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非一致性的成因分析
——基于技术进步偏误政策的视角
2011-12-24黄婧
黄 婧
(内江师范学院政法与历史学院,四川内江641000)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非一致性的成因分析
——基于技术进步偏误政策的视角
黄 婧
(内江师范学院政法与历史学院,四川内江641000)
我国技术进步偏误政策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资本密集型技术和劳动密集型技术选择中的偏误;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选择中的偏误;重工业、大型企业和轻工业、小型企业主导型创新选择中的偏误。这对就业造成不利影响:一是技术进步中的资本密集偏向导致资本深化现象过早出现;二是技术进步中的外部引进偏向导致我国的科技研发岗位替代和流失;三是技术进步中的高精尖偏向抑制了传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对就业人员的吸纳。为此,我国必须改变技术进步偏误政策,注重自主创新,提高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拉动能力。
经济增长;就业;技术进步;偏误政策
技术进步包括狭义的技术进步和广义的技术进步。狭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面的革新和改进,具体表现为对旧设备的改造和采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采用新工艺使用新的原材料和能源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等。广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所有导致产量增加或成本减少的经济活动,即凡是影响生产函数、经济增长中不能用资本和劳动等投入要素来解释的任何其他因素,均属于技术进步的范围,包括装备技术水平的提高、工艺改革、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等。本文分析的技术进步均为广义的技术进步。
一、我国技术进步偏误政策的表现
1.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技术选择中的偏误。学术界对于我国在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技术选择中存在偏误的观点已基本认同。苗文龙、万杰认为,由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投资扩张,且由于经济进步选择偏向于资本密集型,这就导致投资效率不断下降,经济增长未能吸收掉转轨经济中产生的剩余劳动力。[1]吴敬琏、蔡昉认为,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靠大量的投资和资源消耗来维持经济增长,中国过早出现了重化工业趋势,这必然导致能源紧张和环境恶化,所以这种增长模式难以为继。[2][3]根据龚飞鸿等人的研究,1981—2005年资本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全周期的平均值为50.76%,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较低,全周期的平均值为36.76%。在“六五”到“十五”的二十几年中,除了“八五”时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57.50%)超过资本投入的贡献率(38.28%)外,其他几个时期资本投入的贡献率都远远大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4]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拉动,技术进步的资本密集型倾向明显,由此造成TFP(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资本投入的贡献,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可持续性因此下降。
2.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选择中的偏误。整个20世纪90年代,技术引进一直是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据统计,1991—2000年,我国R&D(研究与开发)支出额占技术引进额的比重分别为75.77%、44.60%、55.79%、62.79%、32.04%、31.94%、38.58%、40.64%、47.78%、59.51%;技术市场成交额占技术引进额的比重分别为50.48%、37.37%、59.09%、64.68%、24.66%、23.71%、26.62%、32.14%、36.84%、43.26%,期间虽有波动,但两者基本上都保持着不断下滑的趋势,九年间R&D支出额占技术引进额比重的平均值为48.56%,技术市场成交额占技术引进额比重的平均值为39.02%,这表明我国的自主研发投入力度不够,对外技术引进和依存度较大。直到进入21世纪,由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2006年)和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2007年),我国“重引进、轻研发”的偏斜倾向才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R&D支出额和技术市场成交额都快速增长并超过了对外技术引进额。2005—2007年,R&D支出额占技术引进额的比重分别为157.00%、174.52%、191.90%,三年的平均值为174.47%;技术市场成交额占技术引进额的比重分别为99.39%、105.65%、115.19%,三年的平均值为106.74%,这表明我们对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视。但不能由此就认为我国的技术进步偏误政策已经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因为2007年我国的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1.49%,还不及2004年美国(2.68%)、日本(3.13%)、英国(1.73%)、法国(2.16%)、德国(2.49%)的水平。
3.重工业、大型企业和轻工业、小型企业主导型创新选择中的偏误。技术进步偏误政策的第三大表现就是重工业、大型企业和轻工业、小型企业主导创新选择中的偏误。据统计,2008年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人员全年当量是1014223人年,R&D经费是26813110万元。分行业来看,2008年R&D人员全时当量占整个工业行业全时当量比重最高的细分行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所占比重分别为19.86%、11.94%、8.70%、7.17%、6.21%、6.14%、4.82%、4.53%、3.96%、2.68%,这十个行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之和为76.01%。并且,从统计部门轻重工业的划分标准来看,这十大行业基本上都属于重化工业部门。另外,在工业企业内部,2008年R&D经费占整个工业行业经费总量比重最高的细分行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其R&D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17.93%、13.91%、11.24%、10.26%、6.59%、6.55%、5.43%、3.19%、2.95%、2.36%,这十个行业R&D经费所占比重之和为80.41%。并且,R&D经费所占比重最高的十大行业和R&D人员所占比重最高的十大行业完全重合,只是位次的排列有所不同,可见,R&D经费和人员的过分集中暴露出我国技术进步中的“偏误”倾向,即偏向于支持重工业、大型企业、垄断企业,而不是社会亟需的轻工业、小型企业、非垄断企业。
二、技术进步偏误政策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与技术进步偏误政策的三种表现相对应,技术进步政策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也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技术进步中的资本密集偏向导致我国的资本深化现象过早出现。我国技术进步初始路径选择便偏向于资本密集型的技术,但这种选择与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情相悖,结果导致了资本深化。据统计,我国的资本劳动比一直是逐渐上升的过程,由1978年的0.160上升到2006年的3.197,特别是1990年以后,资本劳动比快速增加,资本深化加速。资本深化的结果就是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机器对人的排挤,就业的减少。此外,我国资本存量的增长率远高于劳动增长率,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在1990年以后快速增长,而劳动增长率在1990年后则缓慢增长,且资本增长率增长越快,就业增长越缓慢。这表明自1990年后,我国资本替代劳动力的步伐加快,第二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降低。可见,过早的资本深化不符合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导致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带动能力不断弱化。
2.技术进步中的外部引进偏向导致我国的科技研发岗位替代和流失。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中的偏误政策对我国的劳动力就业造成不利影响:一是过于依赖技术引进背离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胜任这些技术岗位的熟练人员被外国专家替代;二是过于依赖技术引进容易把研发岗位留在国外,会对国内科研人员的就业机会造成冲击。就第一个方面来说,我们现在面临着发展经济学家吉利斯所说的两难选择: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必须依赖发达国家提供大量的现代技术;另一方面,这些国家所提供的技术却不适用于在劳动力丰富而资本和技术稀缺的国家应用。由于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开始阶段,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而言,美欧劳动力短缺,因此,它们几乎所有的创新都是旨在节约劳动力的,结果是几乎每一个生产部门都开发出一系列机械化和自动化控制机器,而且愈来愈适合劳动力稀缺而资本丰富的国家。同时发达国家的技术一般只有在相当规模的水平上才有效率,发展中国家一般不具有这个规模。[5]另外,引进技术可能需要由在本国难以获得的熟练劳动力来使用,如果发展中国家没有相应的熟练劳动力,就不得不引进国外的技术人员,由此必然造成对本国的科技人员和熟练劳动力的替代。就技术引进对劳动力就业的第二个影响来说,从外国引进的技术越多,技术外贸依存度越强,就越容易把研发岗位留在国外,越容易对国内科研人员的就业机会造成冲击。而自主创新的效应则相反,会为国内大学生和科技人员留下充足的就业岗位。近几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虽然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虽然不断增长,但是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仍以外资企业为主,内资企业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额规模很小,且保持着较高的贸易逆差,说明我国高新技术领域对外的依赖性仍然较强,这将不利于增加国内科技人员的研发岗位。
3.技术进步中的高精尖偏向抑制了传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就业人员的吸纳。我国的自主创新战略受到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的影响,重视高级技术和中高级技术的研发,忽视传统技术和非制造工业技术的创新,造成了技术进步中的“畸形”结构:一边是国家大力倡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受到各级政府的热力追捧;另一边是传统制造业备受冷落,艰难生存。例如,在国务院200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中央将技术进步和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分为六个方面来解读:一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振兴装备制造业,三是优化发展能源工业,四是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五是提升轻纺工业水平,六是积极推进信息化。[6]但是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各个地方和各类企业大都将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理解为高技术或中高技术行业的创新,而很少关注传统制造业及非制造工业。数据显示,现今企业开展创新活动较为密集的行业主要是医药制造业(63.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60.9%),专用设备制造业(46.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6.5%)等高技术或中高技术行业。而传统制造业及非制造业工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如纺织业为24.2%,采矿业为12.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为15.7%。[7]说明我国的技术创新活动稍显滞后,创新领域过于集中,传统领域被忽视,这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吸纳就业人员。
三、破解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非一致性难题的政策选择
为了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为大学生和研发人员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必须改变技术进步偏误政策,注重自主创新,提高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拉动能力。
第一,在技术选择上要将劳动力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相结合,技能偏好型与技能退化型相结合,物化型与非物化型相结合,高端型与适用型相结合。一方面要引进技能偏好型、资本密集型、高端技术来推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升级,吸纳更多的技能劳动力;另一方面要引进、开发和适当采用技能退化型技术进步,通过加快劳动分工、引进工厂制、流水线等方式降低技术专业化程度和难度,吸纳大量的低技能劳动力。
第二,协调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寻找三者的最佳平衡点。一方面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新技术来催生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拓展新的就业空间;另一方面要兼顾和结合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兼备的行业,以便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第三,转变技术进步模式,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从技术引进走向自主创新。为了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协调发展,我们应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从依靠技术引进转向自主研发,加大财政、税收、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鼓励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传统制造企业开展研发工作,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经济增长对高素质人才的吸纳能力。
[1]苗文龙,万杰.经济运行中的技术进步与选择——基于中国技术发展路径与经济增长、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05,(3).
[2]吴敬琏.增长模式与科技进步[J].科技潮.2005,(10).
[3]蔡昉.发展阶段判断与发展战略选择[J].经济学动态.2005,(9).
[4]龚飞鸿,刘满强.中国经济增长与生产率:1981—2005[J].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发展报告.2008.
[5]吉利斯,波金斯,罗默,斯诺德格拉斯.发展经济学(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6-03/16/content_4309517.htm.
[7]科技部.2008年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EB/OL].http://www.sts.org.cn/zlhb/2009/hb3.1.htm#2.
F12
A
1002-7408(2011)02-0084-03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青年项目“后金融危机时代四川省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SC10C035)。
黄婧(1982-),女,经济学博士,内江师范学院政法与历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劳动力经济学。
[责任编辑:孙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