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即时评价“四亿”
2011-12-24黄百严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10期
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语言、思维等学习行为,做出及时的价值判断。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具有激励、表扬、解疑释惑、点拨导向功能,使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现实教学中,教学评价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情感虚假、语言单调、方法单一、主体单一等。那么,如何走出课堂评价的误区?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即时评价要具备“四化”。
情感:真挚化
在新课标的影响下,许多教师认识了“学生是夸出来的”“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这些教育观点,于是一味地夸奖学生。当然,赏识表扬能够激励学生成功,然而,如果我们的课堂被这种表面的表扬充斥着,反而会造成表扬虚假的现象。如,对于学生的发言,一律“嘿!嘿!你真棒!”机械地做着动作,评价简单化、形式化,这种程式化的表扬,缺乏感情因素、激励因素、评价因素,因而意义不大,甚至起反作用。这种廉价的、垂手可得的表扬反而让学生失去兴趣,偏离课堂,导致他们养成随意应对的不良习惯,对学生成长不利。
教师应从心灵深处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用眼睛,用动作,用一个会心的微笑,用一次温柔的抚摸,展现“一个温柔投入的我”。这样的评价是从教师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才会唤醒学生真情投入。
一位教师教学生读“奶奶”这个生词,同学们都读得很标准。轮到一位学生读了,这位同学总好把拼音读错,她站起来怯生生地读到:“lailai。”顿时,同学们哄堂大笑起来。这时,老师轻轻走到她身边,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她,微笑着说:“王树玮,这个词读‘nainai’,你再跟我读一遍,好吗?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王树玮抬起头,又读了一遍,但还是读错了。老师摸摸她的头,让孩子观察发音的口型,让她模仿再读一遍,可她还是发不准,顿时伤心地哭了起来。此时,老师边拿纸巾轻轻擦掉她的眼泪,安慰说:“读不好不要紧,关键是要有信心,如果小鹰试飞时遇到困难就退缩,那它长大还能展翅高飞吗?”在这位老师的真情鼓励和耐心纠正下,她终于读准了。教室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她露出骄傲而自信的笑容……这位教师有着对孩子真挚的爱心,并将爱心投向学生,当学生屡次读错时,他没有放弃,更没有批评或冷嘲热讽,而是耐心地鼓励引导,真挚的评价让学生收获了自信和成功。情感真挚化是教学即时评价的首要特质。
语言:激励化
现实教学中,课堂即时评价语言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语言单一。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行”,久之,学生感觉腻烦,缺乏激励性。二是语言过激。对于胆小同学或面对不正确的答案时,取笑学生,有过激性语言。如,“你真笨,又错了!”“错了,坐下!”“不对!谁替她?”这样武断性的语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激励性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潜在的需要,那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赏识。因此,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充满激励性。教师的评价语言要美,给评价穿上“形象的外衣”,摆脱枯燥单调,走向丰富多彩。教师不能吝啬赏识与赞许,及时送上“真了不起!”“瞧!你说得多精彩!”“你读得比老师还要棒!长大肯定能当播音员!”如此亲切、热情洋溢的语言,学生怎能不被感染、不受鼓舞呢?例如,教学《槐香五月》时,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描写槐花香味的句子:“清香、醇香、浓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想都浸在香海中了!”一名学生读得不够有感情,老师微笑着说:“谁朗读能让我闻到槐花的清香?”此时,学生争相举手朗读。一位同学读得较有感情,进步不小。老师兴奋地夸奖道:“我已经闻到了槐花的醇香了!”这时,学生群情激昂,投入练习,跃跃欲试。一位同学朗读,感情充沛,将槐花之香演绎得有声有色。老师陶醉地夸奖说:“现在,整个教室都弥漫着浓浓的槐香了!”教室内掌声雷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槐花香味的浓淡变化来评价学生的朗读,意在寻找优点,放大优点,评价富于艺术性和激励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蛊惑着学生不断进步,掀起了教学高潮。
面对学生不令人满意或错误的回答时,教师千万不能冷嘲热讽,要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情感投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应当亲切地说:“别紧张,慢慢说。”“说错是正常的,老师也有错的时候,没关系,再说一遍。”“虽然你说得不够正确,但我发现你已经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了。”评价时也可以对存在问题以委婉的语气以建议的形式提出,如,“你的朗读真好,声情并茂。如果语速再稍快些,就更好了!”诸如此类的评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暗示了学习方法,学生会增加学习动力,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方法:多样化
从评价的形式上看,现实教学中的即时评价多是口头语言评价,形式较为单一。其实,除了口头语言评价,还可以采用肢体语言评价。肢体语言评价既不会造成教学语言琐碎,又不会打断教学思路,而且有利于增进情感交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当学生表现出色时,可以竖竖大拇指,拍拍学生的肩,摸摸孩子的后脑勺,或者与学生握手拥抱,满意地微笑,认可地点头等。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亦可以采用物质奖励作为评价。用红五星、大红花、大苹果、贴贴纸、糖果等物质奖励给表现好的学生,往往会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但是,我们要注意,物质化激励手段使用不能过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通过实验曾得出结论:当一个人对活动充满兴趣时,给他提供外部的物质激励,反而会减少他对活动本身的吸引力。这是著名的“德西效应”。因此,物质化激励并不是不可使用,而要防止使用过滥,要掌握好使用的度。
从评价的角度上看,现实教学中,评价多是关注于学习成果的诊断性评价,评价角度单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所以,课堂评价时,不仅要评价学习成果,更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良好的心理素质、新颖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独到的体验和感悟进行及时的激励性评价。“小芳听得最认真,大家要向他学习!”“今天,女同学表现得比较好!”(评价学习兴趣)“老师被你们感动了!你们明知自己读不好,还全力以赴读完课文,有这种顽强的精神一定会成功!”(评价心理素质)“你的看法真独特!”“你分析得真有道理!”(评价学习过程)“好哇!这种方法真好,你真会动脑筋!”(评价学习方法)多角度的评价能够让学生品尝成功,引发极大地参与热情。
从评价时机上看,现实教学中多是及时评价,对学生的回答轻率地给予“对”或“错”的评价。这样做不能很好地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发现不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容易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丧失许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机。教学中要将及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延时评价是在学生交流讨论时,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基于学生充分的探索新知、获取新知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针对学习内容发表独到见解,促进每个学生有新的发展。可以这样评价,如,“有不同想法吗?”“你说得不错,谁能超过他?”等,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发展个人见解。教学《一路花香》时,我提出的问题不是“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而是给学生一个颇具发散性的问题:“课文中的三个形象,破水罐、挑水工、好水罐,你喜欢谁?”不少学生都说到喜欢破水罐或挑水工:破水罐浇出一路花香,挑水工知人善用。我启发道:“还有不同意见吗?”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讨论,这个延时评价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喜欢好水罐,因为它总是将水满满地运到目的地,漂亮地完成任务……学生畅所欲言,发表着个性化的见解,最终深刻地领悟了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延时评价,不是简单评判“对”或“错”,而是展开具体的阅读与思考,寓引导点拨于评价中,给学生以方法的启迪。这样的评价过程才丰满,才有一定的意义和分量。
主体:多元化
现实教学中,多是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主体单一。《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教学即时评价主体应当是多元化的,可采取民主式自评、生生互评等多主体评价。
1.自我评价
《课标》在评价建议中强调,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评价。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对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进行认识,作出判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绩,享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信心,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找到不足,及时调整目标,明确努力方向,争取更大进步。
2.生生评价
在评价中,其他同学往往会找到自己难以发现的长处或短处,达到相互启迪,相互借鉴,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样的评价能给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我反馈和自我评价能力。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我采取赛读的方法。赛前我说:“大家都是评委,你想对选手说些什么?”“秦珊,我希望你发挥最高水平!”“佳奇,希望你能加点动作”……学生们朗读完,评议时,大家发表了自己的感受。“你认为怎么读?”“还可以怎么读?”在学生互评过程中,教师给予引导点拨,让学生从中受到鼓励,增强信心,明确方向,使学习不断深入。
需要注意的是,在生生互评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优等生在评价学困生时,不要只是挑刺,更不能使用过激语言,如,“这么简单都不会,真笨!”……还要防止学困生产生自卑心理。在互评中,发现别人的特长,取长补短。教师要热情鼓励同学们参与互评活动,锻炼自己,共同进步。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三堡中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