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校本教研实施策略
2011-12-24梁好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10期
所谓校本教研,是基层学校基于学校实际,依托学校的资源优势,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针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解决学校教学改革中潜在难题的一种高效的教育科研方式。这样的教研方式因为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承担研究的主体是学校教师,因而具有超强的生命力,对于推进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各级教育科研主管部门所提倡的一种教研方式。然而,在实际的教育生活中,一些学校的校本教研却因为认识不足、措施不力、研究不实等原因,造成了校本教研的形式化、概念化、虚无化。那么学校管理者如何针对学校实际,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的作用,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呢?笔者认为,学校在校本教研中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研究目的要明确
明确的校本教研目标是高效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对学校教师积极开展校本教研的无形引领,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首先需要提高认识,明确校本教研的真正目的。学校管理者以及一线教师应当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理念,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对于学校发展,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应当树立“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实验室,自己是研究主体,学生是研究对象,课堂是研究现场”的研究意识,提高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校本教研目标的明确界定与正确认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校本教研是一种教学的常态,是教育教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题。
研究制度要坚持
校本教研需要系统的教研制度作保障。校本教研并不是某一位教师搞教研,也不是一小部分教师搞教研,而是以学校为单位开展的一种集体性教研活动。要保证这种教研活动的顺MallCZYpuCW4yY1JGph+Sg==利开展就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长久性的制度作后盾。学校教育管理者应针对学校实际情况,依托教务处设立校本教研职能部门,将校本教研视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详细制定理论学习制度、定期研讨制度、主题教研活动制度、校本教研评价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以制度约束教师,规范教研,提高效率,保证校本教研科学有序地予以开展。
研究内容要扎实
校本教研的内容要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师资力量以及办学水平出发,不能好高骛远,不能空洞无物,为了教研而教研,为了形式丢失了内容。学校应当以校本教研为手段,着力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潜在的教育难题,解决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解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困惑。在开展校本教研过程中研究的主题要鲜明,研究的内容要具体,研究的重点要突出,研究的方法要得当,保证开展一次教研,解决一个问题,校本教研要做细、做实、做有用的研究,以有用的研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研究形式要多样
校本教研的形式应当丰富多彩,不应仅仅局限于研讨,学校管理者应积极创造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将教研融入其中,将校本教研精细化和常规化。有效的校本教研形式可以包括课题研究、集体备课、理论学习、公开课教学、教学主题研讨、教师教学反思等多种形式,通过这些研究形式的开展,在不同层面提高教师的教研意识,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从而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
研究成果要总结
对于校本教研,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师应当树立成果意识,对校本教研的研究成果及时总结归纳,上升到理论层面,放大校本教研的成果效益,提高校本教研的推广价值。学校管理者应当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将校本教研过程中的收获、认识、思索、做法提炼归纳,形成文字,转化成果,将校本教研的内涵加以延伸,校本教研的效益加以深化。
校本教研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与手段,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认为,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管理者应当明确目标、完善制度、扎实内容、丰富形式、提炼成果,这样才能保障校本教研积极有效的开展。
(作者单位:安徽宿州市特殊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