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011-12-25李君如
李君如
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李君如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中央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的基础上,作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 “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的两个判断。根据这两个判断,提出了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的两个意识。全党和全国需要在“两个判断”和“两个意识”上统一思想,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始终充满信心,始终保持清醒。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生的深刻变化,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有机遇,有挑战,要在挑战中看到机遇,还要善于把挑战转化为机遇,在机遇与挑战的统筹考虑中选择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抢占战略制高点,把握先机。
“十二五”规划 发展 战略机遇期
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候,党中央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变化的特点和趋势,提出了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指导我们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重大战略判断,也是我们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一把钥匙。这里,就这个问题谈一些肤浅的体会。
一个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的认识问题
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制定大政方针和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的关于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战略构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为了抓住我国所处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向国家政权机关提出的重大建议。
这个战略构想和建议,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其表现之一,就是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务实的科学态度,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的基础上,作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判断。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8日。我们在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时候,有许多问题要统一思想,这就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的认识问题。
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问题,实质上是建立起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信心问题。我们都知道,对于我们党来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问题,是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时间指的是21世纪头20年。按照这样的认识,21世纪刚过去10年,还有 10年时间,我国仍然处在这一战略机遇期之内,在逻辑上讲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在过去的 10年里,世界发生的变化太大了。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这是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大问题。因为,经过过去这 10年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上迅速崛起,引人注目。这样就产生了两个方面的效应和舆论:一方面,是“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国际舆论此起彼伏,中国同美国等大国在贸易、汇率等问题上摩擦不断,中国周边的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接踵而至,境外敌对势力策应下发生的西藏、新疆事件也牵扯了我们许多精力。与此同时,我们国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建设滞后、群体性矛盾冲突不断等问题,也在海外不断被放大。这一切给人们的印象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之路已经走到头,战略机遇期提前结束了。另一方面,是中国已经从世界的边缘进入世界的中心舞台,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尤其是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和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与美国等大国之间有矛盾有摩擦但互利共赢的格局已趋形成,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更为广泛深入,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双边关系或多边关系更加务实,特别是中国通过举办奥运会、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 60周年、举办世博会和亚运会等活动,通过抗御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国威大增,民气大升。这一切表明,尽管我们面前遇到了不少新矛盾新问题,但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仍有重大的战略机遇。这两种效应、两种舆论同时存在,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呢?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当今世界的变动和国内状况的变化,作了全面的、客观的、冷静的分析,作出了两个判断:一是“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总判断。二是“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一个清醒的判断。根据这两个判断,全会提出了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两个意识。我们在这“两个判断”和“两个意识”上统一了思想,就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始终充满信心,始终保持清醒。
第二,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问题,是关系到能不能从实际出发自觉地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敢于和善于抓住机遇,是邓小平战略思想的重要特点。改革开放 30多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发展,和平崛起,就在于我们抓住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心思变和追求现代化这一时代潮流提供的历史机遇,抓住了上一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范围开始的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机遇,抓住了冷战后期两个超级大国全球战略受挫,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这一历史机遇。因此,我们讲实事求是,决不是符合实际的就芝麻绿豆一把抓,而要努力从实际出发把握大局、抓住机遇。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之所以在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在2007年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在又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是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不仅是为了解决我们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是为了抓住历史和时代提供的极好机遇,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加快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华民族的近代史上,我们有过因错失机遇而落后,因落后而挨打的教训。所以,要真正理解和实现党中央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定要在“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认识问题上进一步统一思想。
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那么,中央为什么要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呢?或者说,怎么样理解“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呢?
第一,十六大作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判断的大格局没有变。
十六大报告中说:“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这一判断的主要根据是什么?从世界来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来说,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21世纪头20年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等等。十六大报告对于我们所处的环境讲了一句话,叫做“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显然,十六大作出“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判断及其根据,现在依然存在,不仅没有变,而且对于我们来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回顾历史,在世界告别 20世纪的时候,曾经出现两个研究热点。一个是总结20世纪,一个是预测21世纪。当年美国的战略家如布热津斯基,在他的《大失控与大混乱》、《大棋局》等著作中,曾经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对美国和中国的战略机遇期作过研究。应该讲,在过去的 10年里,我们中国是抓住了机遇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不仅没有丢掉机遇,现在依然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之中。
第二,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发生的深刻变化,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观察天下大势,同十六大时相比,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前面讲“不变”,这里讲“变”。从政治层面来看,最大的变动,一是美国和北约调整了战略,把北约的触角延伸到了我国周边,深陷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二是欧洲通过《里斯本条约》,加快了一体化进程,与美国的关系也更加微妙;三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随之发生的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重创了世界经济,也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特别是削弱了美国控制世界的能力;四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二十国集团走上世界舞台,全球治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五是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
从经济层面来看,深刻的变动表现在:一是世界经济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后恢复好于预期,但由于主要发达国家的房地产和金融业等支柱产业受到重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家庭负债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国际市场需求受到抑制,增长放缓;二是发达国家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中东等国提供能源资源、中国等亚洲国家生产、美欧消费的世界经济循环和增长格局面临大调整;三是一些国家为刺激本国经济复苏,持续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更大的动荡,对新兴经济体也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四是世界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五是全球博弈更趋复杂,我国面临的外部压力有所加大。
这些情况表明,在总的格局不变中世界经济政治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这就是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对于我国来说,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有机遇、有挑战,机遇很多很大,挑战也不少不小,但总的特点是机遇大于挑战。
第三,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进入 21世纪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快速发展,在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十七大报告中分析过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一方面,要看到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困难。一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快、总量大,同时人均国民收入低、占世界百位左右;二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任务突出,同时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国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居民消费率偏低;三是经济增长速度快,同时经济结构升级遇到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劳动力素质偏低等因素的制约,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大;四是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需求提升,同时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社会建设的投入和发展还有各种困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难度大;五是80后、90后青年逐渐成为社会主体,新一代人的多元性、独立性、选择性增强,同时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特别是形成全社会共同的核心价值任务艰巨;六是民主法治不断推进,同时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要求提高,对于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呼声越来越高;七是社会更加充满活力,同时社会分层加剧、社会矛盾增多,对于党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矛盾和困难,有的还是“两难”的问题,都是对我们的挑战和考验。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时候,必须充分看到这一点。
另一方面,更要看到我国“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条件比改革开放以来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好。一是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明显优势。经过 30多年改革开放,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日益显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日益显现,这已经在全球范围引起关注,对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也是根本保障。二是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经过 30多年改革发展大幅度增强。200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00美元,2010年有望超过4000美元,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8万亿美元。同时,外贸快速发展,结构优化,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到 2010年9月已经达到2.6万亿美元。民间资金也相当充足。这为我们在当前和今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三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十六大以来,我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取得明显进展。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46.6%,“十二五”时期将超过50%,这不仅对于减轻“三农”问题和就业问题的压力,而且对于我国扩大内需包括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将产生很大的拉动作用。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出现了许多新的增长点,区域经济正在形成新的功能性发展格局。四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建设加快发展。十六大以来,我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和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的科技、教育、人才三个配套的规划纲要等。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民气上升。
总起来说,我国有机遇,有挑战,还是机遇大于挑战,这不仅有利于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而且对于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任务也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四,关键是要在挑战中看到机遇。
党中央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不是说我们面前没有挑战。恰恰相反,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论述都表明,我国今天面临的挑战又多又大又复杂。关键是要在挑战中看到机遇。这是共产党人的眼光、气概和认识复杂问题的科学态度。当年邓小平面对国内外政治风波,特别是西方七国联手制裁我们的严峻形势,在1990年3月坦然深刻地指出:对国际形势,“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认为形势恶化到多么严重的地步,不能把我们说成是处在多么不利的地位。实际上情况并不尽然。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出来。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4页。联系到这以后我们党所采取的正确对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效果,我们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到,邓小平就是这样把握大局,这样抓住机遇,这样从战略高度使把握大局同抓住机遇紧紧结合在一起的。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从历史讲起,说“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5页。至于我们面前的问题,他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7页。邓小平就是这样,一方面反复强调一定要有忧患意识,不断增强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总是要求我们抓住机遇,建立起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坚定信心。我们今天也是这样,问题不少,困难不少,挑战不断,关键是要正确认识挑战中所包含的机遇,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我们的信心。
这四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党中央所说的“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善于化挑战为机遇
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要正确认识机遇与挑战的关系,不仅要看到挑战中所包含的机遇,还要积极应对挑战,善于化挑战为机遇。
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发达国家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一些国家提出碳排放要与贸易挂钩,征收所谓“碳关税”,我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和出口大国将成为最大的受害国。据伦敦经济中心的数据,目前各国政府正在计划或预备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有134项,其中77项是针对中国的。我国商务部的统计也显示,2009年1-8月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突破百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21.2%。更为深刻的问题是,经过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一些主要发达国家从减少失业、缩小贸易逆差出发的“再平衡”和经济转型,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比如美国奥巴马政府开始实施出口导向战略,提出未来五年要实现出口翻番的目标。通用电器公司、安迅公司等开始缩短战线,抽回外包订单,把生产线放回美国。欧盟制定的振兴计划也提出“未来工厂项目”,来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至于德国的制造业本来就很发达,产值占欧盟制造业总产值的26.3%,为法国、英国、意大利的两倍,现在它们要进一步使自己的制造业成为世界先进技术策源地。这对于像我国这样以制造业为基础而制造业技术含量还不高,又是以外需为动力的经济增长,将形成巨大的冲击和压力。
从我国自己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来看,一是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持续;二是过于依赖工业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持续;三是过于依赖资源环境损耗支撑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持续;四是过于依赖沿海高增长地区的方式难以持续;五是过于注重经济增长而忽略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的方式难以持续。这些问题,我们在十七大前已经提出,但多年来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现在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当然,我们还可以列出更多的挑战。对于各个方面的挑战,我们的态度是,必须正视,不能因为我们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而无视或忽略这样的挑战;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这些挑战,要有应对挑战的勇气和办法。
第一,要学会把挑战转化为机遇。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挑战与机遇是相互联系的,挑战不仅是相对于机遇而存在的,而且挑战的背后就是机遇,应对挑战就是抓机遇。从实际工作来看,我们在应对挑战中克服了困难,闯出了新局面,实际上也就抓住了机遇。人们都喜欢机遇,但是当机遇降临到自己身边的时候,往往由于条件太好而错过机遇;人们都不那么喜欢挑战,但是当挑战降临到自己身边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认真应对挑战,从而使得挑战成了发展的机遇。挑战往往是最好的机遇,这就是挑战与机遇的辩证法。事实上,应对挑战的过程,还是创新的过程。把不利条件转化为发展的条件,就是在创新中抓住机遇的过程。所以,在挑战面前,我们首先要有应对挑战的科学认识和坚定信心。
第二,要把国际金融危机和其他方面的压力转化为我们应对挑战的“倒逼”机制。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特别是我们一开始就看到了“危”中有“机”。胡锦涛总书记果断地提出了要把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压力转化为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也就是说,我们没有被动地应对危机,而是在应对危机中主动地调结构、保民生。胡锦涛在2011年初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回顾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决策时讲到: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作出了三个重要判断,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2009年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我们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立即果断实施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态势。二是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拓展我国发展的外部空间。三是必须把保持我国经济当前平稳较快发展和为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政策措施不仅要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且要努力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我们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在扩大内需中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营造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在全党全国共同努力下,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经济实现总体回升向好。①“胡锦涛在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班上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2月4日。这是一个把危机转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倒逼”机制的成功案例。这个案例,展现了党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在当前和今后的发展中,尤其是在应对各个方面挑战的过程中,都要这样坚持以我为主,把压力转化为“倒逼”机制,变被动为主动。
第三,要善于在机遇与挑战的统筹考虑中选择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发展战略的制定,实际上是一种选择性。选择是有条件的。所谓机遇和挑战的统筹考虑,就是要客观地分析我们面临的有利的和不利的条件,在此基础上确定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由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会有较大的冲击力,也会付出一定的代价,因此,这种选择性,既要考虑发展的速度和效益,也要考虑客观条件的许可,特别是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承受度。只有这样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才能把挑战转化为机遇,也才能真正抓住机遇。
抢占下一轮全球竞争的先机
我们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还必须有一种抢占战略制高点,把握先机的战略考虑。这是2010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的重要思想,务必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因为,我们2010年要完成“十一五”规划,同时要提出“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并由国务院根据这个建议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交2011年“两会”审议和讨论。①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可参见温家宝:“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9日。李克强:“深刻理解《建议》主题主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5日。这里,有两个重要背景,决定了“十二五”规划不寻常。一个重要背景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只有10年时间了,即只有两个五年规划的时间了,“十二五”时期这5年是攻坚的5年、关键的5年。另一个重要背景是,我们当前正处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在我们面前有三个问题要解决:一是怎么样继续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问题;二是怎么样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措施有序地撤出来,而不伤害经济的发展;三是怎么样抢占下一轮世界范围内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掌握主动权。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尤其要准备应对危机后的新一轮国际竞争。现在能够抢占制高点、掌握主动权即能够抢占先机的人,下一轮竞争中就能够在世界上领跑,这是一个大势。
怎么样抢占先机呢?
第一,了解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是抢占先机的前提。我们注意到,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发达国家正在加快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和培育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比如美国的“绿色经济复苏计划”、欧盟的“绿色技术”研发计划、日本的“数字日本”计划等,都是为了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抢占后危机时期的战略制高点。特别是许多国家都强化了技术促进机制。比如美国以法案的形式将研发投入、财政支持和税收减免常态化。法国成立专门委员会制定国家研究和创新战略,将“健康与生物技术”、“环境与生态技术”、“信息、通信和纳米技术”作为优化发展的三大目标。俄罗斯组建由总统亲自负责的经济现代化和技术发展委员会,将节能、核技术、航天通信、生物医疗、战略信息技术作为发展新型经济的五大支柱。了解这些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趋势,对比我们的差距,发现我们的优势,是抢占下一轮世界范围竞争先机的前提。
第二,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战略是抢占先机的条件。我们注意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国都在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或规划。比如,2010年6月,欧盟通过了《欧盟2020战略》。这个战略明确把发展知识与创新经济、绿色经济和高就业经济,实现智能型、可持续型和普惠性增长,作为21世纪第二个10年建设欧洲社会市场经济的三大战略,并提出就业、研发、能源、减贫和教育五大量化指标,等等。比如,2008年底,俄罗斯政府批准了《俄罗斯2020年前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构想》。这一构想确定的总体目标是,使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足以支撑其作为 21世纪世界强国的地位,使俄罗斯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超前地位,保障俄罗斯国家安全和维护公民的宪法权利,使俄罗斯进入世界前五强。其具体目标,一是建设宜居型国家;二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三是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家,成为全球能源基础实施中的物流枢纽和世界最大的过境运输国;四是建设世界主要强国,提升在全球能源安全保障中的作用,成为全球能源市场运行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再比如,2010年6月,日本颁布了《新成长战略》,提出了危机后日本经济长期发展的战略,包括:由绿色技术革新带来的环保和能源大国战略;由生活技术革新带来的健康大国战略;基于亚洲发展机遇的亚洲经济战略;观光立国与区域活力化战略;使日本成为智慧和人才沃土的科技立国战略;就业和人才战略;以建立与纽约媲美的金融市场为目标的金融领域的国家战略。我们在研究中国的发展机遇的时候,应该重视各个国家制定的发展战略,而不能因为我们国家在这 30多年发生的巨大进步而产生自大心理,无视他国的变化及其战略考虑。只有这样全面了解了世界的变化和各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才能为我们抢占先机提供可靠的基础。
第三,了解中国的实际和优势是抢占先机的基础。要抢占先机,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准我们自己的定位,发挥我们自己的优势。比如,在美国上一轮经济危机发生后,克林顿总统没有就事论事地应对危机,而是致力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美国战后在信息技术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提出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引发了一场信息技术革命,抢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发展先机。为了挑战美国领导的信息技术革命,这几年欧盟大力倡导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试图引领世界经济。这里虽然有美国与欧盟进行战略竞争的问题,但同时又都有牵制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战略意图在内。我们应该怎么样应对这样复杂的局面?怎么样在应对中发挥我们的优势?这就要客观地研究世界发展的趋势和中国发展的基础。一要清醒地看到,无论是信息技术革命,还是绿色经济、低碳经济,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对于中国来讲都是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会;二要清醒地看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尚未实现,经济粗放、科技落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跨越式发展也要量力而行;三还要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已经有 30多年改革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和优势产业,我们可以确定一些重点项目,实现点上突破,抢占先机。
总之,我们讲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是在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要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主动地去抓机遇,主动地在挑战中发现机遇,主动地去抢占先机。这种主动性,就是党的先进性。
上面所谈四个问题,实际上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机遇论”。
我们的结论:一要在这样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机遇论”基础上,建立起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信心和勇气;二要在这样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机遇论”基础上,形成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应对之策和主动性;三要在这样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机遇论”基础上,制定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规划。
因此,我们当前的任务是要根据这样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机遇论”,深入学习好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为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十二五”规划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
The period of the “12thFive Year Plan” is key to China’s effort to build the all-round well-off society, to deepen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analyzing the new changes of the situation home and abroad,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has made two judgments: “China is still dwelling in the period of important strategic opportunity” and “China is facing both precious historic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oth predictable and unpredictable”. The two judgments exact consciousnesses of both opportunity and hardship. The profound changes of the world economy and politics are by and large in favor of the China’s peace and development. China’s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s on the new historical starting-point. China should identify opportunity from challenge as well as convert challenge into opportunity. China should convert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to new stimul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grab the strategic highland, and seize an upper-hand position.
s
Seize and Exploit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Opportunity of China’s Development
LI Junru (1)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2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