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思维的启迪和引导 构建高效的品德课课堂
2011-12-24高若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10期
新课改已把培养学生的思考、质疑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向学生传授知识,重要的是要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引起兴趣。激发思维的状态
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反应,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如,从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中设疑,造成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让学生有足够的兴趣投入到探求新知识中,使学生的心理状态由好奇转为喜爱,让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创设情境来激发兴趣,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课堂内与教学相关的一段音乐、一幅图画、一段发人深省的录像、一个生动活泼的小品表演、一个引起思考的故事片断,都有可能愉悦学生的精神,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心灵。
设置疑问。培养思维的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离不开他们面对一个个问题而引发的疑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要通过巧妙地选择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并在思维的最难突破口来点拨学生。
现在的教材都是通过案例来说明基本知识和观念的,似是无疑可寻,貌若“风平浪静”。教师应充分利用案例,投石激浪,做“有疑者,须教有疑”的工作,设计系列问题,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来逐步揭示反映的主题。在提问过程中,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寻找他们的“已知区”与困惑点,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问题设计既要精妙,又要有价值,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心态是十分关键的。
探索发现。促进思维的形成
课堂教学中平铺直叙的讲解,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变“灌”为导,巧妙质疑,发展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比较等能力。
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要通过矛盾的创设,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习惯。总之,通过多问几个有思辨性的命题,引导学生争论,为了弄清这些问题,学生不深入理解教材是不行的,不善于分析问题也是不行的。因此,有成效的辩论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许多章节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教师在讲授知识过程中,由于受时间所限只能分节授课,不能一下讲完。每讲完一节、一单元、一册后,让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整理,比较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形成知识的系统,建构框架性的知识,并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对于形成学生的判断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除了不敢问外,也有不会问的情况。传统的教育思想把教学变成了教师的单方活动,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成为一种装知识的容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根本不会独立思考,更不会提问。为了让学生掌握思维的主动权,教师就要学会选择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1 为了让学生有“问”,会“问”,需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从备课开始,就让学生参与其中,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有哪些疑问是你需要解决的?”“有哪些问题能引起你的兴趣或你能解决哪些问题?”等。然后经过筛选和整合,使其变为教案的一部分,这就使学生的“有问”“会问”更有针对性。
2 为了使学生有“问”,敢“问”,要求教师在教学准备时,就要有意创设教学情境,预设一定的“问题”,以“问”引“问”,促使学生的原有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冲突,从而使之“生疑”“困惑”,进而有“问”。学生议论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不但使学生获取了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市吉利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