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期望值: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
2011-12-24周海燕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10期
可能是人性使然,无论是什么时代,无论是什么民族,人们总是在努力追求“好”的东西,教育更是如此。对于这点,几乎没有任何分歧。尤其是现今这个时代,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更是一心求“好”,而他们评判“好”的标准就是孩子能够达成自己预设的目标,朝着设计好的方向努力。
“赢”在起跑线上
为了孩子教育的“好”,为了尽快达成未来发展“好”的目标,家长给予了孩子超乎寻常的期望值。他们把自己期望孩子达成的目标强行灌输在孩子身上,从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愿望与个性发展。具体讲,有以下三种情况:
1 逼迫太紧,揠苗助长
据不完全统计,60%以上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上重点,一味地替孩子安排好了一切活动,如,读书、参加培训班等。与此同时,家长取消了一部分自认为应该取消的活动,如,家务、社交等。他们要求孩子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仅如此,即使是平常的兴趣爱好,在这些家长的干涉下,也变成了孩子竞技比赛取得成功的捷径,也成为孩子将来考大学加分的砝码。
在这些家长眼里,孩子的一切活动都和最终的发展相挂钩,所有的目标不是遵循兴趣出发,而是是否能够让孩子有更多的奖项或者成绩而言。兴趣在他们眼里,只是孩子之间的玩意,家长需要的则是孩子拿到的那一纸证书或者成绩单。唯有如此,才能说明孩子从事这些活动的价值性,也才能实现家长的育人目标。
2 焦虑过强,监管过度
父母消极情绪和焦虑的强烈程度与孩子出现行为异常问题直接呈正相关。家长过分要强、虚荣心过高,在“我是为了孩子好”的措施后面,隐藏着对子女教育的急功近利的情绪。不少家长和少数教师采用管、盯、压、卡,甚至侮辱孩子的人格的方式去促使孩子夺高分。不少的孩子几乎处于父母动辄发怒的严厉的全天候的监控中,没有学习的快乐,只有学习的痛苦。
通过上述事例我们可以看出:管得多并不是好事。父母不明白孩子的内心需求,只一味施以外界的硬性压力和强权逼迫,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厌倦学习,越来越远离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因此,像此种管得多,其效果反而比管得少的效果更差。
“伤”在起跑线上
许多家长以为,只要出于对孩子的爱,不管用什么样方法教育孩子都可以。事实上,却忘了孩子也是一个主体性的人,也需要尊重,尊重才是爱和教育孩子的前提。没有尊重的教育是一种“伤害”,只会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而不是赢在起跑线上。
1 厌学,无法自主学习
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其思维水平都遵循其年龄特点,相应的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所限制。但是现在很多家长由于自身对学生寄语的高期望值,往往使他们看不到学生学习的最原始的状态和要求,只一味按照他们设计的路线前進,违背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不重视子女智力的开发。如果用下一阶段的教育超前灌输给他们许多当前年龄无法接受的外部知识,孩子连囫囵接受都困难,更不用说理解了,其结果必定是令孩子困惑,家长失望。在这样一种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教育氛围下,学生由于一直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便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更不要说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其产生厌学的心理就不足为奇了。
2 焦虑,消极应付考试
期望值过高的家长往往很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其考试结果十分关心。考得好则十分高兴,给孩子以物质奖励。考不好则忧心忡忡,甚至对孩子施以责罚。这些家长常常忽视了孩子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积累,只关注考试结果的量化打分。由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高于孩子的实际水平,因此一般情况下孩子的考试成绩很少能令他们满意。学生自身也常因不能实现家长所希望的学习成绩目标而失去信心,逐渐使学生在考试期间过分忧虑而分散注意力,影响正常发挥。久而久之,造成恶性循环,形成考试焦虑。
3 偏激,滋生叛逆心理
当父母的期望与孩子回报之间无法形成对等的关系时,家长的期望便会逐渐向孩子的内心倾斜,导致孩子的内心失衡。尤其是一些自身智力开发状况、身心发展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在父母过高期望的压力下,会产生出消极、抑郁等情绪问题以及悲观、偏执、自卑等人格问题,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進而更加导致学业上的失败。
可见,家长过高期望通常由于反作用而失效,不仅影响子女心理的正常发展,对其长远的学习和发展尤为不利。因此,家长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避免产生过高期望,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使其身心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健康快乐地行走在起跑线上
1 家长合理确定自己的期望值
(1)尊重个体的主体性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提倡“以生为本”,不管是课堂教学亦或是学校的德育或者艺术教育等,都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家庭教育同样如此,同样需要家长把学生的内在需求纳入到自己的目标期望预设过程中。
因此,父母在规划自身对孩子的预期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的内在需求,只有从学生的主体意愿出发,才会形成家长期望与孩子回报之间的平衡。
(2)尊重个体的差异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个性特征。有些家长,为了自己的面子或一己之私,认为孩子表现好了,自己面子有光。经常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的孩子進行比较,把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拿来衡量自家孩子的缺点。这不但会使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降低,还会使自己的孩子自信心降低。
因此,家长要从自家孩子的实际出发,要善于发现并鼓励孩子的点滴成长,学会沟通和平等交流,应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以免对孩子造成伤害。我们提倡的是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既要看到孩子的优势,又要看到孩子的弱点,要取科学的方法,强化他的优势,削弱乃至消除他的弱点,促使孩子成人、成才。作为父母,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努力寻求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与默契。
(3)尊重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
尊重儿童身心内在需求和生命本能。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体,每一个生命体都有着自己的意愿。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内在需求,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本能,切忌把学生看成一个无生命的接受体。只有关注了学生的内在生命需求,才更具有人性化,才更能体现教育的无痕。
尊重儿童的年龄发展阶段和个性特征。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不一样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接受水平,我们提倡的因材施教就意味着教育要时时处处以儿童个性差异为依据,目的是通过教育发展个性。
每个学生取得真实的学习成绩,总是通过自己的特殊条件的。家长要理解和体谅学生,善于判断每个学生在此时此刻学习上真正能够做到什么,就要求什么,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在自身努力基础上获得成功。如果家长以自己的过高期望作为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统一要求,取消多元化的培养思路,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远离自己的期望值。因此,家长也要遵循孩子的个性特征,把统一性和多元化结合。
2 学生自我规划发展目标
(1)坚持自我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我们已经重复过很多次,但事实上在做的过程中我们还会脱节。由于孩子的兴趣的善变性,想要因趣利导就要抓住契机。因此,孩子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能够坚持自我兴趣的激发和持续,保持一定程度的热情,让瞬时间的兴趣逐渐转化为长期的习惯,从而让兴趣转化为个人的素质之一。
(2)了解自我需要
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了解了自己,就会有一个更清晰的未来。孩子由于其年龄原因,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均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自己并不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及时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之处,扬长避短,明确自我的需要,从而能更好地发展自我。
(3)协调自我发展
每一个人的发展,总是呈现不均衡发展的趋势,想要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必须对自身各方面的发展有一个主观上的认识,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协调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因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失衡,取长补短,协调发展。
(4)完善自我目标
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不断认识完善的过程。个体的发展因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会随着发展而不断改变。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孩子根据自我认知的变化不断完善自我发展目标,使目标更贴近实际,更易于达成。
总之,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重要,只有克服家长的非理性信念,确定合理的期望值,选择合理的目标,让孩子经常享受到跳起来摘到桃子的喜悦,体验成功的快感,这样才会十分有利于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新浦区大庆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