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贫困:镜头里的公益——“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解读

2011-12-25

中国记者 2011年8期
关键词:新华社思路大赛

□ 吕 优

编 辑 翟铮璇 212317@163.com

2011年5月,新华社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举办全球公益行动——“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随着比赛进入中段,组委会陆续收到来自中国、法国、意大利、美国、以色列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摄影师的3000多幅作品。7月26日,“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 摄影专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摄影界、传媒界、文化界的十余位专家对来稿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分析,并围绕“关注贫困”的主题,就大赛选题思路、影响力辐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将围绕这些积极探讨,进一步解读大赛。

主题:关注贫困 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本次大赛以“关注贫困 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为主题,旨在通过摄影大赛和图片展示的方式聚焦全球贫困问题,唤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对消除贫困问题的重视与参与,引起全球媒体对消除贫困问题的关注和支持,推动全球消除贫困目标的实现。

性质:公益性与国际性

新华社社长李从军说,作为负责任的媒体,新华社要在消除极端贫困的国际行动中承担应尽的公益使命和责任。新华社历来重视推动解决贫困这个全球性问题,力求通过全面、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和信息服务,呼吁和推动全球了解贫困、关注贫困、消除贫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作为从事发展的全球性机构,在世界多个国家长期进行发展援助,帮助消除贫困、发展经济、创造美好生活。新华社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这一问题上有共同目标任务和良好合作基础。基于此,在双方的共同推动和促进下,本次大赛得到新华社海内外各分社以及合作媒体机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66家分支机构等世界主流媒体和专业机构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在征稿、评选、颁奖等各个环节均有国际人士参与,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将共同出席10月17日举行的颁奖典礼并为获奖人员颁奖。

特点:更多群体参与、更多层次展示

在新华社与联合国所属机构共同开展“国际儿童日”环球直播报道、“世界粮食日”全球专题新闻报道之后,本次大赛是双方的又一重要合作,是推动实现联合国千年目标的一次具体行动,将以摄影的方式推动公益性事业持续发展。

同时,大赛力求最大程度体现广泛性,鼓励更多的群体参与。参赛者既可以由新闻媒体、图片机构等团体推荐,也可以个人报名;既可以是新闻记者、摄影师等职业人士,也可以是业余摄影爱好者、关注贫困人士等社会公众;参赛作品既可以是新闻纪实作品,也可以是非纪实性作品和艺术摄影作品;既可以是传统形式作品,也可以是新媒体形式作品。总之,全球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任何人士拍摄的有关贫困主题的摄影作品都可以参赛。除了对摄影作品进行评比外,大赛还将对通过摄影推进消除贫困事业的杰出人士予以表彰。

本次大赛除了在官方网站、各大媒体发布获奖作品,还提供了层次更为丰富的展示渠道。大赛计划将获奖作品集结成册,还将利用新华社遍布海内外的“新华影廊”,策划相关展览,力求将大赛成果更为广泛的传播,让“关注贫困”这一公益主题在大赛结束后依然能够延续和辐射。此外大赛还专设“非洲行”特别活动,活动将于8月9日启动,新华社将和路透社合作,组织一批摄影记者到非洲拍摄相关题材的作品,丰富大赛稿源,扩大大赛影响,推进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的关注。

思路

关于本次大赛作品的征集,专家们普遍认为可以以纪实拍摄手法为主,跳出传统思维模式,扩大关注面,广开思路,用图片讲故事,表现更丰富的贫困现象,扩大贫困的内涵与外延,用真切的画面以及画面背后的故事传递更多信息,表现十年以来有关贫困的各种环境、观念的变化等。有志于向本次大赛投稿的摄影师或者正在关注贫困问题的摄影师可以以多种思路为切入点,结合自身的优势,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度的发掘和表现。

—以环境为思路

聚焦贫困现状,关注世界各地贫困人口的生存和生活现状,从食品、医疗卫生、教育、住房、交通、环境以及与贫困相关的社会现象着手,以真实的画面语言直面贫困,表现贫困现状,展现脱贫的渴望,从而唤起社会各界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解海龙建议,摄影师可以通过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比如卫生、教育、灾难,甚至是战争来表现由此而生的各种贫困情况。

—以人物为思路

关注贫困最终的落点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摄影作品的镜头最终指向身处困境中的人,因此作品应该通过对人物个体甚至人物群体的行为记录来表现主题。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日报》总编辑助理王文澜在座谈会上举例说,农民工进城是新的经济时期一个非常大的题材,正是这个群体的付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财富的积累,但这个群体经常处于非常贫困的境况中,如果长期跟踪拍摄,必然会产生优秀的作品。

—以行动为思路

贫困是一种状态,但不是一成不变的状态,世界各国人民在消灭贫困方面都在积极地做出各个方面的努力,我们除了应关注那些身处贫困之中的人群之外,动态地看待贫困问题,更多地把视角转向那些脱贫的人们,发挥正面积极的辐射力量。

解海龙说,这些年我们一直有很多同行都在倡导摄影应该求真、求实、务实,因为只有记住今天,告诉未来,才能体现出摄影的功能所在。在关注贫困事业当中,我们可以去发现消除贫困、关注贫困这方面做得好的一些典型人物,发挥摄影的纪实作用,增加正面力量。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工人日报》摄影部主任于文国也指出,关注贫困的摄影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贫困摄影,即关于贫困的摄影,用摄影语言反映贫困。另一个是摄影扶贫,用摄影的方式推动消除贫困事业的发展,这就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他认为,通过本次大赛这样一次公益活动,推动中国的摄影扶贫事业,将影响力做大,对促进全球消除贫困的事业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所以,致力于消除贫困的慈善人士、草根人物自力更生脱贫事迹、救济式“输血” 扶贫工作等都是可以关注的题材。

—以时间跨度为思路

本次大赛征稿作品均需拍摄于2001年1月1日至2011年9月1日之间,时间跨度为十年。

《民族画报》高级记者成卫东对此很有感触,他说这些年国内的摄影比赛各种各样,但关注贫困这个主题应该说是最有意义的,通过摄影大赛不仅仅是收集多少照片,评出多少奖,而是应该通过比赛征集的作品了解21世纪的今天,用真实的影像记录历史。尤其这个大赛涵盖十年的跨度,各位摄影师可以翻翻家底,将十年前的作品重新整理一下,对摄影师来说也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对于本次大赛,通过收集各个层面人士的优秀作品,对于今后的扶贫事业会有更大的推动作用。以新老作品、新老现状对比的形式反映贫困地区的变化值得关注。

—以新问题新眼光为思路

社会现象不是单一的,关于贫困的解读也会有不同理解,一些新的社会现象折射出的关于贫困方面的新观念值得深入思考。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秘书长、《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李舸提出,贫困是个很大的概念。他说起自己曾经做过一个选题——“逃离大都市”,在这个选题中,现在的白领群体就生活在贫困当中,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买不起房,买不起车,娶不起妻,这何尝不是一种贫困。

著名策展人、摄影评论家鲍昆也指出,转型的中国出现新的贫困问题,对贫困的定义也不能一味沿袭从前的说法,只有贫穷才是贫困,今天确实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应该有新的眼光来对待。

—以物质精神双重考量为思路

贫困反映在物质方面是生活必需品的贫瘠,反映在精神方面则是生活信念的荒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精神贫困对人的影响不亚于物质贫困对人的考验。

李舸认为,思想贫困、精神匮乏也是一种贫困。未必一定是西部地区,大都市也有一些东西非常值得关注。

总之,围绕大赛“关注贫困 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题,我们可以发掘很多拍摄题材和思路,以上各种探讨只是为广大摄影师提供部分拍摄建议,摄影师还可以结合自身条件广开思路,用各具特色的摄影语言记录贫困现状、讲述摆脱贫困的故事、展示改变困境的精神。大赛组委会期待着社会各界人士积极踊跃投稿,将更多精彩作品呈现于公众视野,让影像的力量带动“关注贫困”主题的传播,让更多的人关注贫困问题,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改变贫困现状。

猜你喜欢

新华社思路大赛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再创新高
不同思路解答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