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改变”力求“走转改”常态化——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探索
2011-12-25陈健民
□ 陈健民
(作者是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助理、高级编辑)
2011年3月,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在全国新闻战线“三项教育”活动中,敢于亮丑,编著出版了《我们错了》一书,在全国新闻界引起很大反响,半年时间发行突破十万册。然而,家丑亮出来了,如何防止再错?如何提高新闻质量?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决定把“走转改”活动作为全面提升集团新闻队伍素质,防止新闻差错,提高新闻质量的大事来抓,通过领导带头,建立和完善制度,逐步推进“五改变”,力求“走转改”常态化。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出现三大变化:一是“走转改”的稿件多了,集团各媒体开辟“走转改”栏目,天天稿件不断,并且常常供大于求;二是差错明显减少,其中《广西日报》公共版实现零差错;三是好稿增多,其中《广西日报》驻站记者近3个月获得集团内部好稿,就相当于2010年8个月的总量。这是广西日报传媒集团通过“五改变”力求“走转改”常态化出现的新气象,也是集团今年春出版《我们错了》之后,在提质防错上恰逢的“及时雨”。
一、逐步改变“走基层”不如“跑机关”的现象
过去,有的记者“跑机关”,拿现成材料,回来“剪刀加浆糊”,或者得了现成材料电子版,回来复制粘贴,稿件写得快,容易发,见报快。在“走转改”活动中,广西日报传媒集团首先从此突破,采取措施逐步改变“走基层”不如“跑机关”的现象。
首先,集团领导带头“走转改”。2011年8月31日下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李启瑞带队深入全国文明村镇——武鸣县双桥镇下渌村采访调研。集团其他领导和各部门、各子媒领导也分期分批深入“走基层”。
其次,建立制度,激励“走转改”。集团要求各部门及各子媒建立基层联系点,每个部门至少建立2至3个基层联系点。其中《广西日报》通联采访部要求:部领导每个月要带头“走基层”一次,驻站记者每人建立基层联系点1个,每月下基层不少于3次,每月为《广西日报》“走转改”栏目写见报稿不少于3篇,实行专项月报,专门考核,按月通报,并与年度考核和评优评先挂钩。集团还要求各媒体开辟各种“走转改”栏目,为“走转改”稿件创设“绿地”,在发稿和好稿评奖等方面,向“走转改”的鲜活新闻倾斜。集团下属广西新闻网还开展专项评选“走转改”活动的优秀作品,激励大家“走转改”。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8月24日至10月10日,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要媒体共刊发“走转改”稿件890篇。
二、逐步改变“到现场”不如“钻邮箱”的现象
以往,有的记者不走基层,不到现场,就靠“钻邮箱”写稿。即叫通讯员把稿件发至自己的邮箱,然后在通讯员的稿件上改写或克隆,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日子当然比走基层过得滋润。《我们错了》一书中亮出的“桔树结南瓜”的恶作剧,就是如此这般搞出来的。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在“走转改”活动中,总结、推广了《广西日报》通联采访部多年坚持的“不到现场不写稿,不经采访不署名,不经核实不发稿”制度,出台有关不深入基层采访造成稿件差错的处罚办法,特别提出对不经过采访就在通讯员稿件上署名发表的劣行进行严肃处理的规定。从而提高“钻邮箱”写稿的成本与风险,迫使记者写稿必须走基层,到现场。“走转改”两个月,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记者们大多自觉“走转改”去了,靠“钻邮箱”写稿的现象没发现了。
三、逐步改变“写百姓”不如“写领导”的现象
长期以来,《广西日报》的记者采写自治区的会议或领导活动的稿件,不仅发得快,而且发得突出,版面上首先有保障。而走基层写平民的稿件,不仅跑得辛苦,而且发稿难,常常被挤压,有的要拖十天八天才能见报,挫伤记者走基层的积极性。
开展“走转改”活动后,广西日报传媒集团采取措施,努力减少走基层写平民的发稿难度。
一是继续通过减量提质,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对这些报道,坚持按有关规定做到凡涉及领导的稿件,非自治区主要领导的,一般不上《广西日报》一版,并且尽量以一句话新闻的形式见报;非自治区党委一把手的,一般不上《广西日报》头版头条;还要求采写这些报道的记者提高质量,控制篇幅。
二是在要闻版开辟“走转改”栏目,让走基层写平民的稿件搭上“直通车”。使之不但发得快,而且发得突出,使不少来自基层的平民稿,不仅上了一版,还上了头版头条。
三是对采写来自基层的“走转改”的稿件,给予评好稿和工分等方面的倾斜。
采取以上措施后,《一张桑叶能创造多少价值?》《一位乡村农民的“读书心得”》《全国种粮标兵的“开心农场”》等来自基层的报道,不但上了《广西日报》一版重要位置,而且被评为好稿。集团旗下《南国早报》记者更是深入下去体验生活,使井下采煤工、晒盐工、搬运工、排水清淤工、水管听漏工、物流司机等生产生活内容的报道,上了要闻版重要位置。
四、逐步改变“写新闻”不如“写程序”的现象
平时,《广西日报》的记者按程序式的报道撰写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即会议怎么开就怎么写,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写,一般耗时耗精力较少,只要能速记再现就行,而审稿又比较容易通过,发稿自然也容易。而按新闻规律,转作风,改文风,开动脑筋,选择写会议和领导活动中的新闻,难度大,耗时耗精力较多,而审稿又比较难通过,发稿自然也比较难,以至于写这方面的报道,作风都难以转,文风也难以改。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在“走转改”活动中,对这样的难题也从下到上,从轻到重,从易到难,逐步采取措施进行改变。
一方面,对市县的会议和领导活动,一般不报道,如要报道必须按新闻规律,禁止程序式报道,只能报道其中的新闻;对涉及自治区非主要领导的会议和活动的报道,在一般情况下要按新闻规律,报道其中的新闻;在特殊情况下也要尽量控制程序式报道。
另一方面,对涉及自治区主要领导的会议和活动的报道,内容重要的鼓励按新闻规律,报道其中的新闻;内容一般的要尽量控制程序式报道;如要按程序式报道,要求在标题标出“新闻眼”。
“走转改”两个月,《广西日报》程序式的报道相对减少了。其中市县一级的会议和领导活动的程序式报道已基本杜绝;自治区非主要领导的会议和活动的程序式报道,也明显减少。
五、逐步改变“写问题”不如“写成绩”的现象
问题即矛盾,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要解决的问题。刚开始“走转改”时,不少记者都是报道取得的成绩,因为这体现正面报道为主的原则,也可避免碰“高压线”,被报道的单位也喜欢说好的。而走基层找问题、写问题,往往吃力不讨好。
在“走转改”活动中,广西日报传媒集团认为,“走转改”重点要听民情,解民忧,反映群众的合理诉求,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于是,我们采取措施,努力减轻记者写问题的难度,激励记者“走转改”,找问题、写问题。
办法一:让记者懂得怎么去科学找问题、写问题。为此,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举办了“走转改”的各种培训班、研讨班。其中8月30日-9月2日,在北海市举办驻站记者“走转改”培训及业务交流会,就党报记者在“走转改”活动中,如何关注民生、关注突发事件,积极科学地寻找和报道事关群众利益、影响发展大局的问题,努力打造新闻精品等,进行培训交流,并组织记者实地深入涠洲岛采访临海产业和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广西新闻网也组织有丰富基层经验的记者给采编人员讲课。
办法二:通过建立基层联系点,促进记者深入调研,发现问题,报道问题。如今,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各专业部门及各子媒都建立了基层联系点,并组织记者编辑深入社区、街道、学校、工厂、村庄,广泛开展蹲点调研活动,认真调查研究群众生产生活的存在难题。
办法三:对“走转改”抓问题、写问题的稿件,实行评好稿和上浮工分等方面的倾斜。
采取了以上几个办法,记者在“走转改”活动中抓问题的报道多了。集团旗下的《当代生活报》记者深入到马山县独秀完小调研采访,为解决该校渴望书籍的问题,开展了“书行千里,爱播山区”公益行动,发动社会募捐爱心图书,半个月就有百余爱心人士响应,募集到爱心图书7000册,价值约6万元,还有近万元的学习、体育用品等。开展“走转改”活动一个多月来,该报已先后有五批记者深入该校调研采访送爱心,解决了该校的实际困难,得到师生们和当地政府的赞许。目前,该报“走转改”的其中一个栏目——“80后青年记者走基层”专栏已刊发记者走边关、下农村、进工地等走基层反映问题的稿件4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