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责任·文化

2011-12-24张道刚

决策 2011年5期
关键词:沭阳责任文化

■张道刚

有一种文化叫责任。当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发出“投资就是投人”的感慨时,这与其说是对一个地区主政者人格魅力的肯定,还不如说是对由主政者倡导形成的一种责任文化的肯定。

在激烈的区域竞争格局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沉寂多年的欠发达地区,因某位敢于承担责任甚至风险的主政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一个起爆点来打开沉闷的局面,继而掀起一场吏治风暴,迅速聚集发展的能量,最终使这个地区得以快速崛起。当然,这样的搅动需要胆略与智慧,更需要责任与担当,大凡这样的主政者最富争议,也最能赢得掌声。

一个地方若遇到这样的主政者,不仅是地方之福,也是百姓之幸。问题是,掌声过后,往往出现两个不同的结果:一种是随着主政者的离任,很快陷入“人走政息”的暗淡,之前推行的“新政”又复归原点,老百姓称之为“瞎折腾”;另一种则是主政者虽然离任,但他们所倡导的责任文化却传承下来,这个地方依然活力无限。前者是只“破”不“立”,往往打下个人的烙印,充其量还是“个人英雄主义”,难以形成发展的可持续性;而后者在推行施政纲领的同时,在制度建设中不断“祛魅”,将责任理念传导到每个人,并最终形成一种责任文化,从而避免了一个地方发展过程中的大起大落。

所谓责任文化,说白了就是“人人都讲责任的文化”,进一步说,就是在文化的基础上加入责任的成分,是组织及其全体成员共同信奉并实践的以责任理念为核心的价值观。这是将责任上升为制度的一种文化,也是决定一个地方走多远、变多强的关键所在。

苏北沭阳崛起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沭阳由弱变强的传奇,引来无数人的解读。在众多解读中,人们无一例外地将沭阳的快速崛起,归功于仇和、蒋建明等符号性人物在铁腕治理层面的“破”,而往往忽视了他们在制度建设层面的“立”。仇和之后,沭阳已换了几茬主政者为什么没有出现“人走政息”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将执政的理念和发展的责任层层传导,进而形成让干部在明确责任中感到压力、在承担责任中激发活力、在履行责任中提升能力的责任文化。因此,不管岁月如何流逝、人员如何更迭,这种责任文化永在。

那么,这种责任文化又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呢?显然,是以责任文化建设体系的形式出现,而不是“一把手权力文化的形式出现。理由很简单,由于主政者的强势下属在认同他的施政纲领的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养成了相似的性格与气质,甚至相似的工作方式,若不将责任上升到制度乃至文化的层面,这种责任文化就会流于一句口号。譬如,在沭阳,从“一把手责任代理制”的责任没有终点,到“副职干部考核”的责任没有特区,再到“重点工作督查”的责任没有死角,不断地激发“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责任已悄然衍变为强势而主流的执政文化。它是融入沭阳人血液的文化基因,浸润到沭阳干部的各个层级。

由此可见,当一个地方板结的文化被松动后,往往出现团队成员跟不上主政者的脚步,这时成员的能力问题开始凸显。而当大的战略已定,发展已经入轨,“庸散、懒”的痼疾会不时回潮,这时官员的责任比能力更重要。因为政策好定,思路好理,然而再好的政策和思路不落实、不执行就等于一纸空文;再好的政策和思路,落实不力、执行不力,实效也会大打折扣。

从某种意义上说,责任文化是一个区域科学发展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当然,这种责任文化并不是自己生长起来的,而是由具有创新精神的主政者强力推进的结果。一旦让这种精神变成基因,并进而形成浓厚的责任文化氛围,一个地方的发展就有了稳定的基础和源源不断的动力,也避免了“一把手”权力文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俗话说:以文化人,人可化物。一个地区快速崛起要的不仅仅是有执政个性的主政者,比这更稀缺的是由主政者倡导而形成的责任文化。

猜你喜欢

沭阳责任文化
沭阳:以“侨”架“桥”,助力侨企创新创业
年味里的“虎文化”
沭阳:一园三进士,深藏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沭阳:企村联建走实乡村振兴之路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沭阳:引领智能纺织新潮流
期望嘱托责任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