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主义的中国传统国家间政治思想比照与中国外交

2011-12-24尹占文沈艳荣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1年3期
关键词:理想主义外交思想

尹占文 沈艳荣

理想主义概述

发端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理想主义是当代西方国际政治理论形成最早的一个学派,其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美国国际关系的理论倾向和外交实践。从其产生和发展来看,理想主义可以说是在一战后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美国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战争中逐步增强的军事力量为后盾、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先导、以谋求世界主导权为战略导向的话语霸权在国际政治领域的折射。理想主义在哲学观上主张人性善,认为人类的自然状态应有的性质是和谐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协调的,只是由于某些人的良知误入歧途才导致国家间的冲突和战争。良知一旦被唤醒,误解一旦被消除,人类社会仍旧会恢复到和谐、友善的美好社会。在政治观上,理想主义崇尚国家和世界的民主化和法治化,主张恢复国际规范,建立国际普遍安全机构,完善国际法及其职能,加强国家间的相互合作,用理性战胜邪恶,最终实现一种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避免世界战争的悲剧重演。①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9

理想主义作为系统化的国际政治理论是西方政治文化的产物,但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及其纵横阖闾的外交实践实际上就包含着丰富的国际政治理论的素材。春秋战国时代复杂的国际关系背景催生了中国早期国际关系和外交思想的不同流派,形成了儒、墨、道家为主体的理想主义和以法家、纵横家为主体的现实主义外交、国际关系思想。②楚树龙,金威 .中国外交战略和政策 .时事出版社,2008:5。叶自成教授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流派及其与西方的比较》一文中认为春秋时期理想主义外交思想及流派有:以管仲为代表的理想主义霸权学派、以孔孟为代表的理想主义仁义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理想主义自然学派;战国时期的现实主义外交思想流派有:文仲、范蠡的超限制外交学派、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外交谋略学派和韩非子的权力学说。儒家崇尚“仁政”和“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主张战争在于“以仁伐不仁”,战争的目的在于“诛其君而吊其民”,天朝朝贡体制下历代王朝对外的怀柔政策,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以及老庄以“道”为客观规律的和谐世界思想都与西方的理想主义有思想内核的契合之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理想主义的最早雏形。

理想主义的中国传统国家间政治思想比照

各民族文化有其通约性,不同文化所表现的核心特征也有趋于相似的一面。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外交思想与西方几千年来的外交思想有很多对应点和相似性,③叶自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流派及其与西方的比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2):29其思维模式都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并且把人本善的哲学道理延伸到社会领域和国家间关系领域,寻求一种使人类逐步趋于和平、社会逐步趋于稳定和世界逐步趋于有序的发展模式。

叶自成教授认为,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许多内容可以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中找到对应的观点,但许多先秦时代思想家谈到的外交思想在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中难以找到对应物。①叶自成.春秋战国时期外交思想流派.国际政治科学,2006(2):114。如此对照②本文依照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理想主义的立论基点和理论要点为基本参照系,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资源中挖掘其理论核心和东方思想渊源,其原因在于:其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从创立到发展一直占支配地位,是其他理论创设的参照系,存在相当大程度的话语霸权;其二,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许多内容可以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中找到对应的观点,但许多先秦时代思想家谈到的外交思想在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中难以找到对应物。比如,先秦时期的“霸权”在今天存在,而“王权”便找不到与此相对应的概念与思想。分析表明:以西方理论为“参照系”的国际政治其实早在几千年前中华民族就开始思考并在政治生活中加以运用。这些思想的默契与独到之处足以体现我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深邃,是中国学者面对西方的话语霸权值得思考和努力的地方。中西方学者应该在思想上展开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探索“西方中心”之外的东方世界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对历史资源分析和借鉴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理想主义主要从人性等诸方面提出自己理论的立论要点。在人性的判断上,理想主义认为人性本善。即使有的认为人性是恶的,也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改造,人类在教育和正确思想的驱使下,在好的客观环境的限制和作用下有能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最终走向文明。③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4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讲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观念和认识。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④孟子·告子章句上//郭齐勇.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人民出版社,2005:142。孟子认为人具有先天的善行,人性善主要表现在仁义礼智四个方面,在性中已具其端,乃性所固有:“恻隐之心,仁也;丑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人皆有之,我故有之也。”⑤孟子·告子章句上//方克立,李兰芝.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80孟子还说,性固有善端,未必无恶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滕文公》)⑥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85由此可见,在孟子看来,人之性具有向善性,完整的善性必须经过后天的引导、培养和教育由善之“端”发展而来,培育的方法就是扩充善性。所以,孟子主张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来教化民众,国家要以仁、义、理、智四种善端作为实施仁政、善政的根源和基础。在这一点上,理想主义与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思想如出一辙。

在世界本质的认识上,理想主义认为人类世界本质上是和谐的,人类社会和国家之间不存在重大的利益冲突,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是可以互相协调、和谐一致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天下大同”、“天人合一”、“协和万邦”、“非攻”、“兼爱”等观念都可以认为是当代“理想主义”中华智慧的思想渊源。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有这样的传统思想,由人际关系来推演国际关系,由自然秩序来创设社会秩序。也就是说,国际关系是扩大了的人际关系,由于人际关系的本质是合作与和谐的,因此国际关系的理想状态也应该是合作与和谐的;自然秩序观的“天人合一”思想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同样也可以普遍适用于社会领域,和谐统一的自然秩序也必将创造出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礼记·礼运》中对“大同”社会作了如下著名的描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①周桂钿.中国传统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04墨子在《兼爱中》说,“天下之人皆相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而且“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②孟子·告子章句上//方克立,李兰芝.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43这样,社会就会和谐,国家间就会和睦。

在国家间秩序的认识上,理想主义认为在“民族自决”之上建立国际机制,用集体安全来代替均势、依靠国际法、国际公约和公众舆论来保卫世界和平。③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5、36国际联盟就是美国在理想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国际秩序安排的实践尝试。在理想主义者看来,国际法和国际公约不仅可以规范国家的行为,还可以起到惩戒和制裁个别国家违法行为的作用。④同上书:3因而,衡量的标准主要看外交政策是不是符合国际道德。中国古代贤哲大都认为道德是维持国家间秩序的核心因素,多从道德规范、等级规范等道义的角度论及天下与国家的关系及秩序。孔子认为用仁的道德规范约束诸侯们的行为,是可以维护国家间秩序的。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⑤论语·颜渊//阎学通,徐进.王霸天下思想及启迪.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272老子认为道是和平的基础,“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道生之,德畜之。”以老子看来,政治领导人有德就能实行道,于是就能维持国家间秩序。墨子也坚信道义是可以有效维持国家间秩序的,而且认为讲道义就不应用暴力来维持国家间秩序。①论语·颜渊//阎学通,徐进.王霸天下思想及启迪.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272

在权力与道德的关系上,理想主义承认伦理和道德对于世界秩序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衡量外交政策优劣的重要标准就是看符不符合国际道德,在国际关系中真正的困难在于国际道德标准确立之后,如何使其在对外交往中得以贯彻执行,国家只有在国际道德的约束下才可能在对外关系中不损害别国的利益。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是伦理本位的,政治与道德密切相连,推崇道德力量的思想称之为“王道”,过分强调权力的思想称之为“霸道”,由于“仁”之思想处于儒家世界观的核心地位,因而在多数情况下“霸道”只能居于“王道”之下。管子、老子、孔子、荀子和孟子都认为道德是维持国家间秩序的核心因素。②同上书:273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孟子将孔子“仁”之思想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体系,即“人性善”的理论基础、“民为贵”的中心思想及“得民心”的基本原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其心,斯得民矣。”③周桂钿.中国传统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73、74墨子在《尚贤》中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的主张。儒学的政治哲学中,只有圣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主,故称“王道”。“王道”是“圣王之道”,王道的力量来自道德教化,依靠道德教诲和教育施政,而霸道的力量则来自武力强制,依靠暴力手段施政。孟子说:“以力假人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也诚服也。”④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纪出版社,2005:96、97以德服人的统治者是仁者,“仁者无敌”,⑤周桂钿.中国传统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75以力服人的统治者是暴君,应该“服上刑”,⑥周桂钿.中国传统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75仁者施以王道,靠义战来维护国家利益,而暴君施以霸道,靠不义之战来作出损人不利己之举。

在国家的安全问题上,理想主义认为集体安全有利于国家安全,建立国际机构,保卫世界和平,任何冲突都可以通过某种理性中介的调和,使各方都受益后而化解。⑦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5从这方面来看,理想主义与中国古代维持的东亚朝贡体系可谓殊道同归。东亚朝贡体系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东亚文化一体化的过程。和合文化作为一种中华优秀文化的发展模式,对朝贡体系双方关系的建构起了关键性作用。儒家以“和”为贵,强调“和而不同”,即重视不同事物、不同意见的调和、综合。儒家和为贵的思想表达了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原则:为了保持社会的延续与发展、国家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和谐。这种和而不同的观念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具体运用就是和平共处互不侵犯原则。孔子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左传·鲁定公十年》)、公羊学派的“内中国而外夷狄,使之各安其所”(《春秋传·卷一》)以及宋代以来的“各人其人,各俗其俗,各教其教,各礼其礼,各衣服其衣服,各居庐其居庐,四夷处四夷,中国处中国,各不相乱,如斯而已矣”①李少军.国际战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53都是对自愿结盟的东亚华夷集体安全秩序和体系的有力见证和形象描述。

在战争的合法性问题上,理想主义认为战争不能超出国际法所允许的范围。在国际法和国际公约的规范下,国家一旦出现侵略行为,国际社会成员就可以根据国际法和国际公约的规定对其进行制裁和施加压力,促使其改变政策,进而保证世界的和平。②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6合法性战争在中国古代的表现形式是把战争与“礼”、“义”、“仁”等观念联系在一起,亦即“礼战”和“慎战”。在儒家的学说中,战争需师出有名,而师出有名需以“礼”作为评判标准。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天下有道,礼乐征讨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③申笑梅,王凯旋.诸子百家名言名典.沈阳出版社,2004:72他认为在“天下太平”的时代,只有天子发号施令进行的战争才具有合法性,“礼乐征讨自诸侯出”是违背“天道”、有失合法性的的“无道之政”。孟子认为诉诸战争要符合“仁”,“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④周满江译析.孟子选注.漓江出版社,2005:181他认为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至仁之师伐至不仁”战争完全是顺天道、应民意的合法性战争,在战场上一定是所向披靡,怎么可能会出现血流成河以至于飘起棒槌来的战争场面呢。墨子在《墨子·非攻》中称正义的合法性战争为“诛”,而非正义的、不合法的战争为“攻”,在《非攻下》中讲到,“汤伐桀,武王伐纣,彼非所谓‘攻’,所谓‘诛’也。”⑤刘继华译注.墨子选译.巴蜀书社,1990:58他教育臣民要支持合法性、正义性战争,反对不合法、非正义的战争,所以,“非攻”也。“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则天下治”。此外,中华传统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慎战”观念也体现了坚持合法性战争的思想。老子视战争为“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认为从事战争一定要谨慎,“不得已而用之”,“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善战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强焉”。①沙少海等著.老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57孙子的思想“亡国不可以复存…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孙子兵法·火攻篇》),这些慎战思想都体现了先贤哲人的智慧对人类和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在人类前途的态度上,理想主义重视教育与国际组织的功能,认为要维护国际道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公众的觉悟和文化素质,发挥学者和政治家的积极性,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公众可以抵制国家的对外侵略。总之,人类社会是进步的,对前途充满了乐观。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特别注重“教化”在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作用,认为通过教化可以改变蛮夷的落后状态,对前途充满希望,笃信“华必统夷”,推行“尊王攘夷”、“修德来远”和“用夏变夷”、“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对于不服从的国家,要以德服人,只有把自己国家的人民教化得十分文明、社会建设得十份和谐了,其它国家自然就会学习和服从。对此朱熹也曾说到,“内治修,然后远人服。有不服,则修德以来之年代,亦不当勤兵与远”。(《论语集注·季氏》)“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所有这些思想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德化人,都相信后天的学习和教育能够教化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播可以改变狄夷的落后状态,从而促进天下统一。

古代政治思想中这些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国家间政治思想和国际交往的行为准则,都是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之相呼应的地方。作为理想主义的创始人美国总统威尔逊“力图在他执政时期的对外政策中实践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就是‘和平与正义’……国际社会大家庭共同追求的一种目标和构架。”在威尔逊的理论中,价值的追求是国家行为的目标,一定的原则是要属于整个世界并由全世界来维护。“这些原则属于获得了自由的整个人类……所有国家都对世界的和平与各自由民族的政治稳定拥有同等的利益,都同样有责任对这两者加以维护”。②叶自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流派及其与西方的比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2):26从探求“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期盼世界和平”为主旨的思想来看,东西方、古今人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处。

中国外交思想中理想主义的历史贡献与时代价值

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历史演进中的主体思想,在儒家“礼之用,和为贵”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历史上从未有过对外实行军事殖民主义、横征暴敛与征服掠夺的历史记载。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晚年所写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清晰地表述了中华文明的非侵略、非扩张本性。他说:“虽然他们有装备精良的陆军和海军,很容易征服邻近的国家,但他们的皇上和人民却从未想过要发动侵略战争。他们很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他还批判一些欧洲学者“中国曾经或必然会征服邻国和扩张势力”的不真实性:“我仔细研究了中国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不得不承认我从未见到有这类征服的记载,也没有听说过他们扩张国界。”对于成吉思汗等大范围征服的对外战争,利玛窦认为,当时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也是被征服者,而不是征服者,中国只是为了守卫自己已有的东西,而不是贪求别人所享有的东西。①吴晓明.论中国的和平主义发展道路及其世界历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9(5):48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国藩等人的“和戎”或称和战思想,康有为的大同思想、谭嗣同《仁学》中“以仁求通”的思想和孙中山力争世界和平的民主外交思想,是理想主义的集中体现。孙中山毕生向往的崇高理想,就是人类永享和平的大同世界。他走上革命道路,树立了“恢复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志向,坚决主张用外交手段解决国际关系中的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在他看来,国际战争纯粹是“有组织之大强盗行为”,“凡有心人莫不深疾痛恨”。孙中山曾向世人宣告:中国独立富强以后,也不会去侵略别国,“希望中国永远保守和平的道德”。②孙中山全集 .第三卷.中华书局,1982//陈金龙.孙中山与毛泽东外交思想之比较.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4):22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和传统文化中的和平主义思想,在外交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探寻和平之路的“大同理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反霸爱国思想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国际主义思想。毛泽东的外交思想从总体来说,理想主义要超过现实主义。③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周恩来把仁义思想、诚信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作为中国政府的外交准则,在外交中最早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身体力行付诸实践。邓小平的理想主义外交思想主要体现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冷战结束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我国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多极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新安全观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对外战略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和谐世界”的构想是新时期我国把传统文化创造性发挥并提升到全人类和世界的高度来处理国际关系事务的光辉典范,它将新中国在国际上所倡导的和平观、秩序观、安全观、发展观、文明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构建和谐世界,是以遵循“和而不同”为前提的。“和而不同”为人们提供了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取向,提供了体现人类共同智慧的思维方式,同样也提供了人类共同向往的世界和平图景。因此,“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①邓淑华,尹占文.当代中国外交的国际主义.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7(1):32是人类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应该而且也必然会遵循的真正的理想主义外交原则。

结 语

从思想的起源来看,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几乎都要追溯到古希腊的经典著作及其思想。在西方,最早论及理想主义的要算是柏拉图了。《理想国》中讨论的基本问题就是“正义”,从探讨个人正义逐步转到论述城邦正义。在他看来,合乎正义的城邦就是实现了或体现了至高的“善”的伦理共同体,而这种“至善”或“正义”就是社会的和谐有序。自主权国家体系形成以来,外交思想是一个国家追求国家利益所遵循的原则在对外领域的体现。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不同,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和意识形态有别,这就导致由外交思想所体现的判断利益的价值取向和实现利益的方式手段存在差别甚至冲突,也即是说,表达和诉求人类美好愿望的思想与将这些思想转化成实践的外交政策和行为之间存在着类似“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迥异。

就“历史、文化、传统”而言,“中国曾一直是东亚的杰出大国”的两千年里,中华文明的基本原则是和平主义。①吴晓明.论中国的和平主义发展道路及其世界历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9(5):48基于这样的传统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规定性,中国的理想主义外交思想其基本基调是和平主义的,不干涉内政,反对一国对其他国家的侵略和控制,反对一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国,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维,“和平共处”的方略,“和谐世界”的目标。而根植于基督教“上帝选民”(世俗化为“美利坚民族责任论”)的传统,结合“资本统治”的现实,造就了美国理想主义以扩张主义为起点、以霸权主义为终点。所以,美国的理想主义外交思想其基本基调是扩张主义的,在对外政策的实践层面就表现为:以和平与战争为主题、以扩展“民主和平”为核心,“破”(不断解构不符合美国利益的旧体系)“立”(建立美国主导下的新体系)结合,把民主、人权作为一个普遍的外交原则,并肆意推行“萝卜加大棒”的现代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实现美国领导世界的真正目的。

然而,历史的发展“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只要人类求和平、谋发展的信念不灭,那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行动就不止。也正是因为“天行有道,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所以,为了实现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大同”理想,全世界各民族和国家必须“顺天道,应民意”,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和人类进步的高度审视本国与世界的关系;遵循“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的处事原则,合理把握本国人民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关系;总结“兼爱则治,交恶则乱”(《墨子·兼爱上》)的历史教训,以对话代替对抗,以合作谋求发展;正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的客观现实,追求本国的正当利益而不损害他国的合法利益;本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论语·子路》)的外交风格,努力扩大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寻求互利共赢;传承“厚德载物,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通过和平共处促进共同发展;发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大学》)的优良传统,共同缔造一个“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中》)的至安、至仁之世。

猜你喜欢

理想主义外交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名 言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芳华》:事关理想主义的陨落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严爵 以最理想主义的态度做一张“现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