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11-12-24
广西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堪称我国民族团结的典范,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评价,称赞广西是“民族团结的模范、维护统一的模范、维护稳定的模范,是我国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模范,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深入研究广西民族团结的发展历程及其原因,总结广西“四个模范”的经验,对于巩固和发展广西的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期刊发覃彩銮《从文化认同走向民族团结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广西民族关系经历了从“徼外”走向统一、从冲突走向磨合、从磨合走向和解、从和解走向融合、从融合走向团结的发展历程,同时揭示了其中的原因。徐杰舜《中国民族团结的龙胜经验》,总结了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成立60年来民族团结的基本经验:一是对各民族共同利益“予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二是在多元互动中长期磨合走向民族团结;三是在多元整合中相互适应实现民族团结;四是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民族团结的战略重点;五是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民族团结的决定因素。
我国边境线长达20000多公里,陆地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地区。边疆民族问题关系到我国边防的安全、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陆海发、胡玉荣《论当前我国边疆治理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认为: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伴随着边疆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边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与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凸现出来,两者之间的整合变得越来越迫切。在现实的认同整合过程中,需要调整民族政策取向、转变边疆治理思路,切实保障少数民族正当权益,并通过国家建设实现边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共存。何其敏教授《认识自我与认识当下—对壮族布洛陀文化在中国社会中位置的思考》认为:布洛陀文化的重构,为壮民族带来认同的基础;布洛陀文化是壮族人民生活和生命的指南,宗教经书和释义为人们的生活秩序提供了神圣的合法性;田阳敢壮山布洛陀信仰及其文化代表了中国当代民间信仰的一幅基本图景。熊斯霞《论布洛陀文化的传承场》,认为布洛陀文化是以始祖布洛陀信仰为核心而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布洛陀文化的传承是在一定的文化传承场中实现的,即仪式传承、节日传承、歌圩传承、有形的民俗物质传承场、学术空间传承场、旅游环境传承场等,因此,传承场是布洛陀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的重要基础。赵明龙《中越民间始祖信仰重构比较研究》,通过中国广西田阳布洛陀始祖信仰与越南富寿省雄王始祖信仰的实地考察和比较研究,对其始祖神的定义、重构的历程及背景等异同及其成因的分析,从中发现各自民族民间信仰的特点和经验,吸收两国人民在保护、传承和重构民族民间传统始祖信仰的文明成果。梁越《百年共和史中的陆荣廷将军》一文,以唯物史观和“公平之心理”,对出身于广西武鸣壮族农家、民国时期担任两广总督的陆荣廷一生的功过重新进行评价,肯定其在抗法守边、平定内乱、反袁护国、抗段护法、再造共和中的作用与显赫功绩。萨础日娜《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总体框架设计》,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总体框架,认为民族地区生态补偿的基本要素有补偿主体、客体、标准、方法和途径,是整个补偿体系的基础和核心;管理机制包括科学决策机制、综合协调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是生态补偿制度能够良好运行的基础保证;保障措施包括体制保障、政策保障、法制保障、财政保障和意识保障等,这是生态环境补偿方案能够顺利实施的制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