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差别教育”才是择校解药

2011-12-25

民生周刊 2011年37期
关键词:择校热小升初教育部门

□ 赵 勇

最近正是中小学新生入学的日子,择校热也被老调重弹。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北京市小升初择校热的治理:路在何方》调查报告,却给今年对解决择校问题的讨论,平添了更多的紧迫感。

报告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一个惊人的数据——北京小升初每年创收15亿,这笔巨额择校费中的70-80%,将由教育主管部门返还给学校,由此,初中阶段的学校可掌控的择校费就在10亿元以上。更惊人的是,择校费的收入和支出往往不从学校的账面上走,只对校长一人负责。

简单来说,就是巨额择校费怎么用、用在哪里,都是校长一个人说了算,已与小金库无异。经过舆论多年的炮轰,经过教育部门多次的“表示要治理”,但择校热却不仅没有降温,反而愈演愈烈。

究其原因,在于择校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利益链条,学校、教育部门、以权择校者,都是链条上的重要一环,被他们裹挟其中的,是不得不“自愿捐资助学”的家长们,是那些家里无权无钱只能参加电脑派位的孩子们。

在这样的利益格局中,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愈加明显——公立学校的优质学位被学校更多地拿来择校,与权钱展开利益交换;而那些拼不起爹的孩子们,则只能上那些挑剩下来的学校。

报道中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2010年,中关村一小一年级招生10个班,每班36人,其中竟有8个班为择校生。受小升初择校模式影响的“幼升小”已是如此,小升初的情况有多严重,可想而知。

孔子说“有教无类”,但择校却让孩子们从小被分成三六九等,这种不公会在他们心中留下什么种子,已经不言而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解决择校问题,关键是要限权,我理解,杨院长所指的限权,一方面是要限制“权力择校”的钻营空间,另一方面是要限制学校支配巨额择校费的权力。限权当然很重要,但却不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办法——限完权,还有钱,“以钱择校”同样是义务教育公平不能承受之重。

义务教育是政府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服务之一,其核心指向就是公平。它拒绝权力,也拒绝金钱。为孩子们提供无差别教育服务,是政府应尽的义务,也是这个社会最重要的起点公平。无差别教育的前提是教育资源的均衡,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却是事实。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不能一蹴而就,但至少,所有的政策指向,应该是往这个方向去才是。比如说,师资和资金应该向落后的学校倾斜、推行“无差别教育”必须成为考核教育部门的指挥棒。

遗憾的是,从愈演愈烈的择校热来看,教育资源分配也正在变得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名校本身已占尽先机,还能通过择校获取更丰富的资源;普通学校原已落后,获取资源无力,只能让它们与名校的差距越拉越大。如任由义务教育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择校热将永无降温之日。

择校问题的最终解药,只能是“无差别教育”,在这一目标达成之前,优质公立学校必须采取公开摇号的方式招生,杜绝一切权力、金钱择校的可能。走向这一目标的步伐有多快,可见教育部门的决心有多大。但均衡教育资源的消息,总是少得可怜,目光所及的,只有江苏推行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定期换校轮岗制度”。

即便是这一当时很令人期待的政策,实行一年多来也是磕磕绊绊,更不见全国推广的迹象。相反,择校热却持续升温,利益链条愈加稳固,并且开始向“幼升小”蔓延。可以想见,义务教育在择校之路上多走一步,回到教育公平的难度就多加一分,均衡教育资源、推行无差别教育,时间真的不多了。

猜你喜欢

择校热小升初教育部门
浅谈内部控制在教育部门财物管理中的重要性
小升初英语教学衔接的内容及建议
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创新策略分析
河南严格规范招生行为 小升初特长生比例降至5%
“择校热”能否真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