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的领导力
2011-12-23王会
王会
公司政治的失败教会了他很多东西。这个曾经年轻气盛的硅谷金童,在1997年回归苹果后,一直小心翼翼的担任着“过渡CEO”的角色。
“苹果”这个公司名称真的是从树上落下来的,而且直接落入乔布斯的愿景,完全反映了他对计算机产品“简单而平易近人”的要求。1970年代,21岁的乔布斯从里德学院休学,但是会定期前往俄勒冈州,住进一座带有禅宗色彩的嬉皮公社,和大家一起种树。什么树?你猜对了,苹果树。这段远离硅谷、暂时抛开电子工程的经验,启动了乔布斯的创造心灵。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观察,一个小小的创新,后来却成为品牌认同的必修课程。
乔布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新点子、新想法?他究竟是怎么做呢?乔布斯可以教我们什么?
点子大王
经验与知识愈是多样化,大脑能形成的连结也就愈多。接收新讯息能够触发新联想,对某些人而言,新联想将催生新构想。乔布斯15年前曾告诉一位记者:创造力就是将事物连结起来的能力。
乔布斯的创新构想之所以层出不穷,一个原因在于“他一辈子都在探索看似不相关的新事物,书法艺术、印度教的沉思冥想、奔驰轿车的精细做工。”
乔布斯比大多数人更能够提出创新的构想,这是因为他擅长联想,连结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最重要的一点:他是自觉地发挥这种能力。乔布斯未必知道可以连结的点在哪里,或者应该如何连结,但他充满信心,知道连结一定会建立。
乔布斯有一段话经常被误解:“优秀的艺术家抄袭,伟大的艺术家剽窃。”有些批评家利用这段话大做文章,声称乔布斯其实没有什么原创性的构想。但是如果你看过它罕为人知的上下文,就会明白乔布斯谈的是如何从计算机业之外的领域得到灵感;换句话说,就是将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连结起来。
“最重要的就是,你必须接触人类文明历来最优秀的成果,并将这些事物溶入你的工作。毕加索说过:‘优秀的艺术家抄袭,伟大的艺术家剽窃。我们一直在剽窃伟大的构想,而且理直气壮。麦金塔能够一鸣惊人,部分原因在于创造它的成员是一群音乐家、诗人、艺术家、动物学家与历史学家,他们正好也是全世界最优秀的计算机科学家。”
带领团队
某个星期五的晚上,我接到了一个电话。“布鲁斯,我是乔布斯。你认为苹果公司怎么样?”给我打电话的正是乔布斯本人。“嗯,苹果公司确实非常棒,但是我已经接受其他的工作了。”
“别去管它,明天早上你来我们公司,我们有很多东西要给你看。明天早上9点,你一定要来!”乔布斯是在打广告,但我应该去一趟苹果公司,做做样子,然后告诉他我已经下定决心要去别处了。
但是第二天乔布斯完全说服了我。我几乎看到了麦金塔电脑小组的每个人,最后又回到了乔布斯身上。经过整整两天的演示,各种不同设计的绘图以及市场营销计划将我完全征服了。
星期一,我打电话给本打算去的那家公司,告诉他们我改变主意了。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苹果的程序员布鲁斯·霍恩。他这样回忆1980年代乔布斯挖他的情景。
当时,乔布斯组建了第一个“A级小组”,他们在苹果公司总部的一个单独的部门工作,目的是研发第一代麦金塔电脑。麦金塔电脑小组核心团队由第一代麦金塔电脑小组组长杰夫·拉斯金组建,但乔布斯总是亲自参与招聘工作。
如果乔布斯认为某个人非常重要的话,他就会尽全力邀请对方加入,布鲁斯为了成功说服霍恩加盟,乔布斯花费了两天时间向他介绍苹果公司,当时霍恩刚刚接受了另一家公司的聘请,那家公司承诺给他15万美元的签约津贴,这在当时是一笔大数目,但乔布斯还是成功地说服了霍恩。
沟通高手
说乔布斯是世界上最具沟通能力、最擅长演讲的顶尖高手并不为过。他对语言的驱遣游刃有余,对场面的驾驭、情绪的调动和人心的掳获均得心应手。他的演讲才情奔逸,极富亲和力、感染力和思想张力,极具传播力的语句信手拈来,脱口而出,让与会者如沐春风。他在斯坦福大学的那场演讲,酣畅淋漓,堪称经典。实际上,每当有重大产品发布时,乔布斯都会亲自上阵,与世界分享苹果的新创造,让世人感受苹果的惊艳与震撼。他为新产品演讲拟定的标题简洁具体,卖点鲜明。例如,“今天,苹果重新发明了手机”(发布iPhone时),“把1000首歌装进你的口袋里”(推出iPod时)。这样的标题令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不仅能调动听众、读者的好奇心,更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在向市场展示苹果的惊世作品iMac、iPod和iPhone时,他所使用的美轮美奂的PPT以及高超别致的表达技巧,使苹果产品大放异彩,他个人也赢得粉丝无数。
在多数人乐于相信苹果是一家懂得如何发明出完美产品的时候,人们其实忽视了,苹果始终保持着持续改进的风格。我们甚至可以做出一个较为极端的结论:苹果是一家在失败中强大起来的公司。它的每一款成功产品几乎都奠基于一款失败产品:苹果II之前有苹果I、Macintosh的操作系统OSX之前有NeXT……换个角度,也可以说苹果是最敢于自我革命的公司,它从来没有停留于任何一款单一成功的产品。
同样,个人层面,乔布斯也在教训里实现了“进化”。自1980年代初期即开始追踪苹果的分析师Tim Bajarin认为,正是在被迫离开苹果公司的岁月里,乔布斯从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一个在战略上的现实主义者,并保持着自己在技术、设计和营销方面的完美主义。正因此,他在回到苹果后,首先向盖茨发出邀请,让微软投资于资金紧缺的苹果公司。而从2006年起,他又让苹果电脑使用英特尔公司的芯片,并开发出在苹果电脑上应用Windows的软件——年轻时,乔布斯曾认为微软和英特尔的产品是“邪恶的”。
化解危机
乔布斯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有主见和自信的处事原则。他拒绝去读高中,还强迫父母搬了家。他说服父母让他去一个收费高得让家里难以承担的大学读书,然后却辍学了。在生意场上,他常常自信地为产品的设计提出一些“古怪”的想法,比如,他提出界面的按钮颜色可以模拟红绿灯:红色代表关闭窗口,黄色代表缩小窗口,而绿色则代表放大窗口。开始时开发人员都觉得这种想法莫名其妙,不可理喻,做完后才發现乔布斯是对的。乔布斯认为,要勇敢地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心灵和直觉才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要全心全意地去找寻梦想,如果一时还没能找到,不要停下来,不要放弃。他告诫人们,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他人的观念里。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无比钟爱,并因相信其伟大而怡然自得。他如是说:“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
1997年9月,乔布斯重返苹果并任首席执行官,他对深陷发展困境、危在旦夕的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组。一上任他就迅速砍掉了没有特色的业务,将公司的产品数量从350种砍到只剩下10种。这样的举动在今天看来十分明智,当初做决定时却阻力重重且令人提心吊胆。乔布斯正色道:不必保证每个决定都是正确的,只要大多数的决定正确即可。在控制成本方面,乔布斯的强势和坚决也令人折服。2009年,苹果研发共投入11亿美元,仅占全年总收入的2.3%,只有微软的1/8,但1美元的投入却能带来8美元的回报。作为一家以创新著称的高科技公司,能以这样的成本获得如此高投资回报,不能不令人称奇。然而,奇迹背后的支撑力量,是众所周知的“乔氏”逻辑:“创新和资金无关,关键是研发管理和创新机制”,以及他本人在推行这一逻辑时不容动摇的坚定态度。
公司政治的失败也教会了他很多东西。这个曾经年轻气盛的硅谷金童,在1997年回归苹果后,一直小心翼翼地担任着“过渡CEO”的角色,直到2000年,苹果业绩稳定,关于他的评价进入良性循环,他才将“过渡”两字去掉。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