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改之“关系学”

2011-12-24周艳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10期

  现在一些教师,一说课改,就是什么什么法。一种新的教学思路、新的教学方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仅有一个好的新的方法是不行的,课改的成败,除了方法的优劣之外,还要看你能否处理好课改主体与多种客体的关系。
  本文所要论述的正是一种“关系学”,一种与课改密切相关的多方面的“关系学”。
  一种教学法的变革,实质上就伴随着一种新的事物关系的确立。如,课改者与领导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学生的关系,都可能因这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实施,而或多或少地发生着变化。这“关系学”就是方法之外的真功夫。
  
  课改者要跟领导逐渐形成一种可信赖的工作关系
  
  不仅是学校的领导,而且包括指导你课改的上级教研室教师。没有领导的发现、重用,即使你的基本素质很好,也不易脱颖而出、难有出头之日。
  领导起用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领导的支持与否也是举足轻重的。不要说明显的有意阻碍,就是稍微冷淡一下,一个很不起眼的细小环节上的不配合,就可能使你的课改大业随时搁浅。
  要取得领导的信赖,你得学会尊重、服从,不可一时麻木不仁,摆错了你的位置。你应耐着性子倾听,即使在具体问题上你或许是正确的,也大可不必当面反驳领导,喋喋不休地述说自己的理由,你可以默默地做,用好的结果来印证一点你的个性特点。
  你的尊重与服从不是一时的,而是长期的;不是伪饰的,而是由衷的。如此,你这个人才有望被领导认可,你的课改才可能一路绿灯,畅行无阻。
  
  课改者得和其他教师构筑一种融洽相处的共事关系
  
  同事关系紧张很影响你的心境,不利于你课改事业的顺利进展。你精心准备了一堂课改观摩课,非常卖力地上下来,自我感觉良好,甚至颇为得意;而评课时,你的同仁们却因种种成见和微妙心理,轻而易举就可将你评说得一塌糊涂,而且是面带微笑的。
  倘若你讲得条理清晰,集中紧凑,他们会说你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忽略了学生的活动,这是当今课改的大忌。
  假如你听了他们的意见,下次让学生充分活动了,他们又会说学生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上没学到什么东西。这课上得太散,一个概念化的“散”字,实际上就已将你的课全盘否定。
  如果你既讲得流畅、精准,又让学生活动得适时、得体、充分,他们则会说你这课四平八稳,没有新意,只是在熟练而机械地拼凑着一种课型。什么都做了,什么都不深不透,那就是什么都没做好,也便等于什么都未学好。
  总之,他们好像怎么说怎么有理,你似乎亦有一肚子话要分辩解释,可是面对他们,这时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正应了那一句歇后语: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生活中就常常上演着这样的剧目:越是高手越不是低手的对手,越是杰出越容易被平庸捉弄,越是食客越会对名厨评头论足。
  上课与评课即如此,讲课的人有时会紧张难堪,话语滞涩;评课的人却总能轻松洒脱,妙语联珠。他们往往是先假假地肯定你几句,然后沉住气突然冒出一个“但是”来。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但是”后面才是真意,才要你这一课的“命”。所以课改者一听到那“但是”二字,就头皮发麻,就知道这一课完了。
  退一步,同事们对你的课改新课不加点评论说,同样叫你着急难受。一课上过,你觉得人家是非赞说几句不可的,结果他们却采取了一种集体沉默的方式。眼看着应该谈谈你这一课之得失,他们却顾左右而言它,连提都不提一句。这也很要人的“命”,更加地叫你失望落寞,沉默有时也是挺厉害的另一种否定。
  由此可见,课改者处理好与同事们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何以处理好这种关系?说起来十分简单,做起来可就相当困难。你要特别能够忍耐谦让,工作你要多做,名利来了你得让给别人。苦你吃了,累你受了,好处他们得了,他们嘴上自然就有你的好话。就不再疑虑你搞课改是想出风头,争名利,捞好处;而说你是个实干家、老实人、大好人。
  倘若你真能永远地忍受辛劳,无休止地谦让名利,你定然会得到众人竭诚的捧场、中肯的建议、全力的支持。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时你的课改事业就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长驱直进,深入腹地了。
  
  课改者应与学生建立一种美善和谐的教学关系
  
  师生关系不融洽,甚至有抵触情绪,你的方法再好,没有学生的真正配合,你的课改很可能就是徒劳,很难收到预想的较好效果。师生间怎样才能营造一种理想的课改关系?撇开学生方面的因素不谈,这里仅从课改者自身寻求答案。
  这是本文的重点,我们试从课改者的形象、性格、学识、品行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课改方法之外的“关系学”、真功夫。
  其一,课改教师的形象最好是美的。课改不仅是一种科学的活动,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艺术的活动。对于课改者就不能不以更高的美的标准来要求,这有利于和学生一起进行较长时间的课改活动。
  一个形象叫学生看了不太舒服的教师搞课改,比形象美的教师从事课改要吃力得多。因为你的样子不好看,有的学生甚至不愿见到你,你表现得越急切,学生反而越被动。这就给你的课改事业染上一点悲剧色彩,开始还可以,时间一长就难以维持。你的好方法未能切实转化为学生的行动,一切均可能事倍功半。
  若长得好看的教师来开展这一活动,情形也许就不一样。同学们渴望见到他,每堂课都伴随着期待、愉悦和崇拜,因为他好看,他美,上他的课,听他的声音,看他的样子,无异于一种美的享受。孩子们对美的崇拜尤为执着纯真,有时甚至会偏颇极端,而失掉客观标准。我们的教师如果确有真才实学,又能很好地利用形象美这一优势,其课改就易于成功。
  其二,课改教师的性格应该是丰富的。这一点对于课改也很重要。在影视剧中,我们看到一些著名的演员,长得似乎也并不怎么好看,但却透露着一种内在的气质美,同样能够征服观众。有些相声演员,说心里话那副尊容可以说实在不是美的,但他们通过语言艺术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的丰富情感和机智幽默的多元性格,使听众愀然变色又释然顿悟,或心领神会地窃笑或捧腹开怀的大笑。在这诸种笑声中,我们的视觉形象标准已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开始迁移,认定就这么个三角六棱的模样好看,于是由衷地喜欢上了他们。
  我们教师的讲课也是这样,有些教师来到一个新的班级,就往讲台前那么一站,其举手投足显示出的风度气派、那嘴角眉梢透露着的气质意蕴,就把学生给镇住。
  一位课改者具有健全丰富的性格,对于课改方案的实施是非常有益的。我们面对的是全班的学生,永远的一副面孔、一成不变的节奏是不行的。学生们长期和你相处会觉得好累,但又得给你点面子,你是那样热心辛勤,也怪可怜的。如此下去,你的课改因你性格上的欠缺而造成学生精神上的一种负担,这就不能说是成功完善的。
  性格丰富的教师则给人以愉悦,学生觉得你永远有趣,永远新鲜。好起来,和风细雨,妙趣横生;生气了,又是雷霆霹雳,发聋振聩。学生就希望不断有新的刺激,甚至是“痛苦”。他们喜欢你,打心眼里服佩,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你的表扬是莫大的荣誉,批评也被认为是另一种惠顾。这时你的课改就可能事半功倍,学生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学生了。
  其三,课改教师的学识必须是深厚的。教师肚子里要有真货,别说绣花枕头一肚草之类的假冒货不行,就是半碗水、半缸水,带个“半”字的恐怕也都不行,改到最后就半途而废了。
  全国一些著名教师的课改之所以是成功的,最关键的还是因为他们具有坚实的基本功,是真做学问的。不管这个法、那个法,别看这么提、那么问,其背后的载体和基地却是他们自己都能够独立地串讲分析。不是一般地串讲分析,而是流利畅达、条理清晰、中心突出,具有特别视觉、独到见解的脱本串讲分析,这就是真功夫。
  我们一些教师由于不具备这方法之外的真功夫,在学习一种新的课改方法时,就只能学点皮毛,模仿一些外在形式上的小杂耍。没有学到其内在的精髓,掌握不了那课上课下的真功夫,热闹那么一阵,自然没戏。学生看到了教师的肤浅,很快厌倦;教师也自觉无趣,只得沉默作罢。
  试想,仅靠方法先进科学高效就行的话,那选上一种在各地统一推行,岂不就完事大吉?还成年累月把个课改折腾来折腾去干什么?之所以行不通,主要原因还是课改教师的水平不一样,有无真才实学是成败的关键。
  在选用课改教师时,起初就应物色基本素质较好,其后且能不断学习提高的。课改伊始,首先亮相的是方法,方法一旦实施,越往后教师的学识就越显得重要。课改成功与否,最终见分晓的还得看教师的才学功力如何。有时就因教师的水平差那么一点,结果表现在学生的成绩上就大打折扣了。这不能不说是件非常遗憾的事情,所以课改者不仅应该博览群书,而且需要学有专攻。学识广博而深厚,永远地学习,不断地提高。
  其四,课改教师的品行无疑是应力求高洁的。课改无论这个法,还是那个法,关键一个法是真诚。你的手腕再高,不真诚,迟早是要露底的。很难想象,一个心灵不怎么美,品格有问题的教师,最终能搞好课改。
  课改者一个不经意的行为,就可能毁掉平时用许多语言为自己编织起来的美好形象。更不要说严重的违纪违法问题,任何一点微妙的急功近利的心理,都值得我们反省。倘若我们的课改不是真心为了学生,而是精于敲打自己的小算盘,急切获取眼盯了很久的那点小名小利;那么学生不积极、不配合,你就会急躁、会生气,最终引起学生的反感不满。
  由此可见,注重课改者师德品行的修养是十分重要的。我们需要得天独厚的美形象、好性格,更需要自我完善的真学识、高品格。
  课改的方法是重要的,方法之外的“关系学”、真功夫也是不可阙如的。
  
  (作者单位:江苏海州高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