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长决策应避免陷入“五种”陷阱

2011-12-24刘党桦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10期

  “沉锚”陷阱
  
  考虑做一个决定时,我们的大脑会对得到的第一个信息给予特别的重视。第一印象或数据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在了某一处。“沉锚”效应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它可能是同事无意中的一句话、报纸上的一个小消息、网络上的一个小事件等。不知为什么,这些偶然的东西却像幽灵一样挥之不去,从此深深地印入你的脑海,甚至左右你的思考和决策。
  要走出“沉锚”陷阱,就要求校长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不要一味依赖自己的第一个想法;在做决定前要多征求全体教职工的意见,最大限度地集思广益开拓思维,寻求不同的见解和方法,打破原有的条框束缚;面对“沉锚”需多追究多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对自己即将做出决策的问题进行更为广泛的搜集资料、剖析论证,直到彻底弄清楚为止。
  
  “有利证据”陷阱
  
  “有利证据”陷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如别人一次成功和失败的经历都可能成为束缚校长决策的证据。这种“有利证据”陷阱会诱使校长寻找那些支持自己意见的证据,躲避同自己意见相矛盾的信息。
  校长要走出“有利证据”的陷阱,需要多方审查信息,审查自己对各种信息是否给予了相同的重视,避免只接受“有利证据”的倾向;尽量采用逆向的思维方式,或者找一个你所信赖的意见分歧者,如,与过去曾与自己“对立”过的人进行一次彻底的辩论;审视自己的动机,你是在收集信息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呢?还是只是在为自己的决定找借口?特别是当你身处学校最高层,要注意下属是否在用你感到舒服的“有利证据”来讨好你;最后是征求其他人的意见,但不要找那种随波逐流、惟命是从的人,那会使你永远听不到真实的声音。
  
  “框架”陷阱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为了确保安全,人们倾向于接触事物最初的框架,而不愿意冒险突破框架,尝试新的可能性,这就是典型的框架思维模式。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框架”陷阱呢?一是尝试着使用几个不同的方式,用“如果……会……”的假设思考模式,重新设定问题或机会的框架,从不同方面考察这个问题或者机会,预见不同的结果;二要采取中立的态度,也就是决策的得失都要加以考虑,或者接受不同的参照点;三是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尝试问问自己:如果框架改变了,你的思路会有何变化?最后还要记住,在变化的世界里,任何事情没有固定的定义,除非你想定义它。
  
  “霍布森选择”陷阱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承诺:买或是租我的马,只要给一个相同的低价格,可以随意选。其实这是一个圈套。他把马圈只留一个小门,大马、肥马、好马根本就出不去,出去的都是些小马、瘦马、赖马。霍布森允许人们在马圈里自由选择,可是大家挑来选去,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到最后却仍然得到一个最差的结果。可以看出,这种选择是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着有限选择,无论你如何思考、评估和甄别,最终得到的还是一匹劣马。人的思维有时也是如此,常常受到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局限和影响,导致思维的自我僵化,当然不会有创新,所以它是一个陷阱。
  
  “布里丹选择”陷阱
  
  生活中守着粮囤饿死的人不是没有。如,有一个叫布里丹的人,他的驴子饿得咕咕叫,他就牵着驴子到野外去找草吃。看到左边的草很茂盛,他便带驴子到了左边,又觉得右边的草颜色更绿,他就带他的驴子跑到右边,但又觉得远处的草品种更好,他便牵着驴子到了远处。布里丹带着他的驴子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一会儿远一会儿近,始终拿不定主意。结果,驴子被饿死在寻找更好的草的路途中。
  走出“布里丹选择”的陷阱的方法是,校长不要总是追求最优最佳方案,要树立决策成本意识,“当我选择了5l%的价值,就要毫不犹豫地放弃49%的机会成本,全力把51%变成100%。”校长要学会务实,必要的时候要降低目标去尽快地做出决定,切不可错失良机。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复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