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非科技合作关系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2011-12-25

国际展望 2011年2期
关键词:中非援助非洲

王 涛

论中非科技合作关系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王 涛

中非科技合作关系从古至今一以贯之。从传统到现代的科技交往历程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新中国成立后,中非科技关系完成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建构,体现出平等相待、无私援助的特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非科技关系从援助逐渐转为合作,讲求实效、互利共赢,中非科技关系日益发展。2000年以后,中非科技关系从原则向政策、从政策向机制过渡,完成了两次大的提升过程,不断深化。2009年“中非科技伙伴计划”的提出,确立了中非科技关系的机制。中非科技关系进入一个新时期,并日益成为未来中非关系新的增长点。

科技关系 科技援助 科技合作 中非科技伙伴计划

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中非双方需要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地捕捉全球化中的机遇,实现发展;全球化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中非双方同样需要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中非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其中科技合作在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发挥的作用最为关键。中非科技合作不仅能在脱贫、提高自主发展能力等方面发挥作用;更能推动双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实现跨越式发展。对中非关系而言,科技合作将是保证双方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重要手段。

一、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从传统到现代的科技交往历程

古代中国作为世界文明的中心之一,经济和文化成就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科技成就同样为天下翘楚。随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凿通”,中国的科技成就陆续传往欧非地区,而非洲的科技成果也传入中国。双方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从两汉到隋唐是中非古代科技交往的初始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中非科技交往不断发展,但总体水平不高。在西汉开辟丝绸之路后,东汉时期的亚欧大陆形成汉、贵霜、波斯、罗马四大帝国东西纵列的格局,丝绸之路沿线的安全得到了极大的保障,丝绸之路上的商贸也大大发展繁荣。①何芳川、宁骚主编:《非洲通史(古代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74-480页。当时北非处于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汉朝和罗马的科技交往成为中非科技交往的肇始,其标志为中国的药材和非洲的香药为对方知晓并使用,促进了双方医学技术的发展。②朱德明:“古代中国和非洲的医药交流”,《中华医学杂志》,1997年第2期,第105-108页。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也传入非洲,北非和东非一些地方开始学习中国的丝织技术和制瓷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世界局势大变,亚欧大陆北方的游牧民族大迁徙浪潮摧垮了汉、贵霜、罗马等帝国,陆上丝绸之路也被阻断。这一时期,中非科技交流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开展。那时中国的商船只能抵达印度,中非科技交流主要以间接的方式进行。印度河口的巴巴里加和坎贝湾的巴里格柴成了中非贸易交往的中转站,中非科技交流延绵不绝。③同上。隋唐时期的亚欧大陆重新形成了四大帝国的格局,唐、阿拉伯、拜占庭和查理曼四大帝国的出现使东西商路恢复通畅,世界技术的进步使东西交往的层次得到提升,①[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3-87页。中非科技交流进一步发展。中国的造纸术在8世纪以后传入北非地区,②同上,第204页。中药在这个时期受到埃及医生的欢迎。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技术交流成为中世纪东西方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③同上,第205页。

从两宋到明初是中非古代科技交往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中非科技交往伴随着经贸往来呈较快发展的趋势。9世纪以后,世界经历了一个纷争的混乱年代,十字军东征和柔然、突厥、蒙古人的相继西侵使陆上丝绸之路时断时续,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中非交往。海洋于是成为双方交流的桥梁。随着宋朝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大繁荣,与东非的科技交往也得到发展。这一时期中国输入非洲的药材达60多种,其中牛黄最受非洲医生的重视。④朱德明:“古代中国和非洲的医药交流”,第105-108页。中国的三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也在这个时期传到北非和东非地区。⑤[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第204-205页。中国还大量进口非洲的香料、犀角等药材,甚至因进口量过大而引起中国铜钱的大量外流,间接促使中国发明纸币。后来在东非挖掘出12世纪的中国铜钱印证了这个说法。⑥[英]巴兹尔·戴维逊,屠佶译:《古老非洲的再发现》,三联书店,1973年,第274-276页。在宋人赵汝适所撰《诸蕃志》中,对中国进口的非洲药材还有专门的记录。⑦杨人楩:《非洲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7页。13世纪后,混一欧亚的蒙古帝国使东西方陆地商道重获通畅,“海上贸易变得不怎么重要了”。⑧[英]巴兹尔·戴维逊:《古老非洲的再发现》,第276页。蒙古伊儿汗对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的军事进攻使中国先进的军事技术传入北非,途径中东的商路是中非在这一时期技术交往的主要通道,马可·波罗和伊本·巴图塔在他们的游记中对此均有记载。①杨人楩:《非洲通史简编》,第117-121页。明朝郑和下西洋是中非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到达东非的郑和船队收集了大量的非洲药材,并带回长颈鹿等非洲动物,而中国掌握的丰富的地理知识和优秀的造船技术也传到了东非。②[塞内加尔]D. T. 尼昂主编:《非洲通史:十二至十六世纪的非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第538-539页。

中非古代科技交往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医学和药品的相互交流借鉴。中医的解剖学、脉学等传入了非洲,埃及的防腐技术、脑外科技术等也传入中国。③朱德明:“古代中国和非洲的医药交流”,第105-108页。这些合作促进了双方医疗科技水平的提高。双方大量药材的交易,推动了双方医药技术的发展。第二,中国传统科技传入非洲。在中非古代交往中,通过商贸往来,中国的丝织技术、制瓷技术传入北非和东非地区。约3-7世纪,中国的提花机传入埃及,使埃及成为中世纪地中海沿岸重要的纺织中心。元朝时,中国的丝织技术也传入了东非沿海城邦。④艾周昌、沐涛编著:《中非关系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0-91页。⑤ 同上,第94-96页。在9-10世纪以后,中国的制瓷技术也传入了北非和东非地区。⑤埃及法蒂玛王朝烧制的瓷器可以与中国原产瓷器媲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⑥何芳川、宁骚主编:《非洲通史(古代卷)》,第490页。中国的四大发明也传入非洲,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第三,非洲传统科技传入中国。埃及人发明的玻璃生产技术于公元前2世纪、炼糖术于3世纪相继传入中国。⑦玻璃生产技术参见葛洪:《抱朴子·内篇》,炼糖术参见陈寿《三国志·吴志》,转引自艾周昌、沐涛编著:《中非关系史》,第105页。北非的天文学知识传入中国后,对元朝郭守敬制订《授时历》产生巨大影响。⑧艾周昌、沐涛编著:《中非关系史》,第112页。

中非古代科技交往历时一千多年,取得许多成果,可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但由于双方并未将对方视为自己重要的贸易伙伴,中非科技交往也是“互通有无”,因此在古代,中非科技交往并未发展繁荣。16世纪以后,中国国力衰微,奉行“锁国”政策,非洲也沦为欧洲各国的殖民地,中非科技交往逐渐衰落。

但即使是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称霸世界的几个世纪里,中非科技交往也仍然存在。17世纪后,不少华人被贩卖到北非、南非和东非地区,这些人及其子孙逐渐定居在非洲,从事中医、工程、农业等行业。他们中不少人促进了中非医学技术的交流;还有一些华人在南非、留尼旺等地从事茶叶种植,将中国的茶叶栽培技术传到了非洲。①艾周昌、沐涛编著:《中非关系史》,第158页。

二、平等相待、无私援助:从自发到自觉的科技关系建构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非科技关系没有形成必要的合作政策与机制,中非科技交往总体上处于自发状态。而在1949年后,中非科技关系逐渐从自发走向自觉,进入一个新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遭遇了一个国际环境极度恶化的时期。当时在美苏两极格局的世界体系下,中国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封锁,在中国周边还相继爆发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中苏、中蒙边界陈兵百万。中国一度同时与美苏两大国对抗,国际形势十分严峻。②参见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在此背景下,中国基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努力拓展自身的外交空间,并站在第三世界的立场上,一方面揭露不平等的南北关系,另一方面探索建立新型南南友好合作关系的途径。中非科技关系作为发展现代中非关系的重要组成,被中国领导人有意识地加以鼓励和推动。

现代中非科技关系发端于1955年的亚非万隆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文化合作的决议,促进了亚非各国之间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开展,并提出“在实际可行的最大程度上互相提供技术援助”。①《亚非会议最后公报》,1955年4月,载中国外交部网:http://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1179/t191828.htm.随后,中国逐渐有意识地开始同非洲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1956年,中国和埃及签署了“文化合作协议”,双方开始互换教授、青年学生和科学家。②Zhang Yonghong, “Sino-African Cooper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story and Prospect,” in Liu Hongwu and Yang Jiemian eds., Fifty Years of Sino-African Cooperation:Background, Progress and Significance, Yunnan University Press, 2009, p. 212.

在1963-1965年周恩来总理三次访问非洲期间,中方先后提出了“中国处理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五项原则”和“外援八原则”,其中涉及到中国对非技术援助的内容,③艾周昌、沐涛编著:《中非关系史》,第242-243页。明确了对非技术援助的四个基本原则:第一,平等互利的原则;第二,符合实际需要的原则;第三,鼓励技术转移的原则;第四,科技人员待遇不搞特殊化的原则。④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第169页。这为中非科技合作提供了原则基础,是中国开展与非洲科技关系的主动尝试。中非科技关系从自发走向了自觉。

从自发到自觉的中非科技关系建构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中非科技合作的建构服务于中非政治利益上的共同诉求。中非关系发展初期,中国既积极声援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又向非洲独立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给予实际的支持。从万隆会议到之后与非洲一些国家签署的技术援助、合作协议,都体现出鲜明的政治色彩——服务于亚非团结和联合反帝的政治诉求,而忽视了利益考量。中国是茶叶出口国,但中国为了支持马里的农业技术发展,向马里传播了中国的种茶技术,使马里的茶叶生产能够自给并出口。⑤邓树林:“茶叶打开了建交的大门——访中国前驻马里、科特迪瓦大使刘立德”,《对外大传播》,2006年第11期,第40-42页。如果追求经济效益,这种行为是不可想象的。但正是由于那时盛行的国际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情结,政治诉求就超越了经济利益。第二,中非科技关系的原则体现出鲜明的平等互利色彩。非洲国家独立后,欧美的技术人员在非洲进行科技援助工作。这些人享受着比非洲人更好的待遇,提出的发展科技的方案也多是以西方经验为准绳,脱离了非洲的实际情况。周恩来在访非期间提出的“外援八原则”,吸取了西方技术人员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中方技术人员不搞特殊待遇,保证让非洲人学会技术,中非平等合作等原则,这些原则将中非双方置于平等的位置上,摒弃了高高在上的西方“老爷”心态,赢得了非洲国家和民众的心。第三,中国积极发展对非科技援助,加强南南合作。从1949-1979年的三十年间,中非科技关系主要表现为中国对非洲的科技援助,多是中国对非洲的科技输出和人员培训。这三十年里,中非农业科技合作有180多项,包括中国帮助非洲国家建设农业技术试验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农业加工项目等,把中国的水稻、棉花、茶叶、蚕桑、烟草种植技术传播到非洲。这些项目多是中国无偿援助,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单方面技术输出。①李嘉莉:“对加强中非农业合作的若干思考”,《世界农业》,2005年第5期,第11页。

三、互利共赢、讲求实效:从援助到合作的科技关系转型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非科技关系主要表现为中国对非洲的科技援助。这些援助既考虑到非洲国家在独立后,需要摆脱新老殖民主义的控制,巩固自身的政治和经济独立;同时也认为非洲国家科技的强大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它们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国对非科技援助是基于对第三世界友好国家的国际主义精神而进行的无条件单方面技术输出。中国对非科技援助根据受援国的需要来开展,其形式一般是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给予长期无息贷款,并进一步确定技术合作项目,由中国提供技术援助;在合作项目中,也有一些是由中国提供实物;合作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帮助农业、手工业开发项目及技术培训,还有从1963年起一直向非洲国家派遣的医疗队,不仅是救死扶伤,还服务于非洲国家的建设。①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9)》,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第218-219页。

这种中非科技关系产生了两方面影响:首先,通过无私的对非科技援助,中非之间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尤其是中国帮助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修建的坦赞铁路,成为中国对非科技援助的标志性工程,加强了中非友谊,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赞比亚前总统卡翁达就表示,“多亏中国的决定性支持,才使赞比亚在那一阶段得以生存和获得安全”。②同上,第282页。他还开创性地提出中国是非洲的“全天候朋友”,③“卡翁达:中国的全天候朋友”,《浙江日报》,2007年2月7日,第9版。这一说法现在已为广大非洲国家所接受。其次,中国对非科技援助不计成本,加重了中国的负担;同时,科技援助后期管理不善,往往效益低下。1954年以后平均每年中国的对外援助额超过1亿美元,1970年增至3亿多美元,1971年后更是增至5亿多美元,④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9)》,第220页。这加重了中国的负担。而科技援助项目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往往是中国工程师一离开,项目的使用和管理就出现问题。以坦赞铁路为例,它开始运营后由于非洲人无法解决技术问题,加之管理不善,导致长期亏损,只能靠中国持续不断的资金注入来维持。⑤Zhao Shulan, “Reflection of China’s Assistance to Zambia,” in Liu Hongwu and Yang Jiemian eds., Fifty Years of Sino-African Cooperation: Background, Progress and Significance, Yunnan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384-385.

1980年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非科技关系的体制逐步进行调整,试行援助项目责任承包制、加强科技责任管理,中非科技关系逐步形成了援助与合作并举的特征。在1980-1995年间,中国虽然继续推进对非科技援助,但在1983年,中国确立了中非经济科技合作的四原则:“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⑥安春英:“南南合作框架下的中国对非援助”,《国际瞭望》,2009年第2期,第49页。更加强调援助项目管理、实现责权利统一、注重项目的经济效益、强化双方受益的观念。①李嘉莉:“对加强中非农业合作的若干思考”,《世界农业》,2005年第5期,第11页。同时,中国逐渐将对非科技援助体制与国际接轨,强化双向合作的观念。②蒋和平:“中非农业合作的思路与政策建议”,《农业科技管理》,2008年第6期,第5页。

这一时期的中非科技关系有五个特点:第一,项目选择注重经济效益和示范效果;第二,项目实施采取包干制和承包制,注重责权利统一;第三,项目管理从完工移交到持续合作,长期跟进;第四,加强技术与管理合作,巩固科技援助成果;第五,开辟科技合作新领域。③参见贺文萍:“关于加强中非全方位合作的若干思考”,《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勋文聚:“21世纪的中非农业合作”,《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蒋和平:“中非农业合作的思路与政策建议”,《农业科技管理》,2008年第6期。中非科技关系进一步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1990年,中非实施了200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涉及石油、化工、纺织、农业、畜牧业、医药等领域。④任宵鹏:“中非科技合作空间巨大”,《科学时报》,2006年11月2日,第A1版。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非洲经济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拓展与深化,中非科技关系的形式日益明晰。1995年,中国政府明确了互利合作的对非科技关系,积极推行政府优惠贴息贷款援助的新方式,鼓励对非科技援助与发展经贸合作相结合,引导援助资金流向非洲有资源、有市场的开发性项目上,并强调了企业在中非科技关系中的主体地位。⑤李嘉莉:“对加强中非农业合作的若干思考”,第12页。至此,中非科技关系逐渐改变了以援助为主的形式,建立了“互利、互赢”的合作新形式,完成了中非科技关系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1995年后,中非科技合作在农业、林业、能源、机械、环保、通信、卫星等领域继续拓展深化。如在1998年中国—埃及科技合作联委会第三次会议上,中埃双方将合作扩展到计量、环保、生物、信息等高技术领域和资源勘探、开发等领域,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合作更加深入。1999年,中国与南非正式签署科技合作协定,建立了科技合作联委会,双方的合作涉及农业、生物、化学、医学、矿产、信息、传统医药、空间技术等基础科学和高技术领域。①Zhang Yonghong, “Sino-African Cooper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story and Prospect,” p. 215.

四、系统推进、重点突出:从原则、政策到机制的科技合作提升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非科技关系的发展只有基本原则,而无明确的政策。虽然“外援八原则”等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非科技关系的发展,无论是中非经济关系还是文化关系,都无法忽视科技因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而要想使经济、文化合作取得成效,也都必须在科技层面开展合作。但长期以来,中非科技关系除“外援八原则”外,再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导,科技关系的具体实践内容、方式、目标都缺乏清晰的政策定位。这表明中非双方加强科技关系的意识还比较欠缺,也反映出那一时期发展中非科技关系并未成为中非合作的主要需求。

九十年代以后,中非科技关系在中非关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仅有原则基础而无政策指导的中非科技关系现状已经无法满足中非间日益增长的科技合作需求了。1996年江泽民访问非洲六国时,提出“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同非洲各国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全面合作的国家关系”,并提出彼此信任,政治平等,经济互惠,国际合作,面向未来的“五点建议”。②中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第205页。这为中非科技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③Zhang Yonghong, “Sino-African Cooper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story and Prospect,” p. 215.中非科技关系政策的制订势在必行。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建立后,中非科技关系在总体规划和具体政策制订上逐步发展完善。在2000年第一届中非合作论坛上,明确了中非科技合作的领域不仅涉及传统的农业、交通、医疗卫生,还应包括信息技术等高端领域,并指出科技合作的方式既可以是工程项目合作,也可以是管理合作,同时强调加强中非基础性、应用性科技合作,目标是推动非洲当地技术升级,并促进经济发展。①《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2000年 1月,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tzl/zflt/content_428691.htm。在2003年,中方进一步提出加强在中非科技互补领域的合作,加强对非洲的技术转让;②王光亚副部长在“不结盟运动南南合作商业论坛”部长级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 2月,中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zyjh/t5245.htm。推行科技培训班等科技合作新形式。③李肇星:“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上的报告”,2003年12月,中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zyjh/t56303.htm。中非科技合作的政策思路日益成熟。

2006年中国政府公布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形成了中非科技合作政策的基本框架:一、中非科技合作的原则是相互尊重、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二、中非科技合作的领域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地质勘查和采矿技术、新药品研发等;三、中非科技合作的形式不仅涵盖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让等方面;也开创合作新形式,如为非洲国家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开展技术援助示范项目等;四、中非科技合作的目标是“积极推动中国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在非洲的推广和应用”,④中国外交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2006年1月,第15页。践行“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共同繁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相互学习、共谋发展”的对非关系原则。⑤同上,第7-8页。至此,中非科技关系初步形成了一套政策体系。

随着科技合作政策体系的初步形成,中非科技合作日益发展繁荣。2006年后,中国同多个非洲国家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支持先进适用技术在非洲的推广、应用。中国还积极响应“连通非洲”倡议并出席了2007年的“连通非洲”峰会,鼓励有实力的中国通信企业参与非洲国家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支持了非洲国家建设信息社会、缩小数字鸿沟的努力。2007年5月,中国还帮助尼日利亚成功发射通信卫星,实现了与非洲国家在航天科技领域的合作。①黄琦:“首开中非航天合作之门”,《中国航天报》,2007年5月16日,第1版。从2006-2009年,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了26.47亿美元优惠贷款用于支持28国54个项目,20亿美元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用于支持10国11个项目,涉及交通、能源、电力、建筑、航空、矿产等十多个行业领域。在人员培训领域,截至2009年底,中国为非洲在经贸、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农业、减贫等领域培养15000多人;在华非洲留学生总数达4000多人。从2006-2009年,中国还在非洲建立了30个疟疾防治中心,派遣医疗人员1200人次。②以上情况参见《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续行动落实情况》,2009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网:http://www.focac.org/chn/dsjbzjhy/bzhyhywj/t627503.htm。《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后,中国企业逐渐成为中非科技合作的主体。③李艳、朴淑瑜:“中非科技合作的新契机”,《科技日报》,2006年11月3日,第1版。截至2009年底,中国在非洲设立企业近1600家,涉及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等多个科技领域。④陈一鸣:“温家宝将访问埃及并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人民日报》,2009年11月3日,第3版。中国对非援助涉及非洲发展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改善医疗和教育条件的科技援助项目,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迄今为止,中国已为非洲国家援建近900个项目,其中民生项目占半数以上。⑤同上。

中非科技合作日益发展对促进非洲科技水平提升和中非关系的友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中非科技合作起点较低,尤其是合作项目执行率偏低、管理质量不高、与非洲的技术需求脱节。⑥Zhang Yonghong, “Sino-African Cooper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story and Prospect,” p. 223.同时,国际竞争也带给中非科技合作新的挑战。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非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欧盟和非洲相继确立了整体对话机制、合作政策框架、“欧盟-非洲共同战略”以及《非洲-欧盟战略伙伴关系——非欧联合战略》,在能源、气候变化、科学、信息与空间技术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美国通过了《非洲增长与机遇草案》,积极着手构筑21世纪“美非新型伙伴关系”,对非技术援助的比重不断提升。日本和非洲的科技合作开展已久,2008年召开了第一次日本非洲科学技术部长会议,进一步确立了日本全面开展对非科技合作的路线。印度也大大增加了对非经济技术援助的力度,先后发起了“聚焦非洲计划”、“印非技术经济协作运动”、泛非洲电子网络连接计划,与非洲国家深入开展科技合作。①Zhang Yonghong, “Sino-African Cooper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story and Prospect,” p. 224.中非科技合作面对自身不足和外部竞争,迫切需要从政策层面的合作提升到机制层面的合作。

2009年4月,在中非科技政策交流会上,中非双方就《非洲科技整体行动计划》与中国科技政策的对接进行了讨论,旨在增进对双方科技政策的相互了解和深入合作。②《中非科技政策交流会在京召开》,2009年 4月,中国科技部网:http://www.most.gov.cn/kjbgz/200904/t20090416_68666.htm。这次会议为中非科技合作机制的建立做了前期准备。

在2009年底召开的第四次中非合作论坛上,中非双方同意召开“中非合作论坛—科技论坛”,并启动“中非科技伙伴计划”,形成了中非科技合作的机制。③温家宝:“全面推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人民日报》,2009年11月9日,第2版。其中规定了开展中非科技合作的基本框架制度,包括五方面的内容:一、中非科技合作的宗旨:增强非洲科技能力,进而推动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南南合作,造福中非民众;二、中非科技合作的原则:互利共赢、需求导向、突出重点、政府引导;三、中非科技合作的重点领域:科技政策与管理能力、促进科技产业发展能力、科技改善民生的服务能力;四、中非科技合作的主要内容:政策研究、技术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研究、技术示范、实物捐赠等七大类;五、中非科技合作的组织管理:资金由中方筹集、建立中非科技伙伴计划咨询委员会和秘书处等机构,对中非科技合作提供意见和建议,进行日常管理工作。①参见中国科技部:《中非科技伙伴计划》,2009年 11月,中国外交部网:http://swedenembassy.fmprc.gov.cn/chn/gxh/wzb/ywcf/P020091126496314749396.pdf。同时,中国表示在未来三年里,将在非洲实施100个联合研究和示范项目;接收100名非洲博士后来华进行科研工作;对所有非洲在华完成长期合作研究任务后归国服务的科研人员提供科研仪器捐助等措施,切实推进中非科技合作的深入发展。②《中非合作论坛-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2010-2012年)》,2009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网:http://www.focac.org/chn/dsjbzjhy/bzhyhywj/t626385.htm。“中非科技伙伴计划”的启动有利于促进中非科技合作的可持续、系统化发展,有利于科技合作在中非关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挥更为重要的影响。中非科技关系进入一个发展的新时期。

综上,我们认为,对中国而言,发展对非科技关系,既能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打造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也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增添新的内涵。③赵刚:“新形势下中非科技合作展望”,《科苑》,2010年第4期,第122-124页。对非洲而言,与中国的科技合作将会推动非洲的减贫进程,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综观中非关系历史上的科技交往,不难发现,中非科技合作是中非关系中一以贯之的重要组成,是中非友好关系的重要保证和力量。中非科技合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随着科技合作在促进中非关系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大,它将成为未来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的增长点。

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博士生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时期中非合作关系研究》子课题《新时期中非科技合作战略与政策研究》(09JZD0039-05)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中非援助非洲
An Uncommon Trip
中国对外援助的那些第一次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与中非合作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龙狮共舞”,中非合作开启新篇章
非洲鼓,打起来
中非合作迈入新时代
浅析大学体操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第十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1批受援助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