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舆论新秩序的现状与由来

2011-12-25AJMShafiulAlamBhuiyan徐培喜

中国记者 2011年9期
关键词:教科文组织第三世界秩序

□ AJM Shafiul Alam Bhuiyan/文 徐培喜/译

全球传播历史充满着美国的触角。最早时候,美国通过创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奠定美国世纪的基石。在教科文组织中,美国提倡信息自由流通,藉此建立一个跨国的霸权传播体制,以便美国产品与理念主导世界。席勒(Schiller,1989)认为这个策略将美国的经济、媒介优势与全世界人民试图互相沟通的愿望毫无破绽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占据了宣传的制高点。美式信息自由流通理念建立在自由主义基础之上。

二战后,美国在联合国等组织辩称,传播媒介能在成员国之间传递知识与信息,为世界和平做贡献(Mehan,1981)。1945年,在筹备成立教科文组织的联合国会议中,美国代表团建议将媒介定义为“传递知识、促进人类和平共识”的最佳手段。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规定该组织“将利用各种大众传播手段促进人类相互理解,并且通过各种国际协议促进文字与图像的自由流通。”美国利用其欧洲盟友的多数地位,成功地压制了他国提倡的自由伴随责任的理念。

因此,在成立早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为提倡信息自由流通理念的工具。美国试图通过这个理念保证美国媒介产品畅行天下。此时,欧洲媒介产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之后一蹶不振,美国媒介产业开始在世界占据主导地位。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既为帮助欧洲重建,也为美国媒介公司实现了欧洲市场扩张(Preston Jr.,1989)。以此,美国通讯社获得了更多新闻服务客户;好莱坞获得了过亿的电影观众;美国各种新闻周刊拓宽了国际发行渠道。

上世纪60年代的技术创新进一步巩固了美国公司的主导地位。美国在电脑技术、卫星传播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方面的领先地位使其媒介产品具备了更高跨界流通的能力,给世界各国带来挑战。但是,到了70年代,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美国在联合国及其下属教科文组织的影响力急剧下降。第三世界国家试图建立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但由于美国及其欧洲盟友的阻挠、苏联的解体、以及第三世界内部的争斗,新秩序运动无果而终。新秩序运动使美国意识到国际体系对美国的威胁:成员国能够利用多数票优势通过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提案。此后,为了维持其在国际传播中的主导地位,美国极力促进世界传播产业的市场化,并试图扫清市场化的两大障碍:传播产业的国家控制与传播政策的公共服务目标(Schiller 与Mosco, 2001)。

新秩序运动失败后,美国及其媒介公司开始通过各种新自由主义项目重新整合世界传播版图。为提高商业力量在世界传播中的地位,美国率先重组本国传播产业。世界银行、国际电讯联盟、世界贸易组织等重要国际机构成为敦促南方国家开放传播产业的排头兵。世界各国纷纷放开广播电视与通讯管制。一些国家甚至将国家所有的媒介公司私有化。由此,政府管理的目标从保护公共利益转变为鼓励商业获利。希尔(Hill, 2007)将这种模式称作“WTO模式”。藉此,以美国为基地的跨国资本得以整合南方国家传播市场。

美国还采用了一种新机制来治理互联网。美国成立了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来控制互联网核心资源。美国通过四个工具来掌控互联网:ICANN备忘录、互联网号码分配局合同、美国商务部与VeriSign公司协议、以及对互联网根服务系统的控制。利用ICANN备忘录,美国政府可以界定与规范ICANN自身的活动。利用互联网号码分配局合同,美国政府授权ICANN承担互联网号码分配局的职能。利用美国商务部与 VeriSign公司协议, 美国政府授权VeriSign公司经营互联网主服务器。这样,在新的世纪里,美国依然主导着国际传播,通过跨国公司控制世界媒介市场,提倡消费主义价值观。

猜你喜欢

教科文组织第三世界秩序
何为“冷战”?
美重返教科文组织,意欲何为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秩序与自由
前法国文化部长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
孤独与秩序
教科文组织庆祝2014年世界哲学日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
乱也是一种秩序
浅谈“第三世界”的真——从弗雷格对“真之符合论”的批判出发看其对“真”的界定思路与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