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新闻激荡和技术发展中坚守新闻真实性

2011-12-25

中国记者 2011年1期
关键词:假新闻舆论生命

□ 本刊特约评论员

作者:周庆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2010年对于中国新闻人来说,是新闻激荡的一年,也是技术变革的一年。无论朝鲜半岛的波诡云谲,还是坎昆峰会的激烈交锋,抑或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精彩,甚至11·15大火的眼泪、新港爆炸的悲情,都为这一年的中国新闻业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然而岁末年初,我们不得不重提一个关键词——“假新闻”。尽管这个关键词不代表2010年中国媒体的主要特点,但是随着新闻的激荡和技术的变革,这也是新闻人在岁末回眸的冷思考中需要特别回顾、回答的问题。

近年来假新闻的泛滥,藏身于新闻与公众利益的高度相关中。比如我们看到的“北京房地产商建议炸掉一著名建筑盖住宅”,社会关注的伊利蒙牛“诬陷”事件,都说明一个趋势,假新闻往往在与公众利益最直接相关的领域获得一定生存可能。从另一个方面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给假新闻提供了空间。2010年年尾金庸先生在微博上的“被去世”就是一个典型;当然更好的是,微博的自我修复能力十分惊人,在最短时间中又及时得到纠正。

需要重视的是,虚假新闻在当前我国舆论发展中扮演了十分复杂的角色。一方面,这些年的虚假新闻给新闻伦理带来了新的冲击。较典型的现象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策划新闻”或者“炒作”。利用部分虚假的事实,或者记者对事实的重新加工来抢眼球,固然有编辑或者设计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是媒体的商业利益。分辨完全虚假的新闻容易,分辨建立在社会情绪基础上的炒作难。而新的媒体技术又给这种虚假新闻提供了更加迅速的传播方式。

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虚假新闻并非孤立出现,它是和我国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复杂性联系在一起的。在一些地方,某些公权力和利益集团对公众利益的伤害,使很多媒体和个人对负面新闻的相信度要远远高于对辟谣者的信任。所以假新闻的背后,更重要是社会信任体系的重新构建。

一个社会需要媒体,是因为媒体能够激浊扬清,报道事实,提供真相。但是假新闻的出现,深深地伤害了媒体这种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媒体在点评2010年假新闻时,谈及这些假新闻的制造者多数是职业记者,假新闻的“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但是从长期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一个社会信任系统未能彻底建立的商业社会中,新闻媒体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自我约束与他律体系,才能彻底解决假新闻的问题。否则,媒体会更加被动地跟着炒作者、商业至上者、舆论盲从者走,而我们更需要的舆论引导功能就难以实现。

因此,2010年,新闻界提出了对虚假新闻的“零容忍”。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种零容忍不但意味着对虚假新闻说不,而且意味着深入分析虚假新闻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与原因。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工作者的生命。经历了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的舟曲泥石流等,新闻工作者对社会个体生命的关怀成为这个职业的亮点。但是同时我们也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因为这个“生命”不仅关乎我们自己,也关乎中国及其整个社会的发展。

猜你喜欢

假新闻舆论生命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有关载人登月的两条假新闻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