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江经济带土地利用趋势与驱动机制研究

2011-12-26甄巧莲

关键词:皖江经济带土地利用

甄巧莲, 张 慧, 吴 杨

(1.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2.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

皖江经济带土地利用趋势与驱动机制研究

甄巧莲1, 张 慧2, 吴 杨1

(1.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2.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

以皖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背景为基础,从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变化4个方面对皖江经济带的土地利用变动进行剖析,突出其趋势特征,构建皖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揭示皖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的未来发展趋势,最后构建皖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体系,以期为土地利用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皖江经济带;土地利用趋势;驱动机制

皖江(指长江安徽段)经济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地区[1]。皖江经济带承东启西,在中部崛起战略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区域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土地利用变化。

一、土地利用变化内涵新解

土地利用本来是一个集土地、资源、技术、人文、环境等多方的综合系统,其持续利用问题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2]。土地利用变化机制是研究的核心,其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业界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不乏其数,指出土地利用变化是动态变化,集中体现在土地覆盖变化和数量上的变化。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内涵做出新解释,从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变化四方面对土地利用趋势进行全方位深入研究。

(一)土地利用面积变化

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指的是各类用地面积的增减变化,面积的增加说明需求上升。土地利用面积变化体现为数量和速度两个方面的变化。明确各类用地面积的增减情况可以为未来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使决策者提供合理的土地供给以及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用地管理。

(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土地利用结构亦称土地结构或土地构成,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类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可用于分析土地在国民经济、区域经济、企业经济中各部门的作用程度、经济效益及其潜力,以及开发的可能性及其发展趋势。

(三)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土地利用程度反映人类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与城市化、经济非农化、人口密度以及非农就业率呈正相关。用地类型会根据土地利用率由低向高转化,达到土地优化配置。经济发展带动城市人口增加和城市化发展,继而使土地利用程度加深,形成长效互动机制。

(四)土地利用空间分布

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变化表明一个地区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异状况。土地类型覆被变化会随着时间推移呈现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变化,与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土地利用规划密切相关,受地理环境和政策影响较大。土地利用的变化量及空间格局的演变存在一定的区位效应和用地类型转换差异性[3]。

二、皖江经济带土地利用未来趋势分析

根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1]和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4]提供的相关数据和信息,研究从2005—2010年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应用对比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对其未来主要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皖江经济带背景综述

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皖江城市带为安徽省长江流域,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 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2008年规划区年末总人口305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安徽省的45%和66%,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

目前,皖江经济带依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已成为全省增长最快、带动作用最强、贡献最大的地区之一。多年来“马芜铜”依仗优越的区位优势、经济基础以及自身的活力,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机制。其他城市在实施东进战略的过程中,也确立了新的思路。这必然影响土地利用趋向更有利的资源配置,皖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将会发生较大变化。

(二)土地利用趋势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和相关资料的综合评析,皖江经济带九市土地利用变化显著,突出表现在:农用地面积不断减少,非农用地面积不断增加,耕地不断被工矿占用,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未来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将会进一步减少,建设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仓储交通用地将在皖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进一步增加,土地利用程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将逐渐沿江形成较优分布状况,未来皖江经济带土地资源会呈东西向沿江分类别集中分布。

1.土地面积变化(2006-2010) 根据调查数据和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4]整理所得,以2005年为基期。5年间,皖江经济带农用地减少0.49%,建设用地增加5.56%,工矿用地增加10.76%,交通水利用地增加6.19%,其他用地和未利用地减少11.19%。可以看出,建设用地规模正在逐渐扩张,工矿用地和交通水利用地增幅最大。目前皖江经济带经济水平明显处于工业迅速增长并成为主导产业的阶段,中心城市强化。但该区路网建设较为滞后,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未来会逐步优化交通、水利、工业用地及其他用地配置,加强东向通道、沿江和跨江综合通道、合肥辐射通道、皖南旅游通道、煤炭运输通道的建设,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运输优势,加强内河干线航道整治和港口建设,建立与长三角经济圈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因此,未来的建设用地、工矿用地和交通水利用地面积还会进一步增加,如何合理控制用地的扩展成为今后土地管理工作的重点。

2.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土地利用结构随各类用地面积的变化而调整,皖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结构中,农用地比例略有下降,建设用地比例提高,未利用地比例减少。工矿仓储用地一直是区域内变化速度最为显著的土地利用类型,皖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在逐年提高。未来皖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结构将呈现农业用地非农化、农业用地质量退化以及区域土地利用效率难以快速提高、区域土地后备资源日趋匮乏等变化态势。

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主要体现在城市建筑容积率的上升和土地利用率提高。从2005—2010年间,皖江经济带的城市建筑容积率逐年上升,土地利用率亦然。这与皖江经济迅速发展和决策层引进人才、招商引资等等开放性政策息息相关。开放式的发展模式带来大量的人力资源流动,人才的储备为皖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积蓄了力量,同时,人口的快速流入又带动了皖江经济带的消费和多元文化的融入,使得城市化进程进一步跟进,从而逐渐加深土地利用程度。

4.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变化 皖江经济带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格局。皖江经济带作为皖江经济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依据特殊的地理位置,沿江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和沿江交通建设,因此从空间布局来看,皖江经济带会沿江呈线性改变,以交通为网络连接工业用地集中连片带状分布。承接东西部的交通状况改善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国家提出了“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建设后,对具有“承东启西”区位优势的皖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皖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分析

在总结他人结论和分析现状资料的基础上,对影响皖江经济带土地资源利用的因素进行总结归纳,并考虑了影响较大的新因素,将影响皖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的驱动因素进行以下归类:

(一)经济因素

1.产业经济增长水平 经济增长水平提高会使土地流向收益率较高的用地类型,达到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起土地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间的重新分配,从而导致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需消除皖江城市产业同构现象,实现区域土地协调利用。

2.人均收入水平 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和土地资源利用息息相关,人均收入水平增长,会增加住宅用地和商服用地及旅游用地等需求,在国家控制建设用地的长期性上为其指明调整方向。

3.投资环境状况 据统计,2005—2008年,皖江城市带实际利用外资额年均增速达到43%,分别比全国、长三角、中部地区平均增速高27.8、25.4和15.4个百分点。同期,皖江九市利用省外境内资金年均增长达65%,2008年达到了2163.9亿元。为保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顺利实施,中央财政将加大对示范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良好的投资环境必然导致外部投资的增加,会增加相应的土地需求。

(二)资源因素

1.土地储备与供给 土地供给状况直接影响各类型土地的价格,也因此波及产业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储备会影响土地供给,间接影响土地价格,使土地利用发生改变。土地储备制度是对土地供给进行调控的有效手段。

2.自然地理资源 产业资源丰富有利于产业的长期发展,导致相关用地的变化。皖江城市带区位优势明显,是长三角向中西部地区实施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佳区域,具有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等综合优势。皖江经济带九市倚靠长江线性分布,独特的地理位置也会使得土地资源因地制宜线性发展。

3.人力资源 皖江经济带九市的良好发展必然会带来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丰富的人力资源和高素质人才会为皖江经济带发展提供生力军,推动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必然影响地区的发展,间接影响土地利用状况的改变。

(三)人文因素

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使得皖江经济带快速平稳发展,土地资源利用良性循环,对于未来土地资源利用起着间接作用。

1.人口流动 区域的繁荣发展和城市政策的积极导向会使人口流入,而人口的增加带动城市化的更快发展,土地资源利用空间分布随着人口聚集地的不同也会发生相应改变。人口增长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人文驱动因素之一。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速度影响,而且有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的分别,因此将人口流动作为考虑的因素。

2.城市化进程 区域城市化的推进程度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改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规划用地发生很大的改变。城市人口扩散,工业出现扩散,土地利用情况随之发生改变,接着城市交通大幅扩散,整个区域城市体系重新调整[5]。在一定范围内,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是互补的,一旦人口流动过大,脱离了城市化水平也会给土地利用带来恶劣的影响,因此,应把二者分开来分析。安徽省城市建成区用地年平均扩张速率高于全国水平,而城市化水平却相对较低。这说明,皖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结构还有很大潜力,土地利用布局需要通过引导流向合理。

3.政策优势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为皖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国家政策支持,会较大影响土地结构状况,使得未来土地利用状况发生改变。此前,安徽省政府就已经在发展皖江问题上确立了东向发展战略,加入泛长三角等方针政策,为皖江区域发展提供了地方政策支持。安徽政策支持皖江经济带的发展必然影响土地利用规划,使得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达到土地的更高效利用。

4.文化发展 安徽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形、地貌的特点,形成三大文化圈,属于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影响深远,总称皖文化。皖江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皖江经济带的文化发展带来契机,间接影响人力资源的流动和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提升会促进消费水平,引导产业合理配置,间接影响土地资源配置,使得土地利用发生变化。

5.理论研究发展 理论研究的发展为皖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一个科学的决策必须以严谨的理论支撑为基础,安徽省非常注重皖江地区的理论研究工作,为研究皖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很多科研平台,使得业界形成了一股研究皖江区域发展的理论力量,为皖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四、皖江经济带土地资源利用变化驱动机制

在综合分析各种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归纳了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系统内部驱动力和系统外部助推动力因素,构建了皖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并分析其重要性。对每个指标参数 ,根据其相对重要性用A HP法确定其贡献率 ,并通过一致性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皖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体系

从结果来看,皖江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因子重要性排序为:城市化进程>政策优势>人口流动>产业经济增长水平>人力资源>理论研究发展>土地储备与供给>人均收入水平>自然地理资源>投资环境状况>文化发展。皖江经济带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受城市化进程、政策优势和人口流动影响较大;受产业增长水平、人力资源和理论研究发展影响次之;受土地供给和自然资源、文化发展影响相对滞后,符合理论界关于土地利用变动的驱动力结论。经济、资源、人文三方面共11个主要因素共同作用构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体系。政策优势属于系统外力作用,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是内因,形成驱动土地空间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而土地利用变化受自然资源分布约束越来越小,这缘于交通的日益发达和科技生产力的日益提高。理论研究的发展也较大地促进了土地利用改变,为土地利用和管理提供理论指导,重要性不容忽视。

五、结论

综上所述,皖江经济带的发展崛起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策性支持,同时受到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皖江经济带土地资源利用情况随着政策的导向变化较大,理论研究只是为政府决策服务。目前,国家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和《皖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陆续出台为皖江经济带土地资源利用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土地利用趋势主要呈现:

1.工矿仓储、交通用地继续扩大。皖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必然会加大工矿、仓储和交通用地的比重,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我国建设用地实行用途管制,这部分用地的增加会导致其他用地的减少。

2.居住用地需求会带来城市用地的扩张和程度加深。随着人口的流入,对居住用地需求也会加大,由于城市中住宅用地土地供给数量有限,使得城市土地更加集约利用,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前提下,又加深了土地利用程度。

3.土地利用结构趋向更合理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土地利用类型转向需求更多的用地,进一步改变各类的用地面积,使得土地利用结构得到更合理的调整,逐渐趋向最优配置,这种最优配置除了表现在数量上,也会随着空间转移分布。

4.工矿和交通用地将会呈现沿江线性分布特征。由于紧靠长江,皖江城市带沿江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在承接产业转移和中部崛起战略过程中势必形成发达的东西向延伸的交通体系,依靠循环经济理念的工业产业园区会与之相适应,呈现东西向沿江线性分布特征。

5.人口流动和政策优势成为皖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均以人口增加为基础,皖江经济带的政策优势更为其带来大量的人口流入,工业产业的转移内置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其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Z].北京:2010.

[2] 陈勇.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机制与调控研究——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3.

[3] 黎夏.珠江三角洲发展走廊1988-1997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空间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3):307 -314.

[4]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Z].合肥:2009.

[5] 章剑龙,吕春莲,齐亚鸣.安徽省城市用地扩张城市化特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8):731-733.

On the trend of the use of land and the driving mechanism in Wanjiang economic belt

ZHEN Qiao-Lian1,ZHANG Hui2,WU Yang1

(1.Tongling College,Tongling,244000;2.Agriculture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071001)

The paper analyzed the utilization trend of the land resources in Wanjiang Economic Belt based on its plan as the demonstration plot of taking over industrial shift.The article highlighted the trend of it through the explanation of four kinds of changes-the change of land utilization area,change of the structure of land utilization,change of land utilization level,and change of land utiliz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It built up a driving mechanism of land utilization in Wanjiang Economic Belt,revealed its developing trend in the future,and finally established a driving forces index,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theory references for decision making of the use of land.

Wanjiang Economic Belt;land use trend;driving mechanism

X 171.1

A

1008-6927(2011)01-0100-05

2010-11-15

2010年安徽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皖江产业集群空间集聚与土地利用变化互动研究”(项目编号: 2010SQRW136)。

甄巧莲(1976-),女,硕士,铜陵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工程管理。

(编辑:刘雪春)

猜你喜欢

皖江经济带土地利用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小鲟”过皖江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基于三圈理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
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