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学校才是特色学校
2011-12-24李国华廖琪生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10期
建设特色学校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什么样的学校才是特色学校,不少学校似乎并不很清楚,在建设中就往往走入误区。如,有的学校只突出校园建筑的特色;有的只注重某个强项的建设;有的一味彰显其学科优势;有的则凸现其办学成绩,各种做法,不一而足。这些做法虽也能体现学校某一特色,对形成特色学校也可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他们最终却难以建成特色学校。原因在于他们对特色学校的特征并没有全面、准确、深刻的认识,其特色建设已偏离正确轨道。为此,本文试对特色学校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作一分析。
特色学校应是有鲜明的个性风格的学校,体现自己的独特性与差异性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故“独特”“个性”是“特色”的应有之义。“独特性”是特色学校最本质的特征之一。这种独特性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个性风格,体现为“人无我有”。它反对同质化与模式化,要求打破整齐划一,强调在遵守基本原则、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要根据地方特点和学校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发展思路、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等,在精神、制度、行为、环境等各个层面,体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尤其在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方面,更要彰显自己的特点。因为思想引领行动,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会对学校各个方面起着导向作用。如北大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理念,形成了学术至上、特立独行、张扬个性、“和而不同”的北大精神,开中国“民主、自由”之风,成就其“巍巍上庠,百年星辰”的壮丽景观。在众多大学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与特色。这种独特个性一经形成,就成为学校特色的标识,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对学校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它不仅有利于学校之间各显优势,发挥各自长处,还有利于彼此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推动地区办学水平的提高。
特色学校应是注重探索创造的学校,体现强烈的开拓性与创新性
特色是一个动态概念,不仅体现为“人无我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性,还体现为“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创新性。它要求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具体条件与特点,继承优良传统,学习他人经验,大胆开拓创新,使特色不断完善;要求学校的特色既源于传统,又要随时代变迁而变化、随社会发展而发展,需要师生一届一届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才能保持其风格和特色,特别是当学校特色建设进入“高原期”时,更需要开拓创新,对学校的管理方式、课程体系、教学流程、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进行反思和再设计,不断开辟新的生长点,才能实现绩效提高和特色再造。不能像有些学校,有了成绩就“功成名就”,产生自满,裹足不前。
特色学校的创造性与独特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创造性源于个性与多样性的要求。要与众不同就必须创新,追求创新才不会重复过去,沿袭他人;不会循规蹈矩,不敢冒险;才能克服陈规陋习,大胆尝试。因而追求个性是创新的动力,积极创新是孕育特色的温床。有“新”才有“特”,有创造才会与众不同,才能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治校理念、管理方法、教学模式、文化氛围等,才会体现新颖性和先进性,使学校充满生机活力。现今一些学校的“特色”建设既忽视传统,又不重创新,自然“特色不特”,没有了自己的个性,特色建设也就无法取得成功。
特色学校应是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体现办学的优质性与高效性
“特色”不仅有“独特”的含义,还包含“出色”的意思,“优质”也是“特色”应有的内在品质。因为学校的功能和根本任务是育人,创建特色学校的目的也是要提高育人质量,优质性理应成为特色学校的内在本质和显著特征。因此有人把“独特的整体风格”与“出众的办学成果”视为特色学校最本质的内核。反之,若特色学校提供的不是优质教育,不能更多、更好地培养人才,其特色就缺乏生命力与说服力,难以让人信服,其风格再鲜明、再独特,也毫无价值。因而任何一所特色学校,从它一产生就要遵循教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向社会提供优质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效果显著。不过要明确的是,其教育的优质性不仅表现为教育理念、学校制度、办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科学性,表现为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先进性,还体现为教育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切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需要的适应性。对一般学校而言,其优质性更多的是从后者体现出来,因为在新课程背景下,适应学生需要的教育就是优质的,因而特色学校并不等于就是那些教育教学水平较高的重点学校或名优学校。
特色学校应是形成独特文化模式的学校,体现出深刻的文化性与思想性
特色学校的精神实质在于其独特的学校文化。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从文化角度看,都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凝聚、积淀、衍生了深厚的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是学校文化整体锤炼的结果,是各种文化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个性风格,它构成了学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表现在每一个成员身上,无处不在,不因校长更换而改变,不因教师调动而弱化,也不因校址变迁而消亡,它融入师生的骨髓与血液,影响人的一生。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中最持久的影响因素,是特色学校的内核与灵魂,最能体现学校的独特个性。它为特色学校的建设提供了孕育与发展的基础,通过深厚的优良传统涵养人,蓬勃向上的学校精神激励人,高雅的人文情操影响人,多彩的文化情趣感染人,科学的制度规范约束人,给师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强大的凝聚力、约束力与向心力,成为无形的力量,给学校发展和学生个性的形成打上深深烙印。因而特色学校具有深刻的文化性与思想性,学校特色只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学校文化才构成学校特色的深刻内涵,它具有强大的力量,融入了学校各个方面,长久地影响师生的行为习惯,形成学校占主导地位的行为模式和群体风尚。
特色学校应是体现整体个性风貌的学校,体现明显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特色学校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学校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还要求其风格不能只体现在某一方面,而要体现在学校的整体和全局上,是学校整体效应的综合反映,是学校特色化的结果,是各种工作的综合外显和整体优化的结果。它需要师生将原先个别的优势或特色加以提升,将其演化为学校的整体行为,它要求把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化为全体成员的自觉行动,扩展、渗透到学校制度、管理、教学、环境等各个方面,形成一种整体优化的个性风格。如某校依托教研形成了某个学科的优势,然后通过全校性的“科研兴校”,把学科的科研优势逐渐演变为全校性的科研优势,使其成为整个学校的主要推手,其特色就具有整体性,学校就由有“教研特色”转化成特色学校。故整体性也是特色学校的特征之一,它要求学校特色既在某方面的特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又不是它们的机械堆积和简单相加,而是其有机整合。其特色不仅体现在有自己的个性风格上,还要求其风格要具有整体性与综合性。若一所学校只在某一或某些方面形成特色,就不能说自己已成为特色学校。一些学校对此往往作了错误理解,如某校介绍其成为特色学校的经验时,通篇都是讲教师队伍建设的成绩,这最多只能说明它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具有特色;有的学校创立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就认为自己成了特色学校,如其所言,那钱梦龙、于漪、魏书生等人所在的学校不早就命名为“特色学校”了!一所学校在某一方面形成特色,固然可以促进特色学校的创建,但它绝不等于就成了特色学校。用任何一个方面的特色来证明本校是特色学校的作法,都是以偏概全的错误认识与做法。
特色学校应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学校,体现发展的长久性和可持续性
特色学校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特色只有在建设中才能形成并得以保持。但特色建设不是制作“大片”,不是投入越多质量越高,特色越鲜明。建设特色学校不能贪大求全,贪多求“洋”,一味追求高标准、高投入,盲目花巨资添置现代化设施,打造“花园式”学校,一味靠政府增加投入,坐在那里“等”“靠”“要”。因为简单地增加投入并不意味学校的办学条件就真正得到改善,提高教师待遇也不代表教师的素质就一定得到提升,改善学习条件也不表明学习成效就会明显好转。即便通过大量投入促进了特色的形成,这种建设模式对大多数学校来说,不具有长久性与可持续性。建设特色学校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增加投入,一味伸手要钱;不能只着眼于条件改善,空间拓展和规模扩张;不能只重增加教学设施,改善外部环境,而更要注重挖潜改造、品质提升和独特文化的形成。特色学校建设应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注重深化内部改革,加强发展战略研究,在对学校内外条件深入分析和准确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战略目标和计划方案,通过挖掘潜能,优化结构,合理利用既有资源来打造特色。特别要建设一支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使其成为特色建设的主力军;要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为特色建设提供良好环境;要注重效能,变粗放型、外延式发展为集约型、内涵式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根据学生的要求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以满足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学生的需要,培养出大批符合国家要求的“合格+特长型”人才。这种内涵式发展道路使那些条件较差的薄弱学校也能创办特色学校,成为特色学校,使其特色发展具有长久性和可持续性。
特色学校应是可学、可借鉴的学校,体现出发展的规律性与经验的示范性
特色建设强调个性化与独特性,但它并不否定一般,相反,它要求在反映教育本质、遵循共同原则的基础上体现自己的风格特点,要求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展示其灵活性,要求在符合一般要求的同时有更好的适应性。如它要求个性教育要切合学生需要;特色建设应立足于校情;要挖掘传统优势,经过长期积淀;要经历由低到高,由个别到整体,从“有特点的学校”到形成“学校特色”,再到成为“特色学校”这样一个层次跃迁、化茧为蝶的过程;要注重育人效果,得到社会认可等。这些都反映了创办特色学校的基本规律和一般要求,在这种基础上形成的特色才可学,可借鉴,才具有推广示范价值。而不能像有的学校为形成特色,盲目标新立异,搅尽脑法想“歪点子”,甚至把“惩罚教育”“全封闭式管理”视为自己的特色,这样的“特色”虽然不同于一般,却不是我们所需要、所追求的特色,其特色再鲜明也毫无意义。也不能像有的学校,在特色建设中简单照搬别人经验,直接移植他人做法,脱离学校实际,违背了特色学校建设的基本要求。特色不能凭空产生,特色建设并不反对移植与嫁接,但要求在移植嫁接中要结合校情予以吸收、消化和创新,要求特色建设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讲个别,体现独特性,又讲一般,体现普遍要求;既形成独特风格,又有广泛适应性。在时间上能长期积累,不断传承,特色才日益明显;在空间上能由点到面,辐射开来,才能形成整体风格,其经验才能被别人借鉴,才具有示范性和推广价值。
特色学校应是经得起历史与实践检验的学校,体现出特色的稳定性与广泛认同性
学校特色不是网络中的新名词,年年变换;不是年轻人选服装,追潮流,赶时尚。它需要量的积累,自然沉淀,经多年窖藏发酵,厚积薄发,需要不断汲取养料、巧妙勾兑,励治图新、自我扬弃,才能像陈年老酒香飘万里,经得起时间与实践检验,其特色才能保持稳定,代代传承。可有的学校“特色年年改、名称时时新”,每换一任校长都要重新选定特色项目,使其特色象走马灯一样,随校长变换而不断改变;为追求“新颖、时髦”的表述,有的甚至对校训也一改再改,让学校特色飘忽不定;有的为特色而特色,搞一些具有展示性、表演性的“特色科目”专门迎侯领导检查、专家验收;有的通过媒体大肆造势,甚至用虚假事实进行包装,宣传所谓的“特色成就”。他们忘记了,学校特色要建立在自身条件与优势上,要遵循教育规律,有真金白银的业绩作支撑,而不能变成作秀,是为了彰显领导者的“政绩”,这就会违背特色建设规律,破坏教育的生态平衡,经不起时间与实践检验,即便一时形成了某种特色,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而稳定性是学校个性成熟与特色定型的标志,它表明学校的“特色”经得起风雨洗涮和历史检验,不会因校长调换而改变,因教师流动而变化,不会随波逐流,飘忽不定,它是学校改革不断深化,传统不断积累的必然结果,有支持其长期发展的内在机制,得到了师生的认同与顺应,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因而能够长久保持,代代相传。
特色学校应是注重传承与积淀的学校,体现渐进的发展性与成长性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创建特色不象贴标签那样简单,不像勾兑鸡尾酒那样速成,它是学校长期办学积累的产物,是特定时空和人文环境铸造的结果。它要经历孕育、发展、成熟的过程,具有渐进性,不能一蹴而就,强行推进,“一口吃个胖子”,或像搞运动,通过一个计划,搞几次活动就成,它需要时间磨砺,传统积累,历史固化,任何追求“短”“平”“快”的速成做法都会带来灾难。它具有过程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需要一年年坚持奋斗,一代代人不懈努力,其中有痛苦、有迷惘,也可能失败。它具有连续性,不能观望等待、无所作为,停滞不前,要经过“特色萌芽——特色初显——特色成熟——特色定型”等一个个阶段逐步推进。它具有发展性,需要由低到高提升水平,由近到远扩散影响;以点带面形成特色,需要把长期积累和阶段跨越相结合,不断总结提炼,积累经验,丰富内涵,提升认识,增强活力,提高品位。而不能象有的学校搞短促突击,追求轰动效应;也不能象有的学校,认为建设特色学校就是举办几场研讨会、发几份材料、搞几次宣传活动。特色建设犹如磨面,需要一圈圈不停地转下去,任何拔苗助长,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的做法都是饮鸩止渴,欲速不达。只有在风吹雨打中积以时日,在长久坚持中找到传统之“根”与现实的对接点,才能形成特色。因而特色建设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想法,既做好长远规划,又注重短期安排,一年一年、一届一届、一代一代持续奋斗,形成传统,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才能培育自己的特色。
(作者单位:湖南耒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