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教学 研究教学 改进教学

2011-12-24贾剑峰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10期

  一个校长要真正有教学的领导力,就需要明确教育不是为了选拔人、淘汰人,而是为了发展人、完善人服务的。因此,基于这个理念,我结合自身的一些经验积累,对校长如何提升教学领导力做了一些思考。
  
  什么是教学领导力
  
  1.课程与教学
  课程大于教学,还是教学大于课程,这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命题。笔者以为:教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教学,理应包含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评价、修正等环节。就此而言,教学应该大于课程。狭义上的教学主要指微观层面上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评等教学基本环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课程又大于教学。
  
  2.课程领导力与教学领导力
  课程领导力是校长在实施课程管理的过程中带动和影响他人的能力,贯穿于课程的设计、决策、实施、评价的全过程。课程领导力是校长领导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教学领导力是指能够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对他人实施影响并赢得大批追随者的能力。教学领导力可以通过教育思想引领、品德人格魅力、课程规划实施、具体教学策略以及相应的教学成果、业绩所产生的影响来展现。
  笔者以为:通常意义上的教学领导力理应包括教育思想的引领力、课程实施的规划力、教学实践的指导力、教育科研的推动力等一系列与教学有关的综合影响力。教学领导力是一名校长所应具备的首要能力。
  
  3.教学领导力的三大要素
  (1)宏观层面:教育思想的引领。有怎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怎样的教育行为。由此可见,教育思想的引领对一名校长显得至关重要。
  (2)中观层面:课程规划与实施。教育思想需要通过中观层面的课程实施来加以落实。这一层面,就是通常所言的课程领导力,而传统教学课程意识则相对淡薄。因此在本次课改中,明确提出三级课程的概念,进一步完善了学校课程体系,强化了学校的课程主体意识。有学者把课程领导力又分解为课程的理解力、规划力、执行力以及课程文化的建构力等若干要素。
  (3)微观层面:教学实践的管理与指导。只有课程,还需要有教学实践环节的具体管理与指导。校长的教学领导力在微观层面就体现在诸如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与指导。
  
  为什么要提升教学领导力
  
  1.教学工作的地位决定了校长必须提升教学领导力
  众所周知,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当然也有人认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学怎么会是中心工作呢?育人(甚至窄化为德育)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我们已经吃了太多的“把手段当目的”的亏,这话没错。但如果因为这个,简单地回避或否定“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说法,将会陷入教条主义与形式主义的误区,从而带来另外一种负面伤害。因为,教学毕竟是学校育人的主要渠道与手段,如果连这一点都回避的话,那学校的功能与特色则会荡然无存。
  
  2.校长角色的定位强调了校长理应提高教学领导力
  校长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官”,而是教学业务上的“领头雁”。因此,校长要懂教育,懂教学。校长不一定要上太多的课,但应常听课、会评课,也就是进得了课堂,讲得出名堂。
  
  3.课改理念的践行呼唤着校长需要强化教学领导力
  课程改革需要行政官员的推动,需要专家学者的引领,但更需要学校教育的不懈探索与实践。因此,校长还要成为课程领导者,引领学校的课堂教学与教学改革,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成就自身的发展。这既是课改对校长的挑战,也是校长这个职业、职位的本质所决定的。
  
  怎样提升教学领导力
  
  1.在教育思想上做好引领
  反思当前的课堂现状,教多学少,重教轻学,为考而教,以考代评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再看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更多的学生习惯于“由教师牵着学,不牵就不学”。有的甚至是在教师、家长的强迫下学习,而忘了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为改变这一现状,首先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入手:
  一方面,通过专家讲座、百家讲坛、读书交流,课例研讨、科研推动等多形式的研讨活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周一的全体教师业务学习“百家讲坛”中,我自己带头开系列讲座。同时成立了教师读书俱乐部,教科室则添置了各类专业书籍500余册供老师借阅,向教师发放书籍,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观点报告会等,开阔教育视野,转变教育观念。
  另一方面,通过外派教师远赴广州、江苏、上海等地学习先进学校的做法以及全国最新的教改实验成果。
  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全体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确立了“以学为本,以学悟教”的教学理念,教法上自觉采用“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实验尝试。
  
  2.在课程实施中做好规划
  除上级规定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外,我们力求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课程、综合实践社团的体验课程、阳光体艺课程方面做一些探索。
  (1)文化启蒙课程
  一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国学启蒙》。我校根据各年级的不同特点,循序渐进地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每周一节课。为了有效促进校本课程的实施,每个年级配备一个专任教师。
  一年级:弟子规、三字经。二年级:千字文、声律启蒙。三年级:千家诗(五言、七言绝句)。四年级:千家诗(五言、七言律诗)。五年级:论语。六年级:孟子。
  二是课间音乐的渗透。铃声也是一种文化,体现了学校的一个办学理念。学校在课间、午间、上学、放学时段播放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唐诗宋词等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再加上古今中外的名曲名段,让学生沉浸在经典音乐的熏陶当中,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并且是每月一换,每月都有不同的听觉感受。
  三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①升旗仪式师生齐诵。每周的升旗仪式上,全校师生齐诵经典,这已经成为我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充分展示了全校师生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一种文化理念。②晨诵10分钟。每天早读10分钟,广播统一专人带读,班主任班内组织诵读,内容每周一换,要求学生读熟背诵,达到潜移默化的渗透。③开展“四个一”活动。每周开展四个一(即一首古诗、一个成语、一句名言、一首词)活动,语文老师将其写在教室前黑板的专栏中,供学生们一周背诵。学校六个年级,每个年级的四个一的内容确定相应的主题,避免在过程中重复,同时也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
  (2)综合体验课程
  为扎实推进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活动。我校充分利用每周五下午两节课,根据师生不同兴趣,打破班级限制,甚至是年级限制,组建综合社团,实施“走班制、社团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校现有12个校级社团,24个年级社团,每个社团都有两个专任教师负责,选定活动场所。11月份,我们利用地处义东工业园的优势,联系了三家企业,开展了“快乐游学,走进企业”综合实践活动,各年级学生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制作成游学展板,展示实践成果,如,各年级开展的袜子设计大赛、包饺子比赛等活动,进一步彰显了校园活力。明年春季,我们还要开展“快乐游学,走进农村”体验活动,让孩子们走进农户,走进田间地头,体验种植的快乐,增进对大自然以及劳动的感情。学校也将开辟种植园,并采用班级包干制的形式,开展综合体验活动。
  (3)阳光体艺课程
  我校以“体艺2+1活动”为载体,开设书法、国画、线描、篆刻、剪纸、口风琴、铜管乐等多个艺术兴趣小组,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培养,个性得到发展。同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篮球、跳绳、足球、踢毽子等,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体育教师的组织下,有声有色地开展着,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3.在教学常规上做好规范
  抓好常规是提升质量之本。我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强化教学常规的管理。
  (1)流程管理
  首先是对教研组的时序管理。本学期,为加强集体备课的实效,我校统一规定每周三下午放学后一节课为教研组备课时间,明确备课要求,统一备课流程。坚持集体备课、专题教研隔周一次,问题诊断与研讨,随时进行。
  其次是我校对教研组的空序管理。集体备课统一安排在一楼的11个教室,课例研讨在课堂,日常交流在办公室,组间交流在校本研修室。并且在校园网上开辟了学科组群博、活力之窗专栏等,方便教师的交流和研讨。
  最后是我校对教研组的程序管理,明确了《集体备课流程》《教研组常规工作流程》《校本课题研究流程》,有效指导教研组规范地开展工作。
  (2)制度管理
  在教研组建设中,我校建立了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制度。如《集体备课制度》《组内教学常规互查互学制度》《青年教师教学展示制度》等,这些制度确保了教研组工作的良性运转。
  (3)绩效管理
  本学期,我校先后出台了《年度教科研先进个人评选制度》《先进教研组评选方案》。从教研组的常规工作、集体备课、组内教研、学科竞赛、教研成果五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评为先进教研组的在年度考核、绩效奖发放以及外出学习等方面都给予适当体现。
  
  4.在课堂实践中做好指导
  为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管理与指导,我校在去年9月份成立了“学科指导小组”。学科组指导组成员每周听课至少1节。而我则坚持每周3节以上,每学期听课60节以上。校长只有走进教学一线,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才有教学的发言权。
  再则,“先学后教,活力课堂”教改实验也是在笔者的亲力推动之下,一步一步走过来的。隔周四下午的课题例会,每次的课题研讨课,我都必定参加。哪怕是在城里开会,只要逢周四,我必定赶回学校参加例会。只有这样,我才能深入了解实验状况,诊断把脉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准确把握实验后续的研究方向。
  
  5.在专业发展上做好服务
  我校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上,采取了“搭台子,引路子、压担子”等策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提升。
  (1)读书俱乐部。要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教师本身就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人格魅力,学校为此成立了读书俱乐部。学校领导班子利用双休日时间,开展读书交流会,共读书籍,结合工作实际,畅谈体会,提升管理水平。同时,为了更好地充实俱乐部,学校教科室添置了教育书籍500余册,供教师借阅。还经常用书作为奖品发放给教师,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
  (2)活力大讲坛。继去年九月份以来,我校一直坚持开设“活力讲坛”,一般每周一次,每次1个小时左右。人员有外请的专家学者,更多的是本校老师,自我申报,展示风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听课体会、学习汇报、读书心得、班级管理、现代技术、心理健康、艺术鉴赏、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精彩纷呈。
  (3)问题诊断会。为了推进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更好地构建先学后教活力课堂,每周四放学后的一个小时为课题实验组教师之间进行问题诊断会时间。会前先学习全国各地教育实验的最新成果,会中畅谈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商讨问题的解决办法。
  (4)学科指导组。学校成立“学科指导组”,分设语文、数学、综合三个学科组,深入课堂听课指导。每次行政会、教师会上我们谈的更多话题就是课堂教学。
  (5)活力杯比武。我校定期开展“活力杯”青年教师基本功比武、学科知识竞赛,青年教师说课、上课比赛,教学论文与案例评比等一系列活动,有效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6)学习汇报制。为加快骨干教师的成长,我校先后派出教师远赴广州、江苏、上海等地多个批次学习先进学校的教改经验,开阔了教育视野,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当然无论是市内市外,我们都要求外出学习听课的教师在业务学习会上作学习报告,或是汇报课展示,形成汇报制度,促进资源共享。
  (7)教研课展示。优秀教师往往是从上一次次的公开课中磨练成长起来的。为了青年教师能够有更多的展示与锻炼机会,一年多来,我校积极承办各类教研活动。仅市级教研,就先后承办了语文、数学、科学、音乐、高效课堂模式创新等专题研讨8次。同时,联合青口、后宅小学开展校际之间的区域教研活动12次。有效促进三校教师的交流与沟通,推进了校级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有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新进教师的亮相课、实验教师的研讨课等多种形式的教研课,目的就是让教师拥有更多的展示与锻炼机会,快速成长。
  
  6.在教改实验中做好推进
  “先学后教,活力课堂”开展的是一项教改实验。其设计意图就是基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突破口,极力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先教后学,教多学少的不良状态,大力倡导少教多学,先学后教的新课堂形态。其基本架构如下:
  基本理念:以学为本,以学悟教。
  基本方法:先学后教,少教多学。
  基本流程:个体先学——群体互学——老师帮学——独练互评。
  特色课型:先学课、互动课、研评课。
  三种学卡:先学卡、预设卡、独练卡。
  四大要素:思维力、表达力、合作力、创造力。
  预期目标:营造自然、自主、高效、智慧的新课堂。
  对于这一课题,基本做法是:从转变观念入手,学校行政推动,整合教学科研,立足课堂实践,做细做实过程,以点带面展开实验。
  一年多来,为了有效地推进活力课堂实验,我们先后修改实验方案几十余次,并开展了一系列的专家讲座、百家讲坛、区域教研、读书交流、技能比武、课堂实践等专题研讨活动,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每周一的全体教师业务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进一步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学水平。每周三的教研组集体备课,组织有序,落到实处。隔周四的课题例会,学习全国各地先进的教改成果,诊断探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实验不断深入。每学期两周的活力课堂推进周活动,专题讲座,课例研讨,成果展示,为研究的深入推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每学期一本的实验专刊《活力空间》,展示交流我们一路走来的实验心得。我自己则做到每次课题例会、课题研讨课带头参加,实验的体会文章我带头先写。
  一年多的实验,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三点:一是课堂面貌的变化。学生变得发言更为积极主动了,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了,爱和同学分享交流学习成果了。更深层次地反映在学生的知识面变宽了,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
  二是教师素养的快速提升。通过实验,我校教师科研意识与能力显著增强,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并已经反映在我们的常态课堂之中。
  三是学校教学特色的初步形成。我校立足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突破口,通过“四环节三课型”的研究,初步形成了我校自己的教学特色——以“先学后教,活力课堂”。
  当然,活力之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在收获的同时,我们也存在一些困惑与思考:由于现行评价体系的制约,致使一些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患得患失,不利于实验的纵深推进。因此,如何科学、多元地评价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状况还有待深入研究;如何创造性地使用现有的教材体系,有效开展实验,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先学备课、先学策略、有效合作、教师帮学、多元评价、课堂形态以及活力课堂四大要素等方面开展系列研究,促使活力课堂实验深入有效地开展下去。
  校长要提升教学领导力,笔者以为概括起来是18个字:勤学习、善思考、做课题、进课堂、重实践、能创新。
  
  (作者单位:浙江义乌市廿三里第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