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慈善概念崛起
2011-12-25严碧华
□ 本刊记者 严碧华
城市的慈善能否量化?答案是肯定的,8月26日,首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发布,这一指数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爱心GDP”。由此,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进入可量化监测评估时代。
该指数是由民政部主管的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组织研发的一套对城市慈善事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监测和科学评价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在以慈善理论为基础、充分考虑国情特色的基础上,按照规模、结构、贡献、可持续性这四个维度,从社会捐赠、慈善组织、慈善项目、志愿服务、政府支持、慈善文化6个方面共30个指标,对各城市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考量。
义工“卖时间”
8月17日下午,在浙江义乌江东中路义乌二中门前的丁字路口,出现了一群戴着红帽、挥着小红旗的年轻人,尽管挥动红旗的动作略显生涩,但现场秩序井然。
一位义工告诉记者,他们正通过拍卖义工服务时间为一个小孩筹钱,一位金女士买下了他们的10个小时,用来维护这里的交通秩序。
原来,金女士的小孩在义乌二中上学,因为很多车根本无视红灯的存在,每次经过附近那个红绿灯她都提心吊胆。于是她购买了义工之家10个小时服务时间,请义工们在8月17日下午5点至6点30分在该红绿灯处维护秩序,让行人可以在那段时间安心过马路。
在金女士看来,这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既做了慈善又让她少了忧虑。
打开淘宝网的“义乌义工之家”,可以清楚看到,截至8月28下午4时,已义卖了172个小时,同时获得了34人评价。从拍卖至今,时间拍卖的任务内容五花八门,除了维持交通秩序外,有请帮忙陪练跑步锻炼身体的,有要送快餐的。
日前,义工之家负责人“安静”(网名)向记者表示,他们之所以拍卖时间,是因为他们发现义工之家从2006年成立至今,5年中所有的公益项目、活动总是跟“沉重”、“深远”联系在一起。这让很多有公益心的人跟公益保持了距离。
“我们进行时间拍卖,就是告诉大家,公益并不一定是沉重、艰辛的,它可以很轻松、有趣、快乐。只要在能承受的范围内,每个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就可以集腋成裘,汇聚成强大的力量帮助别人。”
城市慈善概念凸显
在小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义乌,“义乌义工之家”仿佛夏日给人带来的一缕凉风。
事实上,义工、志愿服务正是衡量城市慈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首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指标体系一览表”上记者发现,考量一个城市慈善,主要从社会捐赠、慈善组织、慈善项目、志愿服务、政府支持、慈善文化6个方面。其中志愿服务在160分的满分中占到了26分。
记者采访获悉,在北京、深圳两地,活跃着多个志愿者团队,志愿服务非常普遍,特别是重大赛事,总是离不开志愿者的身影。
更为难得的是,志愿服务越来越专业,环保、社区服务等一应俱全。在本次“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上,北京、深圳的志愿服务指数均取得单项指数第一的优异成绩。
社会捐赠占到了32分,这一指标又细分为接受捐赠总额、人均捐赠额和捐赠占G D P比例。
榜单之上,上海市的捐赠规模最大,其中,人均捐赠额最高的是深圳,达到393.66元。
近年来,在富庶的江苏省部分城市,市民个人捐赠热情明显高涨,与此前的富人慈善相互映衬。
在浙江义乌,多位市民在聊起城市慈善时,尽管对这一概念比较陌生,但也能说出捐赠总额、慈善公益组织多少等指标。
这些无不凸显“城市慈善”概念正逐渐被接受。
推进城市慈善
在问及为何出台这一指数时,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刘佑平表示,主要是为了紧跟城市化建设步伐,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更加完善,少些遗憾。
刘佑平亦坦言,由于是新鲜事物,还存在很多不足。谈及未来的目标,他表示,“目标非常清晰,那就是通过创建慈善城市,基本形成制度完善、作用显著、管理规范、健康有序、透明高效的慈善事业发展体系,使慈善事业整体水平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一致、与人民群众需要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