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怎样舒锾职业压力 维护好自身的心理健康

2011-12-24郑昕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10期

  由于中职学校的处境艰难,中职教师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有对学校前途的担心,有对不佳生源的头痛,还有招生竞争的艰难等。种种困难使得中职教师比一般学校的教师心理负荷更重,也就更容易产生诸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心理健康水平又有着较高的要求。那么如何舒缓教师的职业压力,维护好他们的心理健康呢?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外因的帮助,更需要内因的自我调节。当陷入其中的教师本身能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并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的时候,那么,他基本上就能够避免心理疾病的产生,积极而愉快地生活与工作。
  
  重视心理的健康与保健
  
  在中国这样一个高度尊师重教的国度中,教师就是道德的楷模、学识的榜样,职业的光环和实际工作中同事之间竞争,都给职校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青年教师由于入职不久,急于利用年轻的身体艰苦奋斗,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会忽视心理的压力;中年教师本来是阅历较多、比较重视心理健康的,但是因为学校面临困境,教师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所以也被迫忽视心理健康……他们都需要正视现实的压力,所以就算明知心理健康的重要,也不得不以牺牲它为代价,疲于奔命于备课、上课、与学生交流等繁琐的工作之中。教师如果不设法走出这个矛盾的怪圈,终有一天就会在荣誉面前烦躁不已,扭曲的心理既有可能毁了自己,还有可能毁了家庭和学生。所以,教师首先要自己重视这个问题,再也不能把心理健康排在工作与身体健康之后了,要善待自己,面对工作和生活,恰当地评价自己,既不自视甚高,也不妄自菲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不对自己有超过自身能力的过高要求,更不要为取悦他人而委屈自己,要在尽力而为的基础上,乐观豁达,充满信心。
  
  合理宣泄
  
  人的心理犹如一个容器,当压力过量注入其中的时候,就有爆炸的可能,这时一定要进行宣泄或释放。如找一个安静私密的地方,放声大笑或大哭,或者大声咒骂;写宣泄日记,在日记中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到山林里狂跑;把音乐开到最大声;找个知己出来倾诉;或者干脆外出旅游等。这些方式都可以舒缓情绪,释放郁闷、紧张、恐惧等消极心理,有利于重建人的心理平衡。
  
  换个角度想问题
  
  虽然现在很多所谓的专家学者提出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的观点,但事实上,教师也是人,他们跟所有人一样,无法满足别人或自己对他所提出的所有要求,例如教育管理部门要求学生达到的尽可能好的成绩、家长要求对孩子的慈爱而有效的管理、学生要求对任何错误的和蔼又包容的态度,以及自己期望的国家级、省、市的优秀班级,这些要求同时加身,其实是一种走极端的态度。教师如何能指望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在学完《鸿门宴》之后,都能辨析出其中的疑难词语,都能准确翻译出里面的每一个句子?虽然在教学目标中都是这样写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教师无法控制的因素,让他的希望难以实现。如果这个教师能够换一个角度想想,王某某和李某某的记忆力、阅读力和理解力是不一样的,他们在中职教育中的古文收获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兴趣爱好也是有天壤之别的,甚至班里有几个学生根本就讨厌古文,那么他一定会在关心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上多下功夫,而重新调整自己对不同学生的期望值,那他就会觉得,虽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但是他已经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让他们得到了提高,这就是成功,他是尽力的,他就不会有焦虑、紧张的心理产生,从而避免他走进消极的心理状态中。
  
  寻求专业帮助
  
  教师虽然在师范院校就读时会学到教育心理学这门公共课程,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也会用到心理知识,但毕竟简单,在他们通过自身努力,以及尝试过身边资源后,还有无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时,万万不可自视清高,或害怕社会舆论而讳疾忌医,而应该主动拨打公益咨询热线,或者寻求专家的帮助,专家能提供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我认识的一位年轻班主任,曾经有一段时间情绪非常紧张,遇到班上有学生问题解决不了,就会日思夜想,晚上睁着眼睛失眠,有时甚至回答不出学生的一个问题,也会觉得异常自责,都有了神经质的表现,就像契诃夫的《一个文官的死》中的切尔维亚科夫一样,后来在同事的建议下,拨打了一个心理医生的电话,治疗一段时间之后,终于恢复正常,回头她自己也无法理解当初的表现。古人云:“君子善假于物也。”个体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当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教师遇到自己心理不堪承受之重时,寻求专业帮助是明智之举。
  当心理面临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当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同时寻找原因,以便找出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聪明的教师会在压力来临之前做好心理准备,想好应对办法,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在压力到来之后,安排好抗压的步骤,找到合适的宣泄途径,让自己不至于身心俱损。其实在我们周围那些心理状况良好的教师,他们不是因为工作顺利、承受压力少才健康,而是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抗压方法。由于人与人的性格爱好、生活背景、所学专业等不同,所选择的解压方式也不一样,只要选对了方法,就能够有效释放教师的心理压力,为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提供较好的帮助。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淮阴商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