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建立以来集体主义内涵的嬗递式发展进程

2011-12-24陈雨田

理论导刊 2011年4期
关键词: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个人主义

陈雨田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100048)

新中国建立以来集体主义内涵的嬗递式发展进程

陈雨田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100048)

集体主义内涵的嬗递式发展过程是指:集体主义从确立、发展到完善、成熟,其内涵阐释是以人的本质的历史性为基础,以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发展演变为依托,依次紧扣社会本位、个人本位、双向兼顾两者利益、多方协调各方利益的理念演进主轴,逐渐通过一个否定、再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自我扬弃过程。新中国建立以来,集体主义内涵大致经历了从单极绝对的集体主义内涵确立,经过矫枉过正的集体主义发展,形成双向兼顾的内涵骨架之后,最终逐步形成成熟理性的集体主义内涵机体的过程。

集体主义;内涵界定;发展演变;嬗递式发展

集体主义作为建国以来我国主导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其建立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真实集体”的相关论述,其主要内容包括个人的利益是真实的客观存在,集体的和社会的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辩证统一的三个方面。这是马克思为我们设定的集体主义内涵的基本框架和其精髓所在。遗憾的是,在建国后集体主义内涵的确立和发展过程中,这一精髓并未得到一以贯之的贯彻和落实,而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笔者将这一历程称之为“嬗递式发展过程”。具体说来,它又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单极绝对的集体主义内涵确立阶段

建国初期,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主义思想和苏联意识形态的影响,对集体主义没有从个人与社会两个维度出发,立足于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来界定和理解。1979年《辞海》缩印本对建国以来所确立的集体主义内涵的阐释是:“大公无私,一切以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内容之一,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它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根本对立,是无产阶级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其核心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1]

1.时代背景及其内涵的合理性。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内百废待兴,国外面临重重封锁,国际、国内矛盾纷繁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客观上迫切需要一种价值观念来继续激发人民的革命干劲,需要一种道德原则来引导人民的建设热情,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主观上,当时刚刚翻身做主人的工农大众确实也是群情激昂,满怀为国家无私贡献的激情,那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气息的年代,更是一个充溢无私奉献激情的时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加之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封建宗法主义和苏联意识形态的影响,致使新中国以一种极端不相容的思维模式,最终确立起了单极绝对的集体主义内涵。这种集体主义内涵在建国之初既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在当时,这种集体主义的确立对于团结全国人民、凝聚社会力量、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我国刚诞生的人民政权,复苏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经济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更成就了一大批无私奉献的典型人物。为人们所熟知的“人民的好儿子”——雷锋、“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都是在这样的集体主义教育影响下产生的,更是当时集体主义教育效果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体现。综合考量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这种集体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种单极绝对的集体主义内涵表述,实际上是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革命集体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正确反映,也是对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关系的一种基本正确的反映。它适应了这个历史时期中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要求,在组织和个人之间、在集体和个人之间,强调个人对组织的服从、个人对集体的服从,这是完全必要的。事实也已经证明,在建国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人民由于发扬了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对革命和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存在问题及其内涵的局限性。尽管这种单极绝对的集体主义内涵界定在当时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也的确发挥了相当大的历史作用,但是当我们以现代的理论视角重新审视它时,却不难发现这一界定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其局限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它把集体主义界定成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极端利他主义。个人的价值、尊严、权利和利益被极端地轻视,其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对个人积极性的严重压抑和无情扼杀。其次,它对集体主义作了“一刀切”的绝对化理解,而没能区别集体的类别和层次,导致集体主义原则无法具体地、有差别地使用,从而致使其在现实中的作用和效果大打折扣。最后,它只注重了对集体主义功能和目的性的强调,而忽略了对其理论合规律性的关注——只是一味地强调尊重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只知道集体利益优先,而忽视了集体是由个人组成,只有每个人都能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集体才可能真正充满活力,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受这种单极绝对的集体主义内涵影响,人们习惯性地把个人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对立起来,甚至不惜用绝对的集体利益来排斥和否认个体利益,教育和要求人们无条件地服从集体,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建设。而就个人而言,即使是再正当合理的利益却也因此变得讳莫如深。长此以往,造成的结果就是,集体主义应有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引导作用日渐式微,乃至最后几乎消失殆尽。由此,对集体主义内涵的调整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3.形势发展及其调整的必然性。尽管单极绝对的集体主义曾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与其说它是一种道德价值观念,倒不如说,当时它更多的是一种激励意识,或者说是一种统一思想认识的工具。因此,它仅适合于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单极绝对的集体主义内涵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人的主体性,改革开放的开启更是大大地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但是,单极绝对的集体主义在现实生活中却依然过分地强调集体利益和集体标准,坚持要求人们要排除私心杂念,教育人们都要无私奉献,而完全忽视了人首先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而存在。这种单纯而极端地宣扬和强调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至上性,完全漠视人民生活水平、忽视个人正当利益的理论基调,必然会导致人们的逆反心理,严重束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与市场经济所倡导的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显然是相悖的,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集体主义内涵必须要做出与时俱进的发展调整。

二、矫枉过正的集体主义内涵发展阶段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伴随着改革开放后西方各种价值思潮的不断涌入,个人主义思想在强调自我价值、自我实现等口号的掩盖下,被大肆地宣扬和鼓吹,最终致使集体主义面对个人主义思潮的侵袭,在其演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一个矫枉过正的曲折发展过程。

定义1.3[33] 设f:H→(-∞,+∞]是正则的。若模Ø:R+→[0,+∞)是单调增加的,且仅仅在0点下降为0。当满足下列条件时:

1.经济体制转轨与集体主义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随着国门的打开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逐渐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单极而绝对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一种抽象的和空想的集体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非但不能激发人们的热情,还将严重地束缚人民的个性和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真正发挥出集体主义应有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人们开始对单极绝对的集体主义进行调整,打破了原有集体主义内涵中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简单对立思维。不再用否定个人利益的办法来保全国家利益,也不再单方面地强调国家集体利益的优先性,而是更加注重和强调个人利益的合理性,由此解开了人们思想观念中避讳私利、不敢言利的思想束缚。但是,由于对市场经济的片面理解和理论准备的不足,我们在克服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左”的路线错误的同时,却又受到了市场经济中“右”的思想洪流的冲击,矫枉过正地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时理论界很多人认为,与市场经济的利己性原则相一致,就不应该再提倡集体主义而应该转而提倡个人主义,并将此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道德原则和核心价值,从而引发了一场学术界关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孰优孰劣,到底还要不要继续坚持集体主义的争论。

2.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优劣之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即公私关系的两条根本对立的道德原则和价值取向。前者属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后者属于资本主义思想体系。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来看,集体主义是由工人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所决定的,是工人阶级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集中体现了工人阶级大公无私的优良品质,体现了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科学世界观。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原则与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是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是为人民服务的指导原则,它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其核心思想就是在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基础上,正确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它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个人具有最高价值,而国家、集体只是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个人主义也强调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的统一,其不同之处就在于个人主义所强调的统一是建立在以个人为中心、个人利益优先的基础之上的。不可否认,在个人主义产生之初,因为它强调从个人利益和人的需要出发,因此这种价值观更符合人的本性,更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尤其是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禁欲主义的思想武器,个人主义价值观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个人主义价值观还是私有制的产物,是一种剥削阶级的意识,因此,随着历史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其社会作用将越来越趋向消极和反动。如果将个人主义作为我国主导的价值观,与其有限的积极作用相比,必将产生更大的消极后果和危害性。

3.集体主义的存废之辩与内涵调整。党的十四大之后,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强烈冲击着社会原有的道德价值观念,而且也催生了理论上的疑问和争论。具体到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原则与核心价值问题,很多学者就此提出,既然国家的经济体制已经由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那么,与之相应,具体到伦理道德领域也该用个人主义来取代集体主义。这一问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引发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到底需不需要继续坚持集体主义的学术辩论。

这场关于集体主义的存废之辩,随着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召开而最终尘埃落定。在这次大会上,我们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并进一步强调了道德建设中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无论是从理论上来说,还是从现实来看,把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核心价值,这并不完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是巩固和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使然和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必然反映。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化的只是国家的经济运行方式,而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并没有改变,国家的根本性质和最终目标没有改变。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是要迅速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尽快实现共同富裕。这与集体主义的价值目标毫无二致。因此,作为关系意识形态领域基本方向和上层建筑基本性质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自然也不能改变,不能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为由,在道德价值领域也用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当然,适应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需要,在坚持集体主义的前提下,还必须结合社会主义制度,就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的内涵做出新的界定和调整,并不断地在实践中加以补充、丰富和完善。

三、双向兼顾的集体主义内涵成型阶段

集体主义作为一种历史性的存在,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其形成和作用机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适应这种变化,作为集体主义的外在表现形式,与之相应的内涵界定也逐渐成型。由此,集体主义架构起了新的内涵框架,填充进了新的时代内容。

1.集体主义内涵流变的辩证分析。从把个人利益淹没在整体需要当中的单极而绝对的集体主义,到因过分强调人的需要而几乎沦为个人主义的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在其嬗递式发展道路上虽然完成了对其自身的第一次否定,但却是一种简单化、机械化、片面化的否定。这种矫枉过正的否定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有违人的本质。

真正的集体主义既不是那种抹煞个人利益的极端而绝对的旧集体主义,更不是“沦落”等同于完全以“个体”为本位,漠视社会整体利益的资本主义个人主义。而应该是与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相一致,统筹兼顾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利益基础之上的新型集体主义。这既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建立的本体社会主义所决定的,也是克服市场经济本身的自发性、盲目性和利己性弱点所使然。如若没有集体主义对市场经济诸弱点的有效引导和外在框定,单凭市场经济内在的利益驱动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很容易就会出现一种责任感的缺失甚至是社会正义感的消解。这不但最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真正需要做的不是简单的用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而是需要通过对原有集体主义的辩证分析,针对其新的成长条件和作用方式,更加科学、全面地界定它的内涵。

2.集体主义内涵演进的总体趋势。集体主义无论是作为道德原则还是价值观念其自身都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它内涵丰富但又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一种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结合现实的需要而适时做出调整的理论形态。作为集体主义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存在方式,集体主义内涵更应随着客观现实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做出新的理论回应和内涵调整,以此来适应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

回顾集体主义内涵演进的历史进程,其整个的演进路线和总体趋势可以概括为:从计划经济时期单极绝对的集体主义内涵确立,到经济体制转轨期间矫枉过正的集体主义发展,再到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集体主义内涵界定的重新回归。但是,这次的回归却不是要在个人与社会这“两极”之间简单地再做一次钟摆式运动,而是集体主义内涵在完成了对其自身的两次否定之后,在扬弃了自身成长中的问题之后,重新向马恩经典理论所做的理性靠拢。

3.集体主义内涵定位的基本架构。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对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重新确立为契机,学术界加快了对集体主义理论的相关研究,在集体主义内涵界定问题上逐渐达成了普遍共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集体主义既强调社会整体利益的至上性,又强调发挥个人活力的重要性;既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也强调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既强调个人的所作所为要受到集体利益的约束,又强调尽量发挥人的能动作用。要求尊重人的尊严,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至此,集体主义的内涵界定终于从单极绝对走向了双向兼顾,由平面单薄走向了立体丰富,逐渐形成了其内涵中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呈层级递进性的三个基本方面:即“(1)集体利益的优先性和首要性;(2)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3)二者利益的协调性和结合性”。[2]

集体主义在经历了对其前身的否定之否定后,终于完成了自身内涵的再次艰难嬗变,这一内涵框架基本符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其所作的轮廓框定。但是,骨架的成形并不意味着机体的成熟。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也必然会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断地增加与之相适应的元素和内容,向着更为成熟理性的内涵机体迈进。

四、成熟理性的集体主义内涵形成阶段

马克思关于真实集体的论述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之上的,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社会“人的依赖关系”和工业社会“物的依赖关系”,最终到达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个性”发展阶段之后,才得以在“自由人联合体”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集体。[3]我国虽然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实现了“真实集体”条件下国家、集体和个人在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上的一致性,但是,这与建立在自由人联合体基础上的集体,却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个人的具体利益和国家、集体的整体利益在实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还会存在着多向度、多层面的矛盾冲突和不一致。面对这种状况,集体主义在进行内涵界定时就必须做出与之相应的理论创新和现实回应,而不是教条式的照搬和套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理论。只有这样的集体主义才是既符合经典原理,又植根于现实土壤的集体主义,也只有这样的内涵才可能是真正称得上成熟、理性的集体主义内涵阐释。

1.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的新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持续进行,民主政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现代化观念日益增强。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和全民的观念结构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与此相应,社会的利益结构、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利益关系、道德价值观的作用方式等也都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原则和核心价值观的集体主义,其内涵必然要不断地进行丰富和完善,必须增加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现代化内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人们的平等、竞争、效益等观念不断增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更加多元化,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平等、自由的契约关系。面对这种变化,集体主义内涵的具体内容,以及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的主导理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转变和发展,逐渐由强调集体利益、个人奉献前提下统筹兼顾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转为确认个人正当利益、保障个人合法权利基础上灵活协调三者关系,形成了集体主义更加成熟、理性的核心理念。以这一核心理念为主导,学术界就新时期集体主义内涵的具体内容和实现形式展开了新一轮的理论探讨。

2.学术论证与集体主义的新概括。针对社会主义新时期集体主义的核心理念和具体内涵,很多学者都进行了学术论证。例如,有学者就此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树立“和谐本位”[4]的集体主义,应把互利主义和功利原则也一并纳入集体主义的基本内涵。[5]也有学者归纳指出,新时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内涵应该“坚持自由和秩序的有机统一、权利和义务的有机统一、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6]它应该是一种“在更高基础上向集体主义的回归,是一种新型的集体主义,它要求个人服从集体、部分服从全局、眼前服从长远”,“是融个体利益于自身、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条件并与个体利益共同发展的集体主义。这种新集体主义尊重个人利益,强调个性自由,要求个体自主独立。”在这样的集体中,“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并行不悖,并以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的实现为自身利益实现的社会条件。”[6]

在这一系列的学术论述当中,目前最具概括性,也是最为学术界所认可的集体主义内涵阐释是学者王岩所作的界定。王岩在《整合·超越:市场经济视域中的集体主义》一书中把集体主义的内涵简单概括为:“以个人与集体利益关系为轴心,以互利互惠为前提,以公正或公平为杠杆,以功利原则为动力,以奉献精神为导向,以共同富裕为现实追求,以共产主义为价值旨归,是一种实现了个人与集体的完满结合与高度统一的新型价值观体系。”[7]

3.成熟理性与集体主义的新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集体主义内涵的重新界定与构建,并不是对集体主义原则及其原有集体主义内涵的根本否定,而是集体主义在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理想主义的激情和市场经济初期矫枉过正的反思之后,适应市场经济纵深发展背景下社会结构更加多元、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的客观现实而产生的一种更新的、更合理的集体主义表现形式。与原有的集体主义内涵阐释相比,新时期的集体主义内涵之所以是成熟的、理性的,是因为这种集体主义内涵既不像单极绝对的集体主义内涵界定那样,把集体利益抽象化、绝对化,以致淹没和否定了个人的合理利益;更不像矫枉过正的集体主义发展过程中那样,因为单纯而过分的强调个人利益,而导致集体主义最终有沦为个人主义之嫌。而是在保证集体、共同利益这一前提的同时,充分肯定和确认个别主体的特殊利益,承认个体追求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以此来保证个体的个性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仅如此,新集体主义内涵在原有内涵阐释的基础上,还结合新的社会实践,根据现实的发展需要,增加了与之相应的时代内容,并主张寻求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真正的、有机的统一,力求实现二者的和谐与一致。

总之,这种新时期的集体主义内涵界定是基于一种历史性、时间性的现实语境,是站在马克思实践的、现实的理论立场上,对集体主义理论的再次完善、丰富和充实,是集体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在其发展演变的道路上再次向前迈进的一大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必将会扎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土壤之中,再次获得其成长中的勃勃生机,也必定会更好地发挥出其道德规范和价值引导的伟大历史作用。

[1]辞海(下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4604. [2]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1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94.

[4]朱志勇.论集体主义的历史嬗变[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12).

[5]魏晓笛.对社会转型时期集体主义内涵的重新解读[J].理论学刊,2007,(2).

[6]陈章龙.论主导价值观[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02.

[7]王岩.整合·超越:市场经济视域中的集体主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03.

D64

A

1002-7408(2011)04-0063-04

“首都师范大学第二届科研创新基金”支持项目“新中国建立以来集体主义内涵嬗递式发展研究”。

陈雨田(1984-),男,山东淄博人,首都师范大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个人主义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漫画哲理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
个人主义能不能一分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