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评课的“四多”“四少”

2011-12-24张道明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10期

  最近,笔者参加了几次教学研讨活动,发现教师评课,说不到点子上,发言缺乏含金量,不能给与会者带去有益的思考与启迪,致使评课效果大打折扣。笔者认为,有效评课需要做到“四多”“四少”。
  
  多提一些不足与缺憾。少一些溢美之词
  
  当前,公开课总被人们有意无意中赋予了过多额外的价值和功能,而丧失了本性,导致评课的专业性和学术性难以维系,缺乏专业高度和批判的眼光,容易陷入就事论事、一团和气的泥淖。评课者大多认为教者辛辛苦苦上了一节公开课,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应该多表扬才是。或出于顾及上课教师的感受,或碍于情面,怕伤了其面子,影响彼此之间的和谐,而只说优点,闭口不提缺点与不足。这样的评课的确能让人听着悦耳,心里舒坦。但我们似乎忘了评课的真正意义之所在——真诚切磋,彼此进步,共同提高。不可否认,由于教者自身局限性,往往看不清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此,教者除了需要获得他人的鼓励与赞美外,更需要倾听不同的“声音”,甚至是善意的“挑刺”,批判地汲取各种建议,以此激发自己去思考、改进教学。此时,那些批评之声,无疑是一剂最好的良药,或许能给执教者以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同时给其他人带去深深的思考和启示。
  基于当前评课现状,笔者以为,评课时要说够亮点,更要说透问题。一节课往往因专业的评课而精彩,上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茅塞顿开,听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豁然开朗。真正的评课,需要大家抛开成见,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彼此的观课感受,互相探讨更适合学生的教法,一起进步,这才是评课的应有之意。因此,我们评课时要敢于冲破传统和世俗观念,注重实效,实事求是,既要把优点说够,给教者以鼓舞;又要把缺点说透,给与会者以启迪。这样的评课,才能真正促进教者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给听课教师带去思考与启迪。
  多评学生的“学”。少评教师的“教”
  现实中的评课,往往较多地关注教师自身的素质,如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教学语言等。换言之,我们的关注点,常常聚焦在教师身上,而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以及“三维目标”。诚然,评课不能忽视教师的“教”,但我们更应该明白“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
  笔者参加过多次评课活动,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教师基本功扎实,普通话标准,教态自然,富有亲和力……”整个评课过程中,很少有教师提及“学生”二字,更不用说从学生角度来谈谈这节课,说一说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状态、情绪态度等。可见,教师评课时,大多盯着教师,而忘记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存在的,忽略了教师是怎么引导学生“学”等客观事实,这样的评课,显然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了。
  有效评课,要评教师的“教”,更要评学生的“学”。例如,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性,参与面有多大,参与教学的效果如何;学习情绪是否愉快,是否积极主动;学生的思维状态,是否敢于质疑和主动释疑,是否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等。只有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学”,才能不断改进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样的评课才是科学而有效的。
  
  多理论联系实际。少泛泛而谈
  
  笔者上了一节县级公开课,在评课环节时,老师们说:“张老师这节课上得很高超,精彩的演绎带给我们很多收获。”“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体现了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我受益匪浅。”“上得好!”等。显然,上述评课空乏,不具体,难以给与会者带去深度思考和有益启迪。
  有效评课要真正带给大家思考和启发,需要就“课”论“理”,有理有据。“理”就是新课程的理论、理念,“据”就是具体课例。评课时,要以执教课例为依据,或先描述课例,再道出隐含于课例背后的理论或理念;反之亦可,先说理论或理念,再描述课例。这样有理有据,避免空发议论、滥贴标签,才能让人信服,颇受教益。如“这节课让我获益匪浅”,就具体说出一两点收获来,又如“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应点出何处体现什么新理念,说出几点来,再如“真实、扎实、朴实”,真实在何处,扎实在哪里,联系具体教学环节,点出一两点。这样的评课,既有一定的理论引领,又有具体的教学环节,具体可感,能给教师在教学行为上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指导,在专业发展上给予一定引领提升。
  有理有据地评,如“张老师的课堂导入很有特点,从学校的标语‘建书香校园’入手,问学生读过哪些书,书中有哪些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用一句‘我们的课本上也有很多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然地引到了本节课的主旨——抓住人物特点,写具体。这样的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激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记忆,盘活了储存于学生大脑中的人物形象,再顺势转入课文中人物形象,切入课题:抓人物特点,写具体。导入无痕,切入巧妙。”如此评课,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可感,带给别人的思考与收获,可谓多也。
  
  多角度思考。少面面俱到
  
  笔者发现教师的评课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如,导入环节,教学设计,点拨引导,教学智慧,读写结合等。但每一点都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没有深挖,没有说透,这样的评课缺少思维深度,对教者和听者而言,启发甚少,收获不大。
  不可否认,一节课值得评判的地方肯定很多。如,导入,结课,教学机智,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等,都是值得观课者细细品味,进而评判。但是,我们观摩完一节课后,课堂教学一定有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因此,评课时就应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表达出来。倘若是带有明确主题的观摩课、研讨课,或者自己最近正在思考主题与研究方向,那么我们就重点观察评价与主题或研究方向相关的内容环节,把它说透说深,甚至旁征博引,引入相关的课例内容,或作纵身的剖析,或作反面的论证,让自己的评课深刻而丰厚,这样会带给与会者更多的思考与启迪、借鉴。如,观摩了《伯牙绝弦》的教学之后,笔者就该堂课的“练笔”环节,引入了本课的另外两种“练笔”,针对课堂练笔的“切入点”做了较为深入剖析,练笔的切入点,应该选在哪里,怎样才能找准“切口”,用具体的例子进行了阐释。这样的评课,抓住一点挖深挖透,一定能带给老师们思考与借鉴。
  有人把教师上课比做“画龙”,把评课比作“点睛”,这个比喻颇为形象地道出了评课的重要性。我们只有重建教研文化,营造良好的评课氛围,努力做到“四多”“四少”,才能真正让评课落到实处,让教者因评课而得到提升,让观者因评课而获得思考与启迪,唯此,我们的评课才可能具有实效性,而不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低效甚至无效。
  
  (作者单位:四川屏山县大乘镇柏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