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借传统文化创新的一次尝试——浙江在线《清明上河图》策划分析
2011-12-25章衣萍
□ 章衣萍
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将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价值与民族特色融于其中,用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产品去主导网络市场,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是网络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这也是浙江在线创作新《清明上河图》的初衷。对于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来说,以新手段推出的“老古董”,正好符合他们求新鲜感的心理。
一、构想
风俗画是以习俗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从历史上流存的以风俗为题材的作品来看,最有名的当然要数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
传统是吸引世界目光的法宝,近年来很多文化工作者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技术化与时尚化,比如奥运开幕式上的日晷、击缶、活字印刷术等中国元素,尤其是一纸、一轴、一屏,以其神奇的高科技手段,串起开幕式整场演出。再如世博会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经过高科技处理后,人和动物都像被吹了仙气般“复活”,成为中国馆最大的看点之一。
能否借鉴这样的思路帮助我们在网络上传播和助推传统文化呢?
二、布局
浙江在线的新《清明上河图》以“虎跃龙腾科学发展、虎虎生威创业创新”为主题,紧扣科学发展观主题和浙江省“两创”战略,围绕“中国年·浙江味”来设计内容。
整幅作品气势宏大,画风细腻、色彩热烈喜庆,充满浓郁的传统民族文化韵味。看起来一个整体的画面,其中包含16个典型场景、200多个人物,生动直观地反映了浙江一年来“科学发展”“创新创业”所取得的可喜成就,反映了浙江人民欢度春节的风情习俗,洋溢一派喜庆气氛。
作品以云、山、树作巧妙间隔,将16个场景错落有序地穿插在一起,充满了细而巧的市井情景,酷似宋《清明上河图》大场景套小场景的构思。看完了恢弘的整体气势,感受过热闹的大背景,再细察一个个小场景,生动的人物形象,巧妙的镶嵌设计,完美地再现了一幕幕新闻事件和市井民风。层次的丰富带来感受的丰富,非常有看点。
具体操作中,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接踵而来。比如尺寸问题,最初想借鉴《清明上河图》的长画卷形式,但考虑到显示器的尺寸,我们决定还是以传统的长方形,即4:3的比例来制作。当整幅风俗画上色完成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幅作品实在太大,要让网友在一屏内就看到整幅作品,就看不清作品细节,如果要看清细节,就需要拖动浏览器,难以一览全景。
为了两全,我们设计制作了两个版本。一是将作品缩小,点击相应场景画面放大,这下,那些小人儿、小房子、小车子就更加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屏幕上,让你看个明白;另一版本是直接显示大尺寸的作品。两个不同版本既能让网友感受到生动细节的精妙,又能领略到恢宏大气的震撼。
网络的另一大优势就是互动,网络新风俗画也将这一优势融入到作品中。网友可以在网上直接留言,或者通过发送微博,参与“看图说话”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实施
为了让这次有意义的尝试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浙江在线以新《清明上河图》为基本元素,对首页进行了局部改版。
新年期间,一打开浙江在线首页,就能看到以新风俗画为设计元素制作而成的大幅BANNER,使浙江在线春节版首页透出浓郁的“年味”和传统味极强的文化氛围。
BANNER左下方,还体贴地设置了快捷按钮,只要点击就可以获得地址,可以将网络新风俗画当作春节电子贺卡转发。设计获得网友热捧。
找准传统文化与网络元素的契合点,结合新闻元素,让作品浑然一体,富有艺术与创新的双重价值,这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出路,也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