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研课:从“鸡肋”到“香饽饽”

2011-12-24林天虹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10期

  调研课由来已久,是各校开展校内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调研课却成了教师身上的包袱,费时不少,收获不大;成了校长眼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目前的调研课确实存在不少问题:目的不明、效率不高、组织松散。顾名思义,调研课是调查研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但传统的调研课往往缺乏主题,事先没有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什么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成为一种展示课或评价课。因为目的不明、缺乏主题,上课、听课、评课都缺少针对性,导致实效性不高,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收获有限。又因为实效性不高,教师对调研课缺乏热情,上课、听课、评课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应付了事,能拖则拖,能逃则逃。
  为了提高调研课的实效性,我们推陈出新,对调研课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调研课以备课组为单位,以问题为中心,以课例为载体。这一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效果明显增强。
  
  以备课组为调研课的组织形式
  
  传统的调研课一直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但近年来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研组的人数不断增加,像我校一个教研组原来不超过10人,现在则有将近20人左右。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教研活动就出现了不少问题。
  团队规模理论中有个林格尔曼“拉绳子”实验:拉绳子的人越多,人均出力越少。这个实验表明,团队规模合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缪勒说:“在规模大于五个人后,人们在团队中的拉力发生收益递减。但是除非缺乏动力或承担强制性任务,否则人们不会愿意显露社会惰性。或者如果这个任务乏善可陈,他们更有可能显示惰性。……偷懒(社会惰性)指的是在群体背景下个人努力的减少,而搭便车则是理性的利己主义行为。如果一个人得不到什么激励,他会说:‘我要搭便车’,即不会积极参与。”
  要确定每支团队的最佳人数没有一定之规,这取决于具体任务,就是该任务所需的协调程度。校本教研需要教师承担各自的任务,积极参加研讨,发表意见,所需的协调程度较高。规模过大的团队承担这样的任务就不合适。
  中国俗话“鸡多不生蛋,人多不出力”,也是这个理论的形象表述。
  据观察,目前的调研课确实存在偷懒和搭便车的现象。气氛一般比较沉闷,往往只有几个人在发表意见,很多教师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低头开小差,抬头笑一笑,要求发言,急忙推辞,实在不行,就讲套话,附和一通,隔靴搔痒,无济于事。这样的活动教师很难有什么实际收获,因为是学校的要求,不得不参加,时间一长就成了额外负担,能逃则逃,逃不了就应付。
  备课组是调研课的合适组织形式。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备课组本身人数大增。我校备课组的人数一般在3~7人,作为一个团队,规模比较合适。同时,备课组是同年级学科组,教学内容一致,疑难问题也相近,共同语言就多,能够形成共鸣,讨论也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看得见的实际收获。另外,备课组往往是利益共同体,学科的年级平均分一般是学校考核、奖励教师的重要依据,备课组教师之间休戚相关,一起研究教学、研究问题的动力也足。
  
  以问题为中心提高调研课的实效性
  
  以备课组为单位在团队规模上有优势,但规模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最重要的应该是调研课的内容。
  我校改革后的调研课“以问题为中心,以课例为载体”,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从教学实践中选取大家感到困惑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具体的知识问题,应该是一个如何教的普遍性问题),通过确定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指导教学的过程,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帮助教师提高了教学能力。寓学于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提高了专业能力,教师乐于接受。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确定问题
  各备课组在学期初通过集体讨论,汇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本学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然后确定本学期调研课的中心问题。问题的切口要小,要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如,课堂中怎样开展讨论,怎样恰当使用多媒体,怎样选用例题,如何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率,怎样借助模型实验手段等。备课组每学期安排两次调研课,并把安排情况列入教研计划。
  
  2.收集材料
  备课组教师平时围绕调研中心问题搜集有关材料,思考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活动开展前一星期,备课组集体选定一个能够体现中心问题的教学内容,开始备课。
  活动用半天时间集中说课、上课、评课讨论。
  
  3.备课说课
  第一节,备课组每位教师就同一个教学内容说课。备课组每位教师在活动前独立备课。按说课标准进行说课,说课应同时说明是如何体现中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是什么。
  
  4.抽签上课
  说课结束后,抽签决定两位教师上课,不能预先指定。抽到上课的两位教师第二节、第三节在指定班级上课,课堂中要体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他教师听课,做好评课准备。
  
  5.评课讨论
  第四节课,所有参加听课的教师到指定地点参加评课。每个教师都要参与评课,评课主要不是评价这堂课,而是要围绕中心问题,评论课堂中是否体现中心问题,以及中心问题解决得如何,有哪些心得,有哪些问题,有什么建议或想法。
  评课讨论时不仅讨论所上的两节课,还要讨论其他教师的说课情况,讨论中心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备课组长最后做简要总结,总结的主要内容是中心问题的解决办法。
  通过改革,调研课的组织规模合理,目的性明确,操作程序严密,教师有收获,调研课就从“鸡肋”变成了受教师欢迎的“香饽饽”。
  
  (作者单位:浙江临安市昌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