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2011-12-24李峰
李峰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李峰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价值观决定人的情感、愿望和追求,成为人的一种最有力与最有效的行为动力。目前,核心价值理念缺陷、价值取向模糊、价值认同失衡以及价值观念错位等众多价值观问题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诱因。为此,应进行科学的价值干预,提高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培养其选择价值观的能力,加强正面价值观教育与心理辅导、心理干预的良性互动。
大学生;心理危机;价值观;干预
价值是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念,包括人们的社会信念、人生信仰、政治理想、道德追求、生活原则等在内,是人们的价值信念、价值标准和价值理想的综合体系。个人的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是人们利益、需要、心理和行为的内心定向系统。
一、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人们对现实中人、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按其主次、轻重排列成一定的次序结构,就形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和旨意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因而它对于人类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导引意义。
人生价值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基础。人的生存性质和生存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种比较稳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内容,以这些为主要指向的具有行为导向作用的价值观则决定了人的情感、愿望和追求,成为人的一种最有力与最有效的行为动力。
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人的态度是由价值观决定的,价值观通过态度影响大学生对危机事件的认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决定于客观事物对于人的意义和价值。现实中因为人所处的环境不同,自身的情感因素不同,对待事物的态度也就不同。态度使大学生对客观事件产生不同的看法,进而影响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整个过程。价值观支配和调节人的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价值观是一种内心尺度,它凌驾于整个人性当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理解等,支配着人认识世界、明白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也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
二、价值观冲突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根本原因
在对心理危机根源的理解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局限和误区,这就是将导致心理危机的事实本身看成是心理危机的根源,把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困难、挫折和冲突等同于心理危机本身,这就使人对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缺乏更深层面的认知与理解。事实上,心理危机的产生不仅取决于外界刺激强度的大小,更为重要的是,它与社会主体的主观需要层次以及对事物的感受、选择、判断有着直接的关联,是社会矛盾和冲突所导致的主体对自我价值否定性后果在心理上的反映。“心理危机归根结底就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错构的价值体系与个体失衡的生存社会环境问题。”
1.核心价值理念的缺陷,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直接推手。当代人类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个体为轴心,以倡导、刺激和鼓励个体自由追求实利为基本价值取向建构起来的。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这种核心价值理念的缺陷日渐显现出来,并且引发了诸多不良后果。个体自由甚至无度地对实利的追逐,使人类整体和自然界沦为无人保护的受害者,而无止境的欲望使人日渐变得欲壑难填、贪得无厌。人对实利追逐的基本物化形态就是财富的占有,而财富最终来源的自然界的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由于对实利的自由甚至无度追逐,加上人口的迅速膨胀,直接导致有限自然资源的迅速消耗乃至枯竭,人类对自然资源不断进行野蛮掠夺,使得环境污染了,生态平衡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逐渐走向崩溃的边缘。而人与人之间为争夺有限资源所展开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为了占有更多财富,人世间不断发生着各种争斗、倾轧乃至流血战争。人类个体日渐陷入严重的生存压力之中,人类整体也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在膨胀的欲望面前,人被自身的欲望所主宰、所奴役,既因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感到痛苦,又因欲望得到了满足而感到空虚。然而在现实中,人的欲望还在不断地被刺激、被开发着,灼烧的欲望使人的心灵失去了应有的平静与安宁,变得躁动不安。人们不仅普遍感到自己像是被推上快车道的飞车而身不由己,活得很累,而且感到自己周围的人各个都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不得不处处设防。人际关系紧张,情感需要难得满足,孤独、苦闷等心理问题便会蔓延,吸毒、性乱、邪教、自杀等反社会、反生理行为便会流行。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刻,由于核心价值的缺陷,必然会面对和经历欲望恶性膨胀、心灵空虚浮躁、生存环境恶化、人际关系紧张等生存上的压力,这已成为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直接现实原因。
2.价值取向模糊和价值观的多元嬗变,催化和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社会因素的复杂多变,生活世界的动荡不安,使得人们难以形成固定不变的价值观念。大学生往往不再把生活的价值目标和意义视作确定无疑的,许多人失去对生活意义的坚定信念,怀疑主义、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随之蔓延。而社会却又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抱有明确的态度,做出明确的自我决定和选择。人们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需要在变动不定的世界寻求到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然而,变换不定的生活世界,理想信念的迷失,又使人难以弄清生活的最终意义。加之异质文化的迁入和冲击,价值观的多元化又使大学生迷茫困惑、应接不暇。大学生往往生活在渴望理解生活的最终意义,却又怀疑生活最终意义存在的矛盾之中,生活在因缺乏稳定的价值观念而对周围世界无所适从却又必须做出明确的自我决定的矛盾之中。由于缺乏精神的支撑,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无法应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心理危机便随之产生,精神病患者日渐增多。
3.价值观的失衡与错位,是直接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的诱因。在许多心理失衡现象的背后,其实主要是价值观失衡与错位在起作用。市场经济固有的特点、局限及转型期规范的不定性引发了青少年价值观的混乱与冲突,科技理性权威的增长及高技术地位的迅猛提高阻隔了青少年价值观的正常发展,使那些适应性弱的大学生可能会出现适应不良,产生心理冲突,并有着较为深刻的感悟和体验痛楚,无法为精神寻求安顿,对于所追求的目标及其性质越来越没有把握,从而陷入了深刻的精神迷惘和意义危机。不健康的大众文化扭曲了青少年生存的完整感。网络、影视等现代媒介,一方面构筑了一个虚拟空间,易使人心理变异,如成瘾、强迫、偏执、自闭等,致使现实与想象倒错、意识与现实脱节,分不清真实的现实和虚假的想象,自我封闭,意识内化,自我中心增强。另一方面,网络等媒介充斥的暴力、色情或其他另类内容,则起到暗示作用,更易使一些大学生滋生暴力倾向,或沉溺另类世界。一旦其愿望落空,自我与现实发生冲突,便可能出现心理失调状态,即心理危机,或发生攻击性行为,或逃离现实、抑郁、焦虑,产生习惯性无助,自感生命无意义、无价值,可能试图轻生。所以,许多青年学生心理状态的失衡其实只是价值观失衡和错位的表象。
三、心理危机干预与价值干预的关联性思考
在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中,对价值问题的处理始终是一个敏感而又棘手的问题。以罗杰斯为代表的当事人中心疗法极力倡导的核心思想就是“价值中立”,而这曾经一度被我国许多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所推崇和应用,凡是涉及价值问题的地方,我们在心理干预中的一贯做法是保持“价值中立”。而且,似乎把这已经看成了心理干预科学性的要求。然而,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发现,保持“价值中立”是不切实际的,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干预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价值干预。
1.心理辅导和干预的核心就是帮助大学生建立适当的价值系统。心理辅导、心理干预的哲学基础之一是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而被咨询和被干预者的改变首先是价值观念的转变。心理辅导和干预的核心就是帮助大学生建立适当的价值系统,促其心理健康发展并不断求达自我实现。实际上,从心理干预和治疗的作用机制来看,即使当事人中心疗法,也是改变当事人原来的价值体系,以及评价自己的方式。心理辅导、心理干预作为引导和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建构积极人格的科学与技术,我们不能有任何理由否定它的教育性,这种教育性首先就表现为价值的干预,即必然要考虑促使学生向什么方向改变的问题。“对心理危机的干预不应当停留在危机本身的解决层面上,而应当通过价值干预手段分析、校正和引导,使当事人重塑其价值观,使其对心理危机具有防御力,实现对心理冲突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用新的价值观引导个体自我意识‘解蔽’和‘澄明’有意义的人生。”
2.大学生自身心理问题的解决有价值观干预的要求。在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中,大学生感到焦虑、压抑、抑郁甚至悲观、沮丧,产生学习动力不足,情绪不稳定甚至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和心理问题,本身就与价值观问题直接相关,有些就是对社会问题的困惑,如对腐败、诚信、裙带关系、金钱崇拜等社会问题的不同认识所引起的,遇到失眠、精力不足,不想学习却强调生理状况,不想积极进取却强调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等,背后都是有许多不当的思想认识在作祟。因此,进行心理干预,不可能绕开价值观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回避价值观而只是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则无异于是隔靴搔痒,毫无效果。
3.塑造大学生健全的社会人格也需要价值观的介入。真正健全的人格就是与主流社会的健全人格的标准相符合的人格,培养人才必须要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要求。从人格健全的标准来看,国际通用的五因素人格即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感、情绪性和开放性等就与社会价值观有着各个方面的联系。这几个方面的人格因素与个体的价值观特别是社会价值观都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培养社会需要的建设者和专门人才,就必须根据社会对人才人格素质方面的要求来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不仅不能回避,而且还应该积极主动地介入价值观问题。由上述可见,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上,无论从社会的客观要求还是学生的主体需要,都不可能回避或排除价值观的介入。
四、价值观视阈下的心理危机干预
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从价值观的视角进行再审视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有助于已有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另一方面,也为建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防御体系、增强大学生干预活动的实效性提供了可能。
1.弘扬主旋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加强大学生社会价值观教育是培育大学生人格成长的重要活动,是大学生人格成长的一个核心问题,同时,也是大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关键所在。全社会应该理直气壮地大力弘扬主旋律,努力降低或消除消极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以社会价值导向的重要思想统摄大学生的人格培育活动。用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彰显主流社会价值导向,创设良好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的社会化创造优良的环境生态。积极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道德规范体系。积极倡导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同时,对于代表新时代主流价值取向的高尚精神和情操的形象要大力宣传,为大学生树立更多的正面社会价值观的典型。各种大众传媒肩负起倡导主流社会价值观塑造的重任,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发挥大众传播的正向功能,做好大众传播信息的选择、调控工作。
2.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生命教育既是人性的追求,也是时代的呼唤。生命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寻找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塑造完美的人性。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时代,当我们在追逐生命的外在形式——金钱、地位、名利的同时,却逐渐在失去着对生命内在本质的把握。对生命意义的寻找是人类的根本拷问,只有澄清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人的生命才会充满活力,人才能充分体验到生活的幸福,才能使我们的生存超越罪疚、混乱和因死亡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否则的话,就会觉得心灵空虚、精神苦闷甚至绝望。高校可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伦理学、美学等相关课程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与学生一起探讨有关生命的内容。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与死的生命课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失落与痛苦,培养学生对自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爱情怀,提高学生对生命及其存在价值的认识,使学生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助;既了解人类生命的价值,又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义。教育大学生学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以敬畏的心情善待一切生命,以负责的态度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从而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3.因势利导,培养大学生选择各种价值观的能力。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西方价值取向伴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迅速传入我国。西方价值取向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变革精神,往往有个人主义倾向,而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则是以国家主义和集体主义为人生价值主旋律。这种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价值对立与冲突,必然会深刻地反映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心理矛盾过程中。这就要求高校在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中,更能有效地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两种价值观的短长优劣,对伴随改革开放而来的西方价值取向进行科学诠释和引导,进而培养大学生识别、筛选各种价值观的能力,引导大学生以科学的逻辑结构为中介,融合中西价值观中的正面因素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体系。
4.强化正面的社会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实现社会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良性互动,改变二者各自为政的状况。首先,心理咨询和干预要面对全体学生,开展人生发展咨询和干预,要充分了解大学生思想上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抓住要害,切中关键,不能仅仅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上。其次,在德育中贯彻心理健康的理念。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大学生因理想与现实严重脱离的迷惘困惑心理,抑郁的情绪与消沉的意志形成的非理性因素,对未来的不确定甚至丧失自信的心理焦虑,因性格问题而导致的游离于社会边缘且产生对社会不适应的心理状态等等,都需要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来疏导和排解。因此,利用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形成互动机制相互促进,将会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吴远,姚飞.文化价值观视野下的心理危机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6).
[2]江畅.论人类公认的价值理念[J].天津社会科学,2001,(1).
[3]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江光荣.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干预[J].心理学动态,2001,(3).
[5]陈华.心理咨询中价值干预的有关问题[J].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4).
G44
A
1002-7408(2011)02-0100-03
陕西省教育厅2010年科研计划项目(2010JK349);咸阳师范学院2010年专项科研项目(10XSYK317)。
李峰(1959-)男,陕西咸阳人,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与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研究。
[责任编辑:陈合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