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露:累并快乐着
2011-12-25本刊编辑部
任露:累并快乐着
在5·12地震灾后重建中,有这样一个年轻的群体,他们是汶川县委宣传部和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大地震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高强度的工作似乎总也看不到尽头。
太累的时候,他们也会找点乐子,把手机铃声设置成“我多想假装我听不到”、“好想放假”,聊以安慰一下自己。对于这份特殊的工作,尽管有辛苦、有委屈、有抱怨,但他们更愿意把它看成是经历、是磨练、是考验。
我们在这里节选了汶川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任露的一篇2010年工作总结,真实地展现了这个28岁女孩的灾后工作和生活,并以此向所有默默付出的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表示敬意。
——编者
2010年,是汶川县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攻坚之年,忙碌而又变数不断。在经历并翻越了萝卜寨道路垮塌、“8.14”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坚强的汶川依然在全县干部群众以及广东援建的共同努力下,于10月完成了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一年里,奋战在宣传战线的我,紧随着汶川重建的步伐一刻不停地前进。
8月13日,由于连续的暴雨,汶川县多处发生泥石流,银杏、映秀道路阻断,百姓遇困,汶川县县委、县政府迅速行动,打响了抢险救灾的攻坚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新闻工作者,我第一时间站到了抢险救灾现场最前沿。
14日,泥石流险情发生的第二天。“尽全力将银杏组堰塞湖最新的抢险救灾信息传递出去!”一大早,我接到临时通知后,立即向银杏乡沙坪关村上银杏组堰塞湖飞奔。眼前大片石块嶙峋,岷江咆哮,群众被泥石流围困,抢险救灾人员冲锋陷阵,我也立刻拿起笔、举起“长枪短炮”就投入战斗。
一瓶矿泉水加一个饼子的口粮、皮卡车车厢里的露天“办公桌”、挖掘机的铲斗里战栗着拍摄,在滞留人员询问声与隆隆的发电机交杂声中,一边冷静地给滞留人员答疑解惑,一边十指飞快忙着编辑稿件。
19日下午,刚徒步赶到老街村口的我听说两名执意强行通过湍急水流的男女被急流冲进了岷江,而老街村民兵正紧急救援,为了抢拍救援照片,我沿着落水男女强行走过的路插进了过膝的泥石流里,终于在第一时间将当地群众和民兵的英勇事迹传了出去。
那几天,早上一出去,布鞋就湿透,一整天泡着的双脚直到深夜回到县城才能“解放”。一周下来,布鞋洗了又穿、穿了又洗,脚背起满了水泡,小腿到处都留下了伤口,然而欣慰的是,老虎嘴阻断点便道打通了、老街村便道打通了,我就这样随着北线抢通队伍一步一步地向映秀集镇挺近。终于,22日,通往映秀的道路也抢通了。
随着援建工作渐进尾声,汶川的宣传也随之又迎来了一次难得的机遇,而将这机遇变为宣传战线又一次胜仗的唯一途径,便是这条战线上,包括我在内所有人员“5加2、白加黑”的苦干。说“5加2、白加黑”是不为过的:因为别人上班时,我们在走村入户地深入采访;在别人下班时,我们才开始整理编写稿件;在周末别人休息时,我们在跟访各级各部门的领导视察;在节日别人家人团聚时,我们还在庆祝活动现场忙着接待记者,忙着采写宣传……
犹然记得每次妈妈电话中总会重复的那一句“什么时候有假回家啊?”辛酸的是,就两小时车程的家,我却一连几个月都回不了一次。而也正是这让家人、同学、朋友都难以想象和理解的忙碌工作,让我体验了前所未有的充实和满足。当亲眼见证了汶川县城是怎样从震后那个“站立的废墟”变成如今的现代化新城,映秀镇是怎样从无到有,水磨羌城是如何在一步步修缮后变成今天这令人惊叹的模样时,所有付出都得到了“值得”的回报。2010年,近200篇新闻稿件和上万幅图片资料成为了我见证汶川新生的特殊载体。
一栋栋崭新的楼房在我周围层层砌起、一棵棵树苗在我身旁慢慢长高、一个个笑容就在我眼前重新回到曾无望的汶川人脸上,这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幸福体验,这样的三年,我累并快乐着。
(本刊记者闵杰整理)
□ 编辑 刘文婷 □ 美编 庞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