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不起的保障房
2011-12-25本刊编辑部
“坑”不起的保障房
最近几天,有两则关于保障房建设的新闻,让这项本已备受关注的民生工程再次被“聚焦”。
11月16日晚,网曝南京岱山保障房建设工地使用“瘦身”钢筋,南京市保障房建设指挥部相关人员连夜赶往岱山现场进行彻查。如果说南京的“瘦身”钢筋是“坑”了咱们的民生工程,那么,另外一则新闻的“亮点”,却是因为实实在在的“挖坑”。
11月12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一位官员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全国已开工的1000万套保障房中约三分之一属“挖坑待建”。一时间,舆论一片哗然。吊诡的是,住建部马上又发出消息辟谣称:仅搭建施工现场围护或者仅仅开挖基坑的,不计入已开工套数,“三分之一开工保障房只是挖坑”这一说法为谣传。
一方面承认,另一方面辟谣否认,这似乎是在考察民众的洞察力和思辨力,而在保障房开工的数量上,更加令民众陷入迷宫般的“大坑”里。
现实的情况是,有关保障房开工的数量,一直以来就像在“雾里看花”一般,让民众纠结,被媒体质疑。
此前,有报道说,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保障房仅开工三分之一,数量为340万套。于是,住建部闻风而动。随后的报道说,截至6月底,开工达500万套。短短一个月里,保障房开工量居然陡增了160万套。目前,在空前的压力下,各地保障房建设各显神通,终于“完成”了1000万套的开工计划。
其实,要破解上述数字游戏里的谜题,并非难事。2010年之前,我国住房开工量与国内钢材和水泥的销售数据是完全吻合的,但是在2011年,却出现了巨大差异——政府公布的住房开工量对钢材和水泥的需求,总是超出市场上钢材和水泥的销售量。保障房开工量有没有水分?数据面前不需要苍白的辩解。
为了加快进度,保障房在审批手续不全的情况下就开工建设,边施工边审批的情况极为普遍。还有一些地方,将奠基仪式作为开工的标志,“铲点土就算开工”,自然提高了进度。可见,用“挖坑”来充当开工,似非空穴来风。
在广东顺德,一处大型保障房项目在开工数日后莫名停工。原来,“开工”是为做给媒体看的,“媒体走我也走”。如此开工的保障房,又怎么能不让民众纠结呢?
还有,按照中央认定的保障房范围,仅仅包括廉租房、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但是少数地方在上报数据时将棚户区改造、危旧房改造、回迁房及限价商品房也都列入了保障房建设中。
与飘渺的数据如影随行的,是眼下保障房仓促上马与监管不力引发的矛盾与问题。一些地方因工期过于仓促,保障房建设从施工、监理到建材采购等一系列企业招投标流程被弱化,客观上致使建设质量监管流于形式,保障房的质量更容易被“挖坑”。
就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在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时也承认,目前保障房建设存在“选址离城区较远、部分质量不过关、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夕,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表示,保障房项目是我国“五年计划”的一部分。该项目不仅被视为保持经济强劲增长的关键举措,更是事关民生的百年大计,涉及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民生福祉,牵动着社会各界的敏感神经。
如果我们连开工的数据也不能保证真实的“质量”,那么保障房建设的美好愿景,就有可能被数字游戏“坑”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