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 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1-12-24陈劲芳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10期
问题表现一:流动人口子女的身体素质不良,增加了学校安全管理的负担
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普遍月收入 在1200元一2000元之间,由于经济原因,他们基本都居住在本地农民临时搭建的简易房子内或者是小区的车棚和车库里。面积十几到二十平米的小屋里,住着的是一家四口或五口,吃、喝、拉、撒都在一个屋里。生活的压力,让他们对孩子的健康不太重视,因而很多孩子看上去就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大部分的孩子身材比同龄孩子要矮小,隐藏的疾病也很多。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一线的教师怎能不如履薄冰?
对策思考:加强安全管理,为流动人口子女筑起一道防护墙
面对这些流动的孩子的令人担忧的身体状况,对于接纳这些孩子的学校更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严密学校的各项安全措施,为我们的孩子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护墙。
1.创设一个安全卫生的校园环境。制定细致有效的校园卫生检查制度,落实人员包干到户,确保校园的每一间教室,每一个角落的整洁美观。定时检查学生的个人卫生,定期进行教室、专用教室的消毒。
2.形成一个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学校可设立安监办,随时发现校园安全问题随时解决于萌芽状态。同时,还可以设立学校的安全员,具体分管学校的安全,每个班级设立一个学生安全员,协助各班主任发现隐患,及时排查和记录。
3.制定一个完整的安全教育制度。注重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上好每天5分钟的安全教育课,并对每天的班级安全做好记录。重视对家长的安全教育,多向家长发放安全温馨小提示、假期安全告家长书,每月有针对性发放安全教育小贴士。当然还要重视对教师的安全救护等培训。
4.组织一个系列的安全教育活动。学校还可以围绕具体实际,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多开展一些安全教育活动。如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等活动,发现安全隐患,火速而果断地采取措施,进行彻底的整改。
5.建立一个特殊学生的健康档案。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健康档案,在入学之初要求查验学生的接种证,上交健康体检报告单。同时,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常规的健康体检。每年对学生进行特殊体质学生大排查,将特殊体质学生归类,归档。
问题表现二: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状况堪忧,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从农村到城市,对于小孩来说,从行为方式到内心都要经历一个起落的过程。在接受新环境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他们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自我认同感差,自我评价值低,不能辩证地看待自身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有严重的自卑感。
2.理想状况较差,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学习没有动力,有的甚至产生怕学、厌学的情绪。
3.人际关系紧张,一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的交友原则,不能正确处理与周围人群的人际关系。
4.法律意识淡漠,社会集体观念差,没有积极维护社会、集体、班级荣誉的正确认识。
对策思考:创新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为流动人口子女打开一扇透明的窗户
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这就更需要学校和教师多用点心,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为流动人口子女打开一扇心灵的窗,可以通过下列途径使得我们的流动的孩子在学校里快乐成长。
1.关爱。要对流动的孩子“多关爱一点,多理解一点,多帮助一点,多宽容一点”,用真诚的心去和他们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学校可以把每年9月定为“爱心奉献月”,主要是对外地民工子女奉献一份爱心,通过对民工子女学生进行一些经济、学习上的帮助,使他们感受到全校教师和学生的关爱,使他们真正融入到这个集体中。
2.互动。(1)师生互动。教师是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心理问题的主力军。每个教师都要维持良好的心态,有宽阔的胸怀。教师可通过各种方法对流动人口子女进行科学的心理辅导。学校还可以对全校的民工子女的个性心理记录建档,并通过对这些原始材料的汇集、分类和分析做到有的放矢。(2)生生互动。班级是学生最重要的集体生活场所。为了帮助流动的孩子尽早地融入集体的怀抱,并从中吸取温暖和力量,要号召全体同学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认识,消除对外地孩子的隔阂;其次要落实到行动上,真诚地向他们伸出友谊和温暖之手。(3)家校互动。通过电话、家访、家长学校、家长进课堂等多种形式,让家长了解目前教育的状况,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关心子女的成长,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家庭。另外,可举办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大讲堂,使家长们学到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的科学方法。(4)社校互动。社会是个大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学习做事、学习做人的重要课堂,也是学生磨砺意志、体验自我的极好场所。因此学校可以与图书馆、敬老院、社区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充分利用节假日,让民工子女参与到社区小队中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公平。要使流动人口子女真正平等地受教育,还需要建立师生平等关系,提高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平等意识,让学生平等参与活动,创造社会舆论的平等环境。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对他们一视同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以达到教育过程的平等。
问题表现三: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存在差异,让教学一线的教师有点不知所措
民工子女所处环境、家庭背景与本地学生有很大差别,平时家长又疏于管理,从小孩子跟着父母颠沛流离,辗转到各个打工的地方,所以,同年级的学生学习差异很大。具体在学习上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薄弱。在学习上,相当多的外地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普遍很低,没有读课外书的习惯,知识面相对狭窄。
2.教材不同。各地使用的教材都不一样,由于地域的差异,有些孩子没有学过相关课程,一切要从头学起,难度很大。
3.语言不通。东西南北方言差异更大,更是难以沟通,这个问题不只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对插班生融入班级、融入学校造成了障碍。
4.习惯较差。表现为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作业拖拉,抄袭、迟交、不交时有发生;自我要求低,仅仅满足于基本的上课听懂、作业会做、考试过关,没有更高的要求;学习不主动,“过得去”就行。
对策思考:实施分层教学,为流动人口子女注入一股奋发的力
流动人口子女的状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全国统一教材也似乎只是天方夜潭,我们能做的是从学生出发、教师出发、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1.抓实基础。对每一个流动人口子女,要推行个体的导师制度,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不要求把每个孩子培养成精英,我们要做的是夯实每个孩子的学习基础。
2.缩小差距。由于孩子们来自五湖四海,而各地的教材又不同,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的同时,在讲授新课的同时,对这些孩子由于教材不同而带来的不同差距做个查漏补缺,尽可能地缩小差距。
3.加强沟通。教师下课要多与他们交流,上课一定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杜绝使用方言。要让每一个孩子学习普通话,学会用普通话交流,这样,才能慢慢消除语言带来的困惑。
4.矫正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求教师有十二分的爱心和耐心。可以借助各种奖惩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适当降低要求,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竞争习惯。
问题表现四:流动人口子女的行为习惯偏差,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考验
外地学生多为农村人口,平时缺乏父母管教,大部分行为习惯不容乐观,如,随地吐痰、方言连篇,在地上摸、爬、滚、滑,破坏绿化、损坏公物、顺手牵羊等现象屡屡发生,个人卫生更不用说了。他们对自己的思想言行无以约束,在校没有明确的目的性,经常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与同学发生争执。在校外没有了老师的约束,更是变本加厉,有的高年级的学生会时常出入网吧和游戏厅,动辄就离家出走,夜不归宿。由于外地孩子主体人格的缺失,很多班主任感叹,在这些学生身上花的教育时间占了较大的比例。
对策思考:培养主体人格,为流动人口子女点亮一盏引领的灯
外来民工子在行为习惯上的偏差,究其原因是主体人格的缺失,学校应该将德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外来民工子女的主题人格培养上。
1.在人文关怀中培养主体人格。首先,学校加强教师社会责任感教育。教师首先走访班中所有民工家庭,切身的体验,使教师深受震撼。其次,学校努力创设师生平等交流、共同进步的氛围。虽然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但教师心中并无歧视,而是引导他们与本地学生一起健康成长。最后,学校提倡教育反思,要求教师经常撰写农民工子女教育案例、随笔,通过比较和换位思考,不断积累经验和方法。
2.在习惯培养中健全主体人格。将民工子女的行为习惯教育落实到每一位教师,从生活行为规范、学习行为习惯、劳动行为规范、社会交往规范等方面,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校可开展传统启蒙教育经典《弟子规》等的诵读活动,通过对经典的诵读,帮助他们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念,培养敦厚善良的品性。
3.在活动体验中塑造主体人格。学校可本着“不求个个一百分,但愿人人都成才”的原则,提出“只要进步,就是成功”的理念。针对民工子女普遍胆小、自卑的特点,教师多亲近、多鼓励、少批评,充分发现其闪光点。
问题表现五: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滞后,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孩子们的发展
外来流动人口教育观念落后,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把孩子关在学校就万事大吉,没时间、没精力也没能力管教孩子,出了事是学校的事,只一味地埋怨、批评。家庭教育存在各种畸形:教育方法不当、家长素质不高、家庭环境不佳、家教意识淡薄。
对策思考:构建家校平台,为流动人口子女搭建一座温馨的桥
为使民工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构建家校共育平台显得犹为重要与紧迫。具体地说,可以做到“三个结合”。
第一,书面联系与见面沟通相结合,既有书面的“家校联系册”,又可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见面。
第二,日常联系与阶段联系相结合,可利用“家校联系册”等方式实现家长与学校的“日常联系”,同时,还可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家长进行阶段性联系,召开家长会是老师与家长双方相互交流思想,共同探究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径。
第三,传统方式与网络方式相结合,除了以上说到的这些传统方式之外,教师还可利用“校讯通”开辟家校联系的“第二通道”。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的工作是繁琐的,有很多事情需要和学生家长进行及时地沟通和交流。利用“校讯通”这个网络平台,实现了家长随时随地了解孩子在校成绩、表现、作业、考勤、生活。
流动人口子女的问题真实存在,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本着一颗爱心,执著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相信,我们一定可以自信地喊出:“流动的孩子,我们爱你!”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望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