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机制与本质特征

2011-12-24黄斌

理论导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信仰理想

黄斌

(西安财经学院思政部,西安710061)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机制与本质特征

黄斌

(西安财经学院思政部,西安710061)

信仰作为一种依存于信仰对象的精神活动现象,其产生的内驱动力源于主体的信仰需要。就信仰生成与确立的过程而言,“知”的确证、“情”的体验、“意”的保持和“行”的实践等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科学认知与科学信仰的统一、科学真理与价值理想的统一、现实运动与终极理想的统一、崇高个人与健全社会的统一等不同于其他信仰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机制;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人类最先进、最科学的信仰,是全世界进步人士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武器。但是,当前社会转型背景下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严重影响着国人乃至部分共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从信仰生成的深层机理入手,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机制和本质特征,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具有重要作用。

一、信仰的本质及其生成的内驱力

信仰作为人类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认识产物。因而,对信仰的本质认识需要通过信仰的主客体及其相互运动来说明。信仰主客体的关系,实质上是实践主客体关系在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层面,即信仰这一层面上的具体表现。西方哲学和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曾指出:“没有对我们生活的规范有效的信仰,我们可以生存吗?事实上,没有信仰,人就不会做出成绩,就会叫人失望,就会在灵魂最深处充满恐惧。”[1]343-344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当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立好目标并去追求时,信仰意识就已经萌芽了。”[2]30因而,信仰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只是信仰的对象及其信仰的程度不同而已。

在人类实践活动的信仰层面,信仰主体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实践主体,信仰客体亦不过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目的、理想的升华和演化形式。信仰主客体间的实践关系是通过信仰主体的信仰心态来反映的。在信仰主体与信仰客体的对立统一中,信仰对象和信仰心态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且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信仰的生成、树立和巩固有赖于这种关系的建立和巩固。因而,信仰是一种依存于信仰对象的心态,是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的由衷信服和自觉追求。在本质上,它是人的现实的和历史的社会生活的内化。当人们根据社会生活实践的需要建立其生存与发展方式时,必然在其精神的世界折射出其相应的理解、情感、选择、向往等丰富的主体性倾向。信仰就是人类这样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人们对其生存与发展具有最大意义、具有最高价值的某种对象的相信和信奉。因而,“不论人们以什么为信仰对象,信仰这种精神形式的特征,都在于把某种价值信念置于思想和行动的统摄地位上。”[3]93信仰体现了人的意志,凝聚了人的愿望,激励人们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因此,它是行为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动机来源。

信仰主体对信仰对象的信服与追求,既源自于信仰客体寄托着人的精神最高的眷注和关怀,也源自于人的情感和意愿需要。需要是人的任何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信仰的内在发生机制就是人的情感和意愿需要的内化。信仰需要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独特需要,从本质上讲,是“信仰主体想要了解世界、掌握世界、改造世界直至享受世界的一种需求”。[4]35信仰需要的积极形式,是人们对其认定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移的信赖和执著不渝的追求,而它的消极形式却是"寻求现实中没有的心灵的避难所"。从创造美好现实生活需要的实践来看,信仰生成的内驱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知识和真理的自觉追求。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乃至精神生活领域的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与向往,寻求人类存在与自在状态合一的意识,是使人能够生存下去乃至更好生活的本能。人类在对知识与真理的自觉追求中,创造价值生活,同时,在对价值追求中创造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会拒斥信仰,使信仰成为人类追求真理途中需要不断被否定和克服的环节,但是也正是对真理的追求和冲动塑造着人类的现实的信仰生活。

二是对利益需求的渴望与满足。信仰并不是人们对某种抽象观念的追求,而是反映了人们对信仰对象的需求和把握的程度,归根结底在于对关乎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方向的利益和需求的渴望与追求。在现实生活中,信仰与人的具体生活利益需要休戚相关,它必然为人们所关注;另一方面,信仰与人的未来美好生活相联系,是人生的理想归宿,因而,它必然对人的现实生活起一种强烈的行为驱动作用。对现实和未来利益的需求,是信仰得以产生乃至持久生存的重要原因。

三是对幸福、公正的美好未来的追求。信仰的生成,无不与人类“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有关,无不与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谋求最大限度上的公正密切相连。信仰归根结底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尊崇与信奉和对未来幸福与公正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正是基于此,人类克服了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无数障碍而一步步地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就在当今时代,绝大多数人也是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仰而生活于现世之中,幸福的生活、公正的社会、美好的未来,依然是人们立足于现实的不懈追求。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内在机制

信仰是建立在知、情、意统一心态基础上的精神活动。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都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综合体系。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过程,也就是信仰主体以“信”为中心,从知、情、意、行等诸方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感知、认同、尊崇与信奉的有机过程。

“知”是信仰者对其信仰对象的理论确证。从“知”的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引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而构成的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科学认识体系,它内涵着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认识。这种认知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具有“真”的价值和意义,它“支配和主宰着信仰者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态度以及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取向。”[5]130当然,马克思主义者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是靠认识加深,科学研究和理论辩驳而达到的。拉法格说:“马克思虽然深切地同情工人阶级的痛苦,但引导他信仰共产主义观点的并不是任何感性的原因,而是研究历史和政治经济学的结果”。[6]2正是在对历史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发展和演进的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从而使他的共产主义理想成为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获得解放的精神力量。

“情”是信仰心态生成的动力样式,也是一种情感体验。信仰主体以自身的情感模式为尺度去感受和体验信仰客体,最终的目的或效应就在于主体的情感(包括情欲、情致、情操)得到宣泄和体现。人的信仰情感体验是一种“令人解放”的情感体验,它立足于一定的知识,高扬人的本质,力图摆脱主体的物欲支配,其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在客体中对主体自身本质和力量的欣赏和展现。马克思曾说,激情是人强烈地追求自己的对象的一种本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体验主要是一种振奋的感情,一种乐观的、奋斗的、自信的精神状态。这种情感体验不是宗教信仰中的非理想的狂热,而是立足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和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憧憬。正是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实践中,基于对人类前途与命运的终极关怀,马克思主义信仰中的情感动力才表现为源源不竭、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在人类社会的实践中,情感动力的作用表现为:当实践结果符合人的需要和目的时,就会引起精神愉悦,从而更加激发人们投入到新的实践当中去,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实践是无止境的,情感也就永远不断地为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以改造旧社会、建立新社会、实现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宗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刻地内涵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关注的情感因素,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得以确立并广为接受的内源力量所在。

“意”是信仰中的保持性因素。意志机制的作用过程是信仰主体为实现某种目的(包括要求、愿望、理想)而自觉地甚至强行地调节自身行为去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意”使人们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朝着信仰进行,意的因素是保持信仰心态稳定的自制力和排他力。因为有了信仰,才使人的行为具有强烈的倾向性。信仰蕴含着人的意志的力量,同时,信仰也是一种需要人的意志力量作为支撑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从“意”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志力是其内涵的一种特质。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人的意志作为人的一种主体性力量,主要表现在对正确信仰的坚定不移的奋斗上。对此,可用情感动力的作用机制予以说明。情感动力能够成为推动人们行动起来的精神动力,是因为人的精神生活,都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并且能够从规律性的认识中提出人们一定时期、一定活动的目标,推动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向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情感的精神动力不是盲目的,而是自觉的,始终是人的精神的自觉的能动的作用。意志越明确,情感动力的作用也就越耐久。恩格斯指出:“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7]251马克思主义信仰中的意志动力直指共产主义社会,是崇高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行”既是“知、情、意”形成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又是“知、情、意”形成和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从“行”的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是一个从“相信”到“信念”再到“信仰”的进程。“相信”是人们在生活中对某种事物形成的一种最初步的思想倾向和态度。只有被人相信的东西才是可以被人依赖的东西,也就是说,可以“信赖”和“信任”。而当某种事物的某种性质或状态一旦为人所肯定且深信不疑时,相信就递升为信念。信仰是信念的递升,是信念中的信念。“只有那些具有极高乃至最高价值的信念,那些在精神领域占有主导和统摄地位的信念才是信仰。”[8]22事实上,从“相信”到“信念”再到“信仰”,是人的生命机能不断地愈来愈充分地展开的结果,在这里,展开的不是人的“自然的本能”,而是包含着理智、意志、情感、想象、直觉等所有机能在内的人的本质力量。当人们愈来愈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本质力量,确立起崇高的信仰时,他就不仅超越了已知,突破了有限的活动范围,达到了未知和人的活动未曾涉猎的广阔领域,而且将自己融入于整个世界,与世界息息相通、休戚与共。而这一切无不与人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9]56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与发展的载体,又是人们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它的景观形态主要表现在对共产主义理想追求的实践行动上。“导之以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机制的内在属性。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信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崇高性,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以科学的形态出现在世人面前,从而打碎了宗教信仰的精神枷锁,实现了人类信仰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迄今为止人类信仰史上最伟大、最科学的信仰,它必然具有与其它信仰不同的本质特征。

首先,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认知与科学信仰的统一。把信仰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显著特征。在绝大多数西方学者看来,信仰纯粹是一种情感偏向、情感参与,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尊崇与追求,它与科学毫不相干。一种理论如果被证实,它就是知识;如果被证伪了,它就是谬误。只有当这个理论尚未被检验或证实,对这个理论的信奉才是信仰,也只有对不能被科学检验的东西的遵从或信奉才算是真正的信仰。因而,在他们眼中,科学认识和信仰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马克思主义要么是一种纯粹真理体系或知识体系需要“证伪”,要么是一种追求共产主义的纯粹信仰体系的“乌托邦”。西方学者的这种思维是与他们长期沉浸淫于宗教信仰世界密切相关。毫无疑问,宗教是信仰,但宗教信仰绝不是科学信仰,在宗教徒的世界里,科学知识完全不起作用。马克思主义信仰革命的显著特征就是它在对宗教信仰的批判中实现了科学与信仰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尊崇信服,是扎根于现实世界对符合客观发展方向的未来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这种信仰情感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因而,它与宗教徒的盲目信仰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是理性的、科学的信仰。

其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真理与价值理想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理性,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共产主义追求的理想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也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解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它既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是一个后人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的科学体系。作为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认识真理提供了科学的路线和方法,并用这些路线和方法在认识宇宙、认识社会、认识人自己等诸方面得出了一系列具有客观真理性的结论,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坚信不疑,确信只有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无产阶级才能实现解放全人类从而最后解放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利益追求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价值追求才能为人们所信仰。作为价值理想,马克思主义坚决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非人道性或伪人道性,谴责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揭示这一制度中发生的劳动异化现象,呼喊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类的解放,追求实现人真正获得“自由个性”的共产主义制度。显然,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是伟大而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共产主义追求,不仅是一种科学的预见,更是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再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现实运动与终极理想的统一。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主义赋予人类实践的最伟大的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内容。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还是一种现实的运动,共产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中最具终极价值的部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终极价值性,主要是指共产主义代表着迄今人类所设想的一种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对于现实条件下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而言,它所追求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具有“终极”的性质和特点。在这里“终极”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否达到完全自觉的阶段即真正的自由王国为最高的境界,使共产主义作为未来的目标而成为人类实践前进的唯一导向。“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9]89为此,马克思将共产主义作为“终极理想”给予科学建构时,又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需要提出社会主义实现的“过渡时期”理论。可以说,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预见,而且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目标的最实际的运动。现实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每一项现实工作,都是共产主义实践,都是共产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最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崇高个人与健全社会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性,与其本身的科学性、现实性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而崇高的历史使命,而且科学建构了全人类最美好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一种表达,它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置于一种合理的认识框架之中,置于一种向上的、进步的状态和科学的、文明的价值取向之中,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构建一种可行的美好图景。共产主义理想作为当代人类社会实践所能提出的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它不是人们成仙化羽的虚幻仙境,而是人人都得到自由和谐和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不是靠“神迹”和“神力”的佑助,而是靠人自身的实践动力和本质力量的展现。因此,共产主义理想具有巨大的物质价值和崇高的精神价值,鼓励人类进入崇高的精神境界,塑造完美高尚的新人格。当然,共产主义理想人格的形成,不是诉诸于人们的非理性狂热和苦修苦练的自我折磨,而是诉诸人们的健全理性和常态生活。自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共产主义信仰已深入亿万劳动人民的内心,成为他们改变自身命运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武器。无数为共产主义理想信仰而奋斗乃至献身的英雄人物,永远是后来者追求提升人生境界、致力改造社会的榜样。

[1]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华夏出版社,1987.

[2]刘晓凯.信仰的一般本质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J].人文杂志,2000,(6).

[3]翁绍军.信仰与人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陈建民,阳鲁平.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J].求索,2004,(6).

[6][法]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荆学民.人类信仰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A81

A

1002-7408(2011)02-0055-03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青年大学生共同理想塑造创新研究——以陕西为例”(SGH0902217)的阶段性成果。

黄斌(1973-),男,陕西汉阴人,法学博士,西安财经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理论与实践和统战理论。

[责任编辑:黎峰]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信仰理想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你是我的理想型
信仰
论信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