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管”模式救活“零分医院”

2011-12-25本刊编辑部

民生周刊 2011年34期
关键词:朔州市山西省人才

“托管”模式救活“零分医院”

今年5月30日,记者在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人民医院儿科病房见到了因肺炎住院的8岁患儿苗苗(化名),苗苗的家长说“以前来看病经常找不见大夫,医院特别脏,连一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现在和以前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朔州市平鲁区人民医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源自于一年半以前那场“托管模式”的变革。

2009年国家推出新医改,朔州市平鲁区人民医院被确定为山西公立医院改革的“试验田”,平鲁区政府与山西省人民医院签订“管办分离”的合作协议,由区政府出资建设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负责具体管理。经过一年多的改革推行,出任平鲁区人民医院院长的张燕忠(原山西省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坦言,“平鲁区公立医院改革,及格容易高分难。”

平鲁区人民医院始建于1952年,然而,这样一所老牌的医院却因为设备陈旧、管理落后,在山西省卫生厅质量万里行专家组的实地检查中得到了一个刺眼的0分。面对这个“烂摊子”,张燕忠也只能从零开始,“首先要从医疗质量和服务上下功夫,重塑形象,重建百姓对医院的信任。”

对此,平鲁区政府充分支持,投资近7000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达15828平方米的新医院,门诊楼、住院部、专家楼一应俱全;还为新医院配备了CT、核磁共振、彩超等所需设备;医院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补助足额到位;此外,平鲁区财政每年还增拨300万元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转。

凭借在山西省人民医院的工作经验,张燕忠还在医院制度上做了大幅调整与具体规范:明确各人职责,健全管理机构;完善核心制度,恢复科主任负责制下的三级医师查房制和辅助科室24小时值班制;成立新科室,并对重点部门如手术室等进行监测。

在人才培养方面,张燕忠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输血”“造血”双管齐下。针对医院技术薄弱、人才短缺的现状,山西省人民医院制定了“一对一”的帮扶计划,先后派出50多名专家到平鲁坐诊、讲学、查房、带教。在本地人才建设方面,张燕忠制订了“三个一批”的人才策略:从现有人员挖掘一批,外派省城培养一批,从医学院校招聘一批,从其它地方引进一批。这一策略打造出了以骨科主任张秉宏等原有员工为代表的本地的人才队伍,通过送医务人员到山西省人民医院进修培养了一批技术好、理念新的年轻医师,医院在去年招考了22名护理人员,今年又引进了两名硕士研究生和两名影像学专业技术人才。长期形成的人才断层正在缝合。

改革还带来了文化和理念。医院举办演讲比赛、联欢晚会、创办院报等活动,增强了医务人员之间的凝聚力,更提升了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2010年,平鲁区人民医院收到锦旗11面。医院调查问卷显示,出院患者满意度达99%,门诊患者满意度达98%。ICU护士长高秀梅说:“患者的肯定让我这个干了20多年的老护士第一次体会到了职业荣誉感。”据统计,实行“托管”以来,平鲁区人民医院门诊量增长了31%,床位使用率从原来的50%上升到现在的86%。老百姓看病贵的担忧并没有出现,出院患者平均费用同比下降达42.4%,门诊人次费用下降18.7%。“我们重新获得了百姓的信任。”张燕忠说。

在张燕忠看来,医院上等级只是时间问题,下一步的改革如何推进才是他最担心的。“现在从0分到了60分,但要实现优秀或者满分,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平鲁区政府医院外科主任白守龙说,“张院长是原来山西省人民医院的普外科副主任,专业了解的多,他知道业务开展最需要什么,改革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但他们也在担心,一直以来平鲁区政府医院院长更换频繁,与省人民医院协议的3年到期后,张燕忠还能不能继续担任院长?他所进行的改革能不能坚持下去?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还未知,张燕忠说:“我能做的就是在职期间,把关系理顺,改变他们以往错误的旧思想,让医院的各方面运营都有章可循,这样不管是谁来担任院长,平鲁区政府医院都会越来越好,‘平鲁模式’也会成为典型。”

(本刊实习生谢忻诺整理)

□ 编辑潘 阳□ 美编庞 佳

猜你喜欢

朔州市山西省人才
人才云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朔州市楹联学会、朔州市诗词学会成立
朔州市山阴县:“四种模式”巩固脱贫成果
朔州市朔城区:强化组织 不断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朔州市科协召开全市科协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