为报告层次、宪法层次和一般性法规层次三个层次。其中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一是确定并区分公立高教系统不同部门的功能定位;二是确定了普遍入学和选择入学相结合的原则,分部门确定了不同的生源;三是重新确认了加州长期以来对加州公民提供免除学费的教育承诺;四是对现存的“加州奖学金计划”进行改革;五是部门确定不同的管理机构;六是成立由十五名成员组成的、拥有顾问建议权力的高等教育协调委员会。[4](P98~99)

(二)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典范——欧洲高等教育“博洛尼亚进程”的实施

1999年6月,欧洲29个国家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长在意大利博洛尼亚举行会议,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确定了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发展目标,博洛尼亚进程正式启动。《博洛尼亚宣言》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建立可以比较的学位体系;二是建立本科和硕士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体系;三是建立完善的欧洲学分转换体系;四是促进师生和学术人员流动;五是建立科学评价标准,确保欧洲高等教育质量;六是促进欧洲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全面合作。博洛尼亚进程的改革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打通高等教育体制,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流动,支持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为其职业未来和成为有所作为的公民做好准备。博洛尼亚进程的发起者和参与国家希望,到2010年“博洛尼亚进程”签约国中任何国家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和成绩,都将获得其他签约国家的承认,大学毕业生可以毫无障碍地在其他欧洲国家申请学习硕士阶段的课程或者寻找就业机会,实现欧洲高等教育和科技一体化,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为欧洲一体化进程做出贡献。

(三)国内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探索与实践——长三角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进程

国内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成功探索与实践当属长三角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进程。在近30年的改革进程中,长三角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政策松绑、经济拉动,区域教育市场孕育阶段;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区域教育合作次第展开;视阈拓展、观念认同,区域教育聚合体初步创设阶段。[5](P53~55)其推进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制定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长远规划;二是建立教育协作发展的会商机制与协调组织;三是推进三地间高等教育项目合作;四是实现三地高校校际合作。长三角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模式对中国高等教育全局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达区域实现了“强强联合”,有助于产生具有国际意义的高等教育“发展极”,进而从整体上激发中国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动力;二是有助于打破长期存在的区域行政壁垒,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辐射力;三是拓展区域内高校的视野和发展空间,为区域内高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为区域外高校提供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5](P52)

(四)国内外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1.加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

当前,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总体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与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加州高等教育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具有很多相似之处。随着高等教育入学人数的激增,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纷纷扩招,并相继提出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造成校际之间无序竞争加剧、政府高等教育财政紧张、高校办学经费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人力资源强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做大做强区域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成为当务之急。北京、天津、河北都分别制定了各自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各自目标,如何加强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协调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已成为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

2.建立切实有效的运行机制,促进区域高等教育规划的实施

为促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机构间的交流合作与协调,可尝试建立区域内大学校长联席会制度或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定期会商制度,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全局问题(如区域内不同省市高等教育发展重点、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层次序列以及区域内不同层次高等教育机构间的衔接与互补等)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和酝酿,达成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共识,有效推进区域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京津冀区域应该充分把握成为国家层面优化开发区域的重大发展机遇,借鉴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的运行机制,打破行政壁垒,推进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充分整合利用京津冀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讨论区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并制定工作计划,交由行动部门落实,形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机制,积极争取创建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全面提升区域内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确立政府主导、科教驱动、协同发展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

在国家优化发展主体功能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再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等传统要素,而是主要依靠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高等教育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006年美国发布的《领导力检验:美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指向》报告提出:“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是提升劳动力素质和促进成长所必需的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的主要发源地,是推动社会合理流动、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模式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互协作,以规划、财政、人事等宏观政策调控手段为主,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整合丰富的科技文化教育资源,确立区域高等教育的先导发展战略,发挥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竞争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引导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影响全国的创新发展。[6](P94)京津冀区域要以此为契机,实施高等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率先建立政府主导、科教驱动、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使高等教育在引导和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提升主体功能区核心竞争力和促进高端产业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

三、河北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新坐标:区域高等教育结构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为科学、全面把握近十年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笔者从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区域结构四个方面对河北省高等教育结构进行全面分析。

(一)层次结构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是指高等教育中各层次间的组合比例关系,又称水平结构。笔者以1999年至2010年河北省普通高校各层次招生数(专科、本科、研究生)、各层次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各层次增长率等数据为依据(见表1)考察河北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历史变迁及其结构现状,并将相关数据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有关数据(见表2)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河北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优势与不足,为进一步优化河北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表2 2007~2009年全国及京、津、冀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 单位:人

表1、表2数据显示:1999年至2010年,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由7.4万增至35万,研究生、本科、专科各层次招生数均呈整体增长趋势。另据统计资料,1999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足10%,2010年达到25%,表明河北省高等教育在十余年的时间内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跨越,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上大学的愿望。

但是与全国同期相关数据比较发现:(1)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在全省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同期水平,具有较大发展潜力;(2)河北省专科教育在全省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占比重较大,高于全国同期水平,说明河北省高等教育重心仍停留在本、专科阶段;(3)河北省高等教育招生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招生增长率存在较大波动,其中专科招生增长率波动最为明显;(4)近几年河北省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低于全国同期水平,与京津更是有较大差距。

根据《世界教育报告》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人力资源特征的归纳,当人均收入在300~1 500美元时,国家处于重工业化时期,人力资源结构特征表现为资金密集型,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以职校、大专和本科为主,人才规格为实用型、职业型、技术型;当人均收入达到1 500~10 000美元时,整个国家处于高度工业化时期,人力资源结构特征表现为技术密集型,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以本科、硕士为主,人才规格为技术型、知识型。[7](P13~17)据测算,目前京津冀区域人均国民收入已超过1 500美元,总体进入高度工业化时期,人力资源结构也应作出相应调整,尤其是经济总体较为发达的京津地区对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需求剧增,为该区域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提供了基础。

(二)科类结构

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它是一种横向结构,又称专业结构。笔者以1999年至2009年河北省普通高校十一大学科门类招生人数及其所占比例(见表3)、河北省重点学科分布情况等为基础,考察河北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历史变迁及现状,并以河北省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就业人数及其比例为参照(见表4),探讨河北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现状及其不足。

表3 2005~2009年河北省十一大学科门类招生数及其所占比例

表4 2005~2009年河北省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就业人数及其比例

从表3、表4可以看出:2005年至2009年,(1)河北省高等教育十一大学科门类招生规模呈总体增长趋势,各学科所占比重保持相对稳定状态;(2)从各学科门类招生数看,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和管理学增长速度较快,其他学科招生数量基本稳定,部分学科(法学、教育学等)呈下降趋势;(3)河北省三大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并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均保持在50%以上,说明河北省的主导产业仍然是第二产业;(4)从三大产业的就业人数来看,由大到小依次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区别于三大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的排列顺序,且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呈上升趋势,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呈下降趋势。

从省级重点学科布局看,在河北省现有的136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工学与理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方面说明河北省高等教育中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具有较大优势,但同时也表明河北省在现代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业等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相关的第三产业相关专业设置上处于落后地位,不利于河北省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与调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加快服务业发展进程,实现经济结构调整新突破”。高等学校如何调整专业布局,顺应并引领河北省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进而为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撑是当前河北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三)形式结构

高等教育形式结构是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笔者以1999年至2009年河北省全日制普通高校(包括大学、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等)和继续教育高校(包括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独立函授学院、管理干部学院等)数、在校生数及其所占比例等数据(见表5)为主要研究依据,探讨河北省高等教育形式结构发展趋势及其现状。

表5 1999~2010年河北省普通高校和继续教育高校学校数、在校生数及其比例

从表5可以看出:1999年至2009年,河北省普通高校数量由39所增至109所,在校生数由17.9万人增至108.8万人,两者均有较大增长;河北省继续教育高校数量由28所减至13所,数量减少一半以上,不过继续教育高校在校生数由11.6万人增至21.8万人,有较大增长;无论从学校数量所占比重还是在校生数所占比重看,均呈现出普通高校“进”继续教育高校“退”的趋势。

进一步分析数据还可以发现:(1)河北省普通高校学校数从1999年到2004年增长较快,之后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数量,这种现象或与中国高等教育所处大众化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有关;(2)与此同时,继续教育高校数从1999年到2002年急剧减少,之后仍呈下降趋势,或与中国高校升格、改制等有关;(3)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自1999年开始一直呈迅速增长的态势,而继续教育高校在校生数则忽高忽低,表现出不稳定的发展状态。

(四)区域结构

高等教育区域结构是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即它们的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又称地区结构。笔者以2011年5月河北省11个地级市普通高校数及其所占比例(表6)、各地市拥有“211工程大学”、省属骨干大学数等为例分析河北省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现状。

表6 河北省11地市普通高校数及其所占比例

从表6可以看出:(1)河北省11个地级市普通高校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石家庄、保定、廊坊、唐山、邯郸、沧州、秦皇岛、承德、张家口、邢台、衡水;(2)石家庄、保定、廊坊地区拥有全省一半以上的高等学校;(3)全省骨干大学中,半数以上集中在省会石家庄,多数地级市无省属骨干大学,说明河北省高等教育区域结构不平衡情况较为严重。

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河北省目前没有“985”工程高校,仅有“一所半”“211”工程大学(“一所”指:河北工业大学,位于天津;“半所”指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缺乏,严重阻碍了河北省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河北省行政区划及省会变迁造成原属河北省的部分重点高校(如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归属天津市,另有部分高校在搬迁过程中造成大量人才与设备流失,办学水平受到较大影响(如河北大学);二是河北省毗邻京津,地理位置特殊,北京、天津利用其独有的优惠政策,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强,造成高等教育中的“空吸现象”,影响了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有效解决“空吸现象”,充分利用京津高等教育资源的溢出效应,实现区域内高等教育和谐发展仍需进一步研究。

四、河北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新策略:宏观规划、中观推进与微观突破并举

(一)宏观规划:拓展视野,致力于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整体发展

1.成立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协调机构

要实现做强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必须成立强有力的专门工作机构,为区域高等教育的互动合作提供组织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十一章第六十七条明确提出:“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探索省际教育协作改革试点,建立跨地区教育协作机制等”。

对于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而言,必须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和三地省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借鉴美国“常青藤盟校”、英国罗素大学集团、欧洲科技型大学联盟的运行模式,由京津冀三地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组建“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协调委员会”,承担起协调、规划、管理等职能,下设协调管理工作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就合作的相关问题开展工作。[8](P7)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明确提出了加强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目标,河北省应充分利用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积极的努力将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协调机构落到实处,积极整合区域优质资源,形成共同发展合力,提升区域高校学术声誉与社会地位,促进河北省以及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

2.科学制定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科学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是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与发展的指针,它必须立足于区域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要求,既要考虑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又要切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论证,提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途径等,指导区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京津冀区域应紧紧抓住上升为国家层面优化开发区域的历史机遇,利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三地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有利时机,从提升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高度着眼,加强对三地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顶层设计,优化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增强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把京津冀区域打造成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

围绕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结合三地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分别为:北京市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应放在“探索中央在京高校与市属高校共建新模式,支持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上,同时加大对周边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援力度;天津市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应放在“利用滨海新区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政策,在引进境外高水平大学和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上有重大突破”;河北省应充分利用京津高等教育溢出效应,提高对京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着力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3.建立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斯·佩鲁1950年首先提出了“增长极”概念,他把经济空间中在一定时期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部门(产业)称为增长极。增长极本身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增长能力,并通过外部经济和产业之间的关联乘数效应推动其他产业增长。[9](P91)这一法则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对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中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而言,要充分利用京津的优势学科和优势大学这一高等教育发展“增长极”的辐射作用,通过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利用非均衡发展的成果实现均衡发展。

一是集中区域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京津冀名校联盟,打造区域高等教育品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名校联盟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优势日益彰显。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名校联盟充分发挥了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生态性功能,密切了高校之间及其与其它组织的合作,实现了高教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而言,要充分依托京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985”工程高校为依托,组建“京津冀名校联盟”,通过推行名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课程互选等措施,实现强强联合,打造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品牌,提升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的整体竞争力。

二是建立京津冀区域内高校教学、科研资源共享机制,提升区域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京津两地综合型大学众多,优质教育资源丰富,高校精品课程数量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为区域高校课程资源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对于京津冀高校来说,可以以学分制为基础,建立校际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制度,通过短期交流、部分课程共享、师资互聘等方式,加大资源共享力度。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最高,可以利用天津作为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的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合作;河北省产业升级过程中需要大量高级技术人才,可以充分利用京津众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加强区域科研项目合作和产学研合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从而达到区域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目的。

(二)中观推进: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全面提升河北省高等教育质量

1.准确定位,打造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梯队差

2010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河北省考察时指出:“充分发挥河北省环绕京津的区位优势,努力做好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着力打造体制梯度差、政策梯度差、服务梯度差、综合环境梯度差,形成加快发展的新优势。”四个梯度差是指河北省要在体制上、政策上、服务上、综合环境上要比京津更优,以对接京津,促进河北省与京津的区域合作。

河北省高等教育要深化与京津的合作,也必须努力打造四个梯度差:体制上的梯度差,即加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吸引京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提供体制保障;政策上的梯度差,即河北省应制定更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增强对京津各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各办学主体的吸引力;服务上的梯度差,即对来冀办学或合作办学的各主体的服务比京津更优、更周到,各种办学审批效率更高;综合环境的梯度差,即除体制、政策和服务外,其他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要更有利于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为合作提供综合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2.突出特色,提升河北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特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有别于精英阶段的根本所在,是这一时期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志。[10](P126)目前河北省高等教育大规模发展的阶段已经过去,进入稳定发展期,追求内涵发展,重视特色成为关键。在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整性上应采用“削峰扬谷”的策略,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平稳协调发展。[11](P87)

首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上要彰显自身特色。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科研人才;一般的教学型本科高校主要培养能从事科研工作并能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高级人才,要求学生有纵向的框架式知识体系;专科学校主要培养能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和广大农村工作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学生有横向的职业岗位知识模块,强调岗位业务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理论以够用为度、实用为本。其次,各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应体现区域特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初期,很多高校盲目扩大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上追求“大而全”,忽视了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导致办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目前,河北省正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我省高校只有瞄准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超前的、动态的、科学的设置和调整专业布局,才能在为市场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中形成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微观突破:着力于实力提升,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1.层次结构优化

充分利用京津名校资源,与京津高校结对子,共同培养高层次博士研究生,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继续增加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以适应社会对实用型高级人才的需求。面向大经济区域,进一步强化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服务职能,构建自身特色,培养学生的社会综合适应性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立足我省高等教育实际,与京津错位发展,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教育培养体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科类结构优化

河北省高校应瞄准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沿,加强应用学科建设,前瞻性地调整高校专业布局。对于与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建材、医药、纺织等河北省传统主导产业相关的专业,应推进其向应用型转变,提高服务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能力;增设光伏发电和风电等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设备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海洋开发及新一代信息等新兴专业,为河北省新兴支柱产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大力发展与旅游、现代物流、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业等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学科,为我省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服务业发展进程提供人才支撑。

3.形式结构优化

要利用终身教育理念积极引导人们从追求“学历”教育向追求学力教育转变,对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高校实行分类引导,促使他们走多样化发展道路。如,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以岗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为主;以现代网络为支撑的远程高等教育,可以在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开展文化补习、才艺、健康等培训,着眼于成人受教育者素质的提升,使成人高等教育呈现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引导民办高校通过争取政府的财政资助或谋求社会及校友捐助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并依托自身特色专业办实业,实现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错位发展,提高民办教育质量与竞争力。

4.区域结构优化

河北省高等教育区域结构可依据省委确定的“四个一”发展战略进行适当调整。如,与北京相邻的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四市,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可以加强当地高校导游、作物学、农产品加工与储藏等相关专业建设;沿海经济带——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以旅游业和港口物流作为重点推进产业,可在当地高校增设高端设备制造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开办特色鲜明的民办高校;冀中南经济区——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四市农业基地、食品加工、生态旅游的优势较强,则可考虑加强食品加工、导游等相关专业的建设;针对有重点园区建设或大型企业的城市通过设置分校、成立独立学院等形式,积极吸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落户,增设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环保技术等新兴专业。

[1]赵中建.创新引领世界——美国创新和竞争力战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杨振军.首都高等教育对北京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5).

[3]刘丽娜.天津市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J].科教文汇,2007,(1).

[4]刘小强.美国加州1960年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一个成功范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

[5]巫丽君,王河江.长三角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模式探析——基于历史进程的考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4).

[6]吴 岩,刘永武,李 政,等.建构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论[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7]金利娟,刘星期,曹丹丹.教育浪费与高等教育改革实证研究[J].统计教育,2006,(1).

[8]吴 岩,王晓燕,王新凤,等.探索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8).

[9]陈 华,尹苑生.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非均衡发展[J].中外企业家,2006,(3).

[10]马陆亭.由体系和制度入手完善创新人才培养[J].新华文摘,2011,(7).

[11]冯用军.高等教育规模波动与经济波动协调性的实证分析——基于GER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考察[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A Study on the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Hebei Province——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f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Province in the National Strategic Context of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s

LIU Zan-ying,LIU Xing-guo,WANG Cong-man,HU Xiao-ying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ijiazhuang 050018,China)

The proposal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s requir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f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Province should be re-examined and a new coordinate in restructuring Hebei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On the basis of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a new model for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f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Province has been investigated.The current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Hebei Province has been analyzed from four aspects of hierarchical structure,category structure,formal structure and regional structure based on a lot of detailed data.Strategies for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given from three levels of macro-planning,medium-promoting and micro-breakthrough.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national strategy for main functional areas;higher education of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Province;Hebei Province;optimal strategies

G640

ADOI10.3969/j.issn.1671-1653.2011.03.015

1671-1653(2011)03-0082-10

2011-08-16

2010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重大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101007);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0VJY018)

刘赞英(1952-),女,河北任丘人,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京津冀河北省区域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分割区域
河北省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