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和东盟互联互通的意义、成就及前景
——纪念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

2011-12-25

国际展望 2011年2期
关键词:湄公河东南亚基础设施

马 孆

中国和东盟互联互通的意义、成就及前景
——纪念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

马 孆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深化中国与东盟关系、推进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今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中国和东南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双方未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搭建起更加便捷的桥梁。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主要阐述中国与东南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意义,介绍中国与东南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取得的成就,探讨今后的发展前景。

中国 东南亚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深化中国与东盟关系、推进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早在2009年10月举行的第十二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就提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商定《中国—东盟交通合作战略》优先项目,尽早就《中国—东盟海关合作谅解备忘录》达成一致,签署《中国—东盟区域航空运输协定》,构筑互联互通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中方决定将向东盟国家提供的150亿美元信贷中的优惠性质贷款额度增加到67亿美元,加大对中国与东盟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力度。”①“温家宝出席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人民日报》,2009年10月25日。与此同时,东盟也认识到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东盟发展的关联,第十五届东盟峰会发表主席声明,承认加强地区联通的重要性,同意促进东盟联通重点在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②“第十五届东盟峰会发表主席声明”,《人民日报》,2009年10月25日。

今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中国和东南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双方未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搭建起更加便捷的桥梁。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主要阐述中国与东南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意义,介绍中国与东南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取得的成就,探讨今后的发展前景。

一、中国与东南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意义

中国与东南亚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直接促进了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不仅有利于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地区合作的发展。中国和东盟成员国是近邻,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1年,中国和东盟建立了对话关系。2002年,双方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还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承诺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争端。2003年,中国和东盟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这是中国第一次与地区组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并且作为第一个区外国家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06年 10月底至 11月初,中国和东盟在南宁成功地举行了建立对话关系 15周年纪念峰会,把双方关系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如期启动是双方关系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东盟+中国”是东亚合作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东盟+3”乃至东亚共同体的建设。中国与东南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仅对东盟发展,而且对东亚合作都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与东南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友好政策,愿与东盟及其成员国一道努力,加强合作,携手发展,以实现共同繁荣。中国为保证与东盟各项合作的顺利实施设立了两个专项基金:一是中国—东盟合作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东盟一体化建设,现已进入帮助东盟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等阶段。在建立对话关系 15周年纪念峰会上,中国又向东盟发展基金捐资100万美元,并提供100万美元,资助《东盟一体化倡议》项目。①“中国—东盟纪念峰会联合声明——致力于加强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人民日报》,2006年10月31日。二是总额为1500万美元的亚洲区域合作专项资金,资助中国有关部门参与区域合作,特别是加强与东盟的合作。②“深化战略伙伴关系 推进全方位合作——温家宝总理在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11月30日。根据承诺,中国在2006年已向东盟有关国家提供了 7.5亿美元的优惠贷款。③“共同谱写中国—东盟关系的新篇章——温家宝总理在第十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年1月15日。在当前面对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时,中国进一步深化和扩大与东盟的全面合作,将空前的挑战转化为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机遇。中国于2009年向东盟提出了设想和建议:第一,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显示中国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和东盟国家实现互利共赢的坚定决心和立场。第二,大力推进中国—东盟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中方决定设立规模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用于双方基础设施、能源资源、信息通信等领域重大投资合作项目。第三,加强东盟一体化建设和区域合作。今后3-5年内,中国将向东盟国家提供150亿美元信贷,其中包括 17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中方并考虑向东盟欠发达国家——柬埔寨、老挝、缅甸提供总额为2.7亿元人民币的特别援助,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中方已向“东盟-中日韩(10+3)合作基金”捐款90万美元;向“东盟基金”捐款10万美元,并将向“中国—东盟合作基金”增资500万美元。第四,大力推进湄公河次区域开发、东盟东部增长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成长三角”等次区域合作。扩大中国沿边沿海及中西部省份和企业同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五,加强东亚国家金融合作。加快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扩大区域外汇储备库规模和双边货币互换额度及签约范围,推进亚洲债券市场建设。第六,加强地区粮食安全合作。中方倡议实施“中国—东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包括在东盟国家建立优质高产作物示范田,举办实用技术和各类农业技术人才培训班,帮助东盟国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从根本上实现粮食安全。中方还决定在“东亚大米紧急储备”项目下专储30万吨大米。第七,加强能力建设和社会文化交流,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将主办一系列培训项目,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方面,同东盟交流信息和经验。中方将在未来5年内向东亚发展中国家成员新增2000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和200个公共管理硕士奖学金名额。进一步扩大青少年和媒体交流,增进双方人民的了解和友谊。第八,加强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通过举办培训班等项目,加强双方在打击跨国犯罪领域的合作,提高执法合作水平。继续加强同东盟防务学者对话和人员培训。①由于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未能如期举行,外交部长杨洁篪于2009年4月12日在北京约见东盟10国驻华使节,向他们通报了中国政府加强中国—东盟全面合作的设想和建议,希望双方共同努力。见“中国愿加强同东盟的全面合作”,《人民日报》,2009年4月13日。在上述设想和建议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和中国与东南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直接相关。

中国与东南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还表明中国将与东盟及其成员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作为自己对外政策的基石,有助于推进中国的和平发展事业。首先是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就是营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以确保国内经济能够顺利发展,而增进与东盟及其成员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是中国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的重要部分。中国与东南亚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将有利于增加中国和东盟的相互依存度,促进双方共同利益的形成,使中国的和平发展具有更加稳定的周边环境基础。同时,考虑到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利方面,中国与东南亚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可以使中国在东亚经济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增强在地区事务中所起的作用。其次是促进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负责任的大国。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强调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这是中国外交战略的需要。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作为东亚一个负责任的成员,积极参与地区事务的处理,尤其是中国除了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外,还对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东盟有关国家提供资金援助,担起了稳定地区经济形势的重任,并在随后的东亚合作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同样,中国在与东南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建设过程中,对东盟成员国给予援助和帮助,体现了中国合作的诚意,有助于树立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再次是推动中国将积极参与地区合作作为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东南亚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与地区谋求共同发展,“互利共赢”,有助于实现中国提出的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之目标。最后是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中国与东南亚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表明中国愿以自己的发展为人类的共同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与东南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更是中国和东盟经济合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首先,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的不断加强,需要获得更加便捷、高效、互联互通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的支持。199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仅79.6亿美元,2005年跃升为1303.7亿美元,增长了15倍,年均增长率高达20%,超过了同期中国和东盟各自的对外贸易增长率。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仍保持快速增长,达到23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①新华网:“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保持快速增长”,2009年 4月 14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14/content_11181688.htm。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如期建成后,形成了一个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拥有19亿消费者和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使双方经贸进入了高增长期。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后,其效应已开始显现。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降至0.1%,双方93%的产品贸易关税已降为零。根据中国海关总署2011年1月10日的统计数据,2010年中国和东盟的进出口贸易额为2927.76543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到东盟的是1382.06703美元,从东盟进口的是1545.6984亿美元,累计同比进出口增长37.5%,出口增长30.1%,进口增长44.8%。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网站:http://www.customs.gov.cn,2010年12月进出口商品主要国别(地区)总值表。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增幅,明显高于中国对东盟出口的增幅。现实证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双赢。在投资合作方面,2003年至2009年,东盟对中国实际年投资额从29.3亿美元增长到46.8亿美元。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从2.3亿美元增长到30亿美元,增长超过13倍。2010年上半年,东盟对华直接投资约31亿美元,中国对东盟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约12亿美元。截至2010年6月底,双方累计相互投资总额约694亿美元,其中东盟对华投资累计约598亿美元,中国对东盟非金融类投资累计约96亿美元。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增长迅速,投资已涵盖到农业、制造加工业和服务业等多个领域。从旅游方面看,东盟 10国均已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国家。中国首站赴东盟旅游的人数从2003年的191万人增长至2009年的450万人。③孙韶华、何丰伦、吴小康:“中国与东盟经贸进入高增长期”,《经济参考报》,2010年7月27日。见新华网:http://jjckb.xinhuanet.com/gnyw/2010-07/27/content_241840.htm。

其次,中国和东盟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东盟

东部增长区等次区域的合作,要求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必须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Economic Cooperation Program,简称GMS)是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6个国家共同发起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澜沧江-湄公河全长约4880公里,是东南亚第一长河,流域面积79万平方公里,人口6千多万,两岸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富饶,可供合作开发、利用的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水电和航运开发潜力十分巨大。中国一贯重视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项目的规划与实施,并结合湄公河次区域特点不断提出合作倡议,与次区域各国的合作不断深化。云南和广西是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合作的主要省份。中国政府还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中国边境地区开发规划与实施”列入《中国 21世纪议程》优选实施项目。泛北部湾经济合作(Pan-Beibu Gulf Economic Cooperation)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又一个重要的次区域合作。2006年 7月,广西提出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构想,将中国与越南的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延伸到隔海相邻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文莱等临近北部湾的东盟国家,泰国随后也积极加入泛北部湾合作。中国与东盟已成立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联合专家组,并在广西连续举办了五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就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开展可行性研究。中国政府还在2008年批准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定位为国际经济合作区,以便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对接。通过积极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以及以交通干线为依托的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将其逐步提升为中国与东盟之间新的次区域合作项目,再加上已经形成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构建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此外,中国还应邀参加了东盟东部增长区的合作,并在第四届东亚峰会后同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东部增长区经济合作框架》。

二、中国与东南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成就

中国与东南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占了很大比重。首先是澜沧江—湄公河跨国航运合作项目取得重大突破。200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缅甸联邦政府和泰王国政府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商协定》正式签署。次年6月26日,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州首府景洪市,中国、老挝、缅甸和泰国举行了澜沧江—湄公河四国正式通航典礼,四国商船从此可以在中国思茅港至老挝琅勃拉邦港之间897公里的航道上自由航行,在这一航道上的14个口岸和码头自由停靠、装卸货物和运载旅客,不征收任何税费,在办理进出港手续和服务上相互给予优惠待遇,实现共同开发、共同受益、共同保护、共同振兴的目标。澜沧江—湄公河水道的开通,使国际航运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把东南亚和中国大西南这两个有着明显互补性的大市场紧密结合到了一起,对加快中国西南地区的自然资源开发和经济腾飞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长期以来,中国的货物进入东南亚以及印度洋沿岸地区,除了航空外,传统的通道是先进入太平洋,然后从泰国湾进入泰国内陆,从磅逊湾进入柬埔寨;若要进入印度洋沿岸各国,必须绕过马六甲海峡或巽他海峡。现在,取道澜沧江—湄公河实行陆水联运,比双方绕道华南沿海港口缩短1500-3000公里,运费可降低40%-60%,运输时间可节省一半以上。因此澜沧江—湄公河是中国特别是中国大西南进入东南亚或借东南亚港口进入印度洋沿岸地区最便捷的通道。中国的矿产品、建材、林产品、机电设备、日用百货、药品等经过这条航线出口到下游的缅甸、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同时,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区居住着 20多个民族,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和民族风情闻名于世,且大多分布于澜沧江—湄公河河畔和邻国界河地带。因此澜沧江—湄公河航道的开通,无疑成为连接流域内各国旅游事业的一条“金色纽带”,为该区域旅游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另一个主要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就是泛亚铁路。在1996年3月召开的亚欧会议上,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最先提出这项国际铁路联网计划,拟从新加坡出发,经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泰国的曼谷、清迈,缅甸的仰光,柬埔寨的波贝、诗梳风、金边,越南的胡志明市、河内,进入中国云南的昆明市。与会的有关国家还提议该铁路线从昆明延伸至北京,然后连接目前的亚欧铁路线,建立东南亚、东亚、东北亚和欧洲之间的铁路网络。第一次泛亚铁路特别工作组会议于1996年12月在吉隆坡召开,来自中国、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东道国,以及东盟秘书处的约 2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与会国对修建泛亚铁路新加坡—昆明通道表示了积极的支持。从那时以来经多次协商,最终决定泛亚铁路干线以新加坡为起点,最终抵达昆明,并有三条支线,称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与泛亚铁路东、中、西三个方案相对应的中国境内段项目均列入了中国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铁路“十一五”规划》。根据目前进展情况,中国境内泛亚铁路在建和近期拟开工建设里程将达1000公里,积极有效地推进了泛亚铁路建设工作:泛亚铁路东线——昆明经河内至新加坡共5450公里,中国境内段自昆明向南经玉溪、蒙自至河口出境进入越南。其中,昆明至玉溪铁路扩能工程全长90公里,已于2009年开工建设,计划2012年建成;新建玉溪至蒙自铁路长约147公里,已于2005年开工建设,计划2011年建成;新建蒙自至河口铁路长约140公里,已于2008年开工建设,计划2012年建成。泛亚铁路中线——昆明经万象至新加坡共3900公里,中国境内段自昆玉铁路玉溪南站接轨经思茅、景洪、尚勇至磨憨口岸出境进入老挝。新建玉溪至磨憨铁路长约700公里,将根据中国境内社会经济发展和境外铁路建设情况适时启动前期研究工作。泛亚铁路西线——昆明经仰光至新加坡共4760公里,中国境内段自昆明经广通、大理、保山至瑞丽出境进入缅甸。其中,昆明至广通铁路长度99公里,扩能工程已于2007年开工,计划2011年建成;广通至大理铁路长度 173公里,扩能工程已完成可行性研究,计划2010年开工建设;新建大理至瑞丽铁路长度350公里,其中大理至保山段已经开工建设,保山至瑞丽段待高黎贡山越岭方案确定后也将开工建设。湘桂铁路南宁至凭祥段是泛亚铁路的组成部分,该线技术标准较低,拟进行扩能改造,目前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争取2012年开工建设。在加快推进泛亚铁路中国境内建设的同时,中国政府也对泛亚铁路境外段的进展情况给予关注,并为沿线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近年来,中国政府出资分别对泛亚铁路东线柬埔寨境内巴登—斯诺尔铁路缺失段开展了预可行性研究,对西线缅甸境内木姐—腊戌段开展了踏勘工作,对中线老挝铁路开展了前期考察。中国于2009年出资2000万元人民币对泛亚铁路东线巴登至禄宁缺失段进行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第一批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团已于2009年7月赴柬开展工作,第二批技术考察团也已于2009年9月赴柬开展工作。继2006年向缅甸铁道部赠送130辆米轨客车之后,中国铁道部于2009年3月再次与缅甸铁道部签署协议,向后者赠送5台机车、200辆货车和20辆客车。截至2009年7月底,全部机车车辆已经交付缅甸。①有关泛亚铁路建设情况,参考蔡庆华:“加强泛亚铁路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组委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嘉宾演讲稿(第一辑)》,2010年,第8-11页。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第三个主要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是南北经济走廊、东西经济走廊和南部经济走廊,以次区域的交通通道建设为基础,建成产业、贸易和基础设施为一体的、经济较快发展的经济带。与中国相连的是南北经济走廊,也分为三条支线,称为东线、中线和西线。南北经济走廊西线(昆明-老挝-曼谷公路)已经建成,其中老挝境内1/3路段由中国出资建设。作为连接东南亚、南亚国家的4条陆路通道之一,昆曼公路对于完善区域路网结构,优化地区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交流,推动各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南北经济走廊中线(昆明—河内—海防)的中国境内昆明—河口段400公里高等级公路已于2008年建成通车。另外,该通道上的中越河口—老街红河公路大桥已于2008年竣工。南北经济走廊东线(昆明―南宁―河内)的中国境内南宁至友谊关179公里高速公路已于2005年底建成通车。北部走廊(昆明―大理―瑞丽―缅甸)中国境内的昆明—安宁—楚雄—大理—保山497公里路段已建成高速公路,利用亚行贷款建设的保山—龙陵78公里高速公路已于2008年完工。

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的航空合作方面,中国进一步完善机场现有功能,适度建设支线机场,不断扩大航线网络,与周边现有通用机场共同形成空港群体,以促进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航空运输快速协同发展。一方面,中国分别于2004年、2006年与泰国、缅甸实现双边航空运输市场准入相互放开。另一方面,中国与越南、柬埔寨和老挝的航空联系也因近年来经贸往来增多而取得了较大进展。2007年,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之间共有16家航空公司在39条航线上经营国际航班,比2005年增加了2家航空公司和1条航线。

除此之外,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其他方面也取得了进展。2008年,大湄公河次区域信息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开通。连接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的东西走廊公路全线贯通并实施了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化措施;中国南方电网3条220千伏和4条110千伏线路通过云南和广西送电通道已实现向越南送电。

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中,连接东盟国家和地区的南宁市至胡志明市、南宁至河内的两条高速公路中,中国境内的南宁至友谊关段、南宁至防城港段已经贯通;防城港至东兴段项目大部分前期工作已完成,有望在2010年下半年开工;崇左至水口段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出海的崇左至钦州、玉林至铁申港和六景至钦州港3条高速公路均已开工,预计将于2012年通车。

另外,中国对东盟的基础设施投资与合作还有以下项目:提供8亿美元20年的低息贷款,帮助马来西亚在槟城建设23公里长的跨海大桥;在柬埔寨、老挝、印度尼西亚等国投资帮助建桥;帮助建设从南宁到越南、从昆明到越南、老挝和缅甸的高速公路;中国同意提供技术,帮助越南建设两条铁路,一条是从越南到柬埔寨,长度130公里,另一条是从越南到老挝,长度119公里,这两条铁路共需投资5.25亿美元,将于2020年前建成。

三、中国与东南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发展前景

中国与东南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成绩显著,进一步发展仍面临很多挑战,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东盟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疑虑。东盟及其成员国在加强与中国经济上相互依存的同时,出于对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后的担忧和戒备,实施大国平衡战略,推动各大国参与地区事务,避免出现完全由中国主导的局面,在中国与东南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事上也同样如此。

第二,东盟内部问题形成的障碍。与东盟老成员国相比,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经济结构单一,软硬件设施落后,国内相关制度不健全,特别是这4国的北部地区都更贫困,交通更闭塞,这些都影响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的进程。再加上东盟一些成员国国内局势的紧张和动荡,也影响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建设,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企业参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的信心。

第三,外部力量介入的影响。美国、日本、印度等区外主要国家都加紧利用各自综合或传统优势,在东南亚大力推进以各自为中心的地缘经济和战略布局。具体表现为:奥巴马政府加强了对东南亚的介入,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举办“美国+东盟”峰会,高调显示其捍卫在该地区领导权的决心。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于2009年访问印度尼西亚时主持了首届“美国—湄公河下游部长会议”,提议湄公河与密西西比河结成“姐妹河”。同年7月,希拉里又在出席东盟地区论坛时发起《湄公河下游计划》。日本前首相鸠山上任伊始就提出“东亚共同体”的建议,并召开了“日本—湄公河各国首脑会议”,将湄公河次区域列为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重点地区,未来三年投资 55亿美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表明了日本欲主导东南亚的企图。印度“东向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在东南亚拓展战略空间,与缅甸、柬埔寨、老挝、泰国和越南建立“湄公河—恒河合作计划”,加大在湄公河次区域的公路和铁路建设互通互联的步伐。

第四,标准不统一造成的困难。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基础设施上采用的标准不同,致使中国与东南亚的基础设施难以顺利对接。如铁路就有准轨和窄轨之区分,不同轨道标准之间的转换影响了国际铁路联运的效率。再如交通规则和法则也不同,中国、越南和老挝的公路交通实行右侧通行规则,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采取左侧通行规则,给跨境运输的交通管理带来很大不便。

中国和东盟国家是近邻,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加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不仅有利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地区合作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则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值此纪念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之际,双方携手共同应对挑战,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使其利及长远,惠至各方,将促进中国与东盟及其成员国的睦邻友好合作深入持久地发展。

Mutual communication of infrastructure is the key foundation and premise on which China and ASEAN deepen their relations and push their bilateral relations. The mutual communication serves all the more as a bridge for the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ir relations now that it is the year of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China-ASEAN dialogue partnership. The essay will focu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utual communication of the infrastructure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the achievements reach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utu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outlook of the development.

s

For Mutual Communication of Infrastructur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Commemorating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China-ASEAN Dialogue Partnership

MA Ying (16)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社会科学联合会,以及云南省、州、市等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恕不一一列举姓名),并参考和借鉴了古小松主编的《中国与东盟交通合作战略构想——打造广西海陆空交通枢纽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一书,在此一并感谢。

猜你喜欢

湄公河东南亚基础设施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走近湄公河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
系在湄公河上的七色霓裳
在维护司法公正中推进传播创新——湄公河“10·5”惨案跟踪报道的做法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