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瓦尔登湖》选篇的评价系统探析*

2011-12-23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小句瓦尔登湖语篇

王 瑞

(上海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部,上海 200083)

《瓦尔登湖》选篇的评价系统探析*

王 瑞

(上海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部,上海 200083)

运用评价理论分析美国19世纪超验主义作家梭罗的代表作《瓦尔登湖》选章,具体分析其有别于记叙文或是说明文和议论文的细节,从而探讨英语散文的评价特征和篇章结构,以期更好地研究文体问题。

评价理论;语篇分析;瓦尔登湖

澳大利亚语言学家马丁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话语基调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评价理论体系,主要关注用于协调社会关系的语言资源和态度的表达[1~3]。本文以马丁提出的分析语篇的五种视角为框架,选取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的第五章《寂寞》为分析语篇,分析散文文体独特的评价特征和语篇结构。文中所采用的英文术语译名均来自王振华为马丁所做的导读。

一、评价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具体框架

澳大利亚语言学家马丁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语篇语义学,他不仅完善了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4],还进一步发展了系统功能语法[5~7]。2003年出版的由马丁与罗斯合著的《语篇研究:跨越小句的意义》[3]是对他之前的专著《英语语篇:系统和结构》[2]的发展和应用,书中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比较晦涩的理论“平民化”,提出了分析语篇的五种视角,即评价(Appraisal)、概念(Ideation)、联结(Conjunction)、识别(Identification)和语篇格律(Periodicity)。

评价系统是整个评价理论的中心,它是研究语篇的人际关系的系统,关系到“文本中磋商的态度种类、投入的情感力度、价值溯源方法,以及说服读者的方法”[3](P22)。态度指对情感、人品和事物价值的评价。评价的程度是不同的,或高或低;评价的来源也不同,或来自作者本人或来自别处,这就决定了评价系统的三个子系统: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

概念系统则主要是研究识别语篇的概念意义,它聚焦于语篇的内容,即我们的现实经验是如何在语篇中得以识解的。英语中的小句将涉及经验的参与者、过程和环境等按照不同的序列排序,能体现的经验主要有四种过程:行为(doing)、言语(saying)、心理(feeling)和关系(being)。语篇构建现实的方式也反映了作者的态度情感等。

联结主要研究语篇的内部逻辑关系,包括加和、比较、时序和因果四个子系统。联结又分为内部联结(internal conjunction)和外部联结(external conjunction)。外部联结用于连接小句或句子表示的事件,体现的是现实中的客观关系,而内部联结则用于组织安排文本的不同阶段,反映作者的主观判断。

识别系统主要是识别和追踪语篇中的人或物,研究人或物入篇后对读者的意义。作者通过呈现(presenting)或认定(presuming)的方式将参与者引入语篇,然后再运用不同的语言手段来追踪它们。这些入篇资源(Introducing resources)和追踪资源(Tracking resources)反映了作者和读者之间所共享的信息。

而最后的语篇格律就是指语篇节奏,研究语篇的信息流,关心语篇组织过程中的信息脉冲。作为资源的格律层把文本组织成了不同的信息波浪。连贯的语篇会在某一点告诉我们将去何处,或者去了何处,这也分别就是超主位(hyper Theme)和超新信息(hyper New)。

《语篇研究:跨越小句的意义》充分体现并发展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主义语言学思想,将语篇分析从词汇语法层上升到语篇层。马丁所作的语篇分析既借助语法学家的工具识别文本中词句所扮演的角色,又采用社会学家的工具解释这些词句为什么能传达它们所表达的意义。[3](P4)

二、具体语篇分析

亨利·梭罗(1817~1862年),美国作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和哲学家,是美国先验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深受爱默生的影响。1854年出版的《瓦尔登湖》[8]记录了其在湖畔两年多的独居生活,是一部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充满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表现出一个先觉者的超人智慧。书中不仅有独到的生活感悟,对传统习俗的批判,而且有许多形象的描绘,优美细致。

表7为重砂5产品通过浮选分离出云母和非云母两类的结果,目的是查明铷在这两类产品分离过程中的走向趋势。由表7数据可以看出,铷主要富集于云母精矿中。由于本次研究中重砂5的浮选分离目的是研究铷的走向趋势,属于大致分离,云母精矿中杂质较多,云母精矿中铷含量并不代表铷精矿中铷含量。

我们所选的即是该书第五章取名“寂寞”,分别分析了其第一段的识别系统、第四段的评价系统、第六至第十一段的联结系统、第十二段的概念系统以及全篇的语篇格律。通过分析可以更加理解为何这是一本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思考的书:不仅因为作者热爱自然与宁静恬淡生活,也与文章的评价特征和语篇结构有关。

(一)识别(Identification)

选文开篇第一段以轻松的笔调勾勒出了一个静谧和谐的夜晚,种种景象如在眼前一般生动,而这显然与此段的识别系统有关。这一段中间以呈现(presenting)方式出现的事物极其少,只有开篇的a delicious evening、one sense、every pore、a strange liberty、a part of herself和后面的some creatures,而其他出现的种种事物均属于认定性指称(presuming reference)范围内,也就是说读者能够很容易地识别这些事物。

很显然,这些指称手段在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框架中都不属于语篇的衔接手段:其中有下指的(cataphoric),也就是指称下文出现的the fox,and skunk,and rabbit的the wildest animals,可由上文的windy间接指称(bridging)the rippling wind、these small waves,以及可由上文的the pond间接指称的the smooth reflecting surface等。但是尤为引人注意的一点是,其中相当一部分在文中都是第一次出现,也就是说它们的指代都需要从情景中找。这些表示外部指代的(exophoric)不仅包括开篇指称整个夜晚的this、表示作者本人和所属关系的I和my以及表示天气的it等常用的外指手段,更多的是诸如Nature、the pond、the bullfrogs、the note of the whip-poor-will、the fluttering alder and poplar leaves、the wood、the fields和the days of animated life等这些第一次出现便以定冠词the特指的事物。

这种大量使用不依赖语篇的指称手段的情况通常多出现在对情景语境依赖较大的文体中,譬如导游解说场景、厨师演示做饭步骤等。散文中也常使用这种手段,这时读者仿佛在与作者同行,颇有一番身临其境的感受。当然,过多地使用外部指称手段也考验读者的想象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发觉散文不如小说易懂的原因之一。

(二)评价(Appraisal)

在选文的第四段作者主要描述了自己与大自然做伴的甜蜜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自然的深厚感情,而这些情感的有效表达则是通过丰富的语言手段来完成的。下面我们将从评价系统入手分析这段文章。

作为本章的重要抒情部分,作者向我们传达了自己的那份甜蜜满足愉快的心情,文中态度(attitude)的来源几乎全是作者本人,这点我们可以从很多句子的开头看出来:I experienced、I trust that、when I compare myself with other men、I have never felt、I doubted、I was at the same time conscious of、I was suddenly sensible of、I have never thought of、I was so distinctly made aware of、I thought等等。在韩礼德提出的五种情态类型中,出现最多的是有关可能性(probability)的小句:may be found、there can be no very black melancholy、There was never yet、if it should continue、it would still be、would be good、it seems as if I were more、could ever be等等,由此加重了描述的主观性色彩。

然而内心感情的表达却比较含蓄。文中形容情感的词并不多,直接表达感情的几个诸如poor、melancholy、lonesome、oppressed等都是负面的,此外还有vulgar sadness、drear and melancholy、solitude等间接表达负面感情,而除了enjoy这个词之外,比较能表述作者心情的便是下句了:Sometimes,when I compare myself with other men,it seems as if I were more favored by the gods than they,beyond any deserts that I am conscious of;as if I had a warrant and surety at their hands which my fellows have not,and were especially guided and guarded。句中的favored、warrant and surety和guided and guarded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心底的满足和感恩,或许还有因为受到大自然的特别照顾而萌发的些许骄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段的让步(concession)手段,如贯穿始终的几个连接小句的词yet、even、though、but和still,它们起到了反预期(counterexpectancy)的作用。作者先是描述了一些通常被认为是不好的状况,但却都及时地予以否定并表明自己独特的感受。如此几次三番地让读者的预测落空有助于加深读者的印象,以便更能体会到他那份与众不同的感受。

(三)联结(Conjunction)

第六段到第十一段可以说是这一章中主题最不明显的地方,很难肯定地说哪几句是主题句。作者认为人很容易为世间纷繁的琐事所扰以至于无法静下心思考,然而思考对于是否能够看透世事却是尤为重要的。除此之外作者还提到了大自然的创造力和自己的双重性格,并且还引用了论语中的几句话并单独列段。

之所以如此晦涩难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六段的联结系统(conjunction)来解释。联结主要研究语篇的内部逻辑关系,分为外指联结(external conjunction)和内指联结(internal conjunction),分别用于连接小句或句子表示的事件和组织安排文本的不同阶段,前者主要用于讲述事件发生的过程,后者主要用于说明性文本里各个论据的安排。

然而这几段分析下来,我们看到的连接词只有in fact、next、but、and、on the other hand、so far as等少数的几个,其中连最常用的and和but出现的频率都很小,小句和句子之间大都是没有任何连接词的。尽管英语是个连接词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但与汉语的译文相比较,却看不出文本在连接词方面有何显著区别。因此理解这几段的文字需要更多地依赖对文章表达意义的掌握程度,即我们常用来形容汉语散文的“形散神不散”。

(四)概念(Ideation)

在本章的第十二段我们看到的又是作者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他先是直接表明自己喜欢独处的心境,后举例论证寂寞才是最佳伴侣,而他的论证既不是严谨的说理,也不是完整的叙述,而是用很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某个场景某个事件,所涉及的人也通常都不是特定的某个人而更多的是在说一类人。

根据马丁的概念系统(ideation),我们发现这一段既不是议论文常用的三段式,也不是叙述体常用的那种将一件事从头至尾娓娓道来,通过分析主要的二十四个小句的配列小句(figure),我们得出了下表(表1):

表1

可以看出这一段的主要参与者是作者本人I,泛指的we,还有学生the student和农夫the farmer,显然文中的学生和农夫不是特指某两个人,而是两群人的代表,分别代指上文提到的a man thinking or working。

文中没有一例言语(saying)过程,行为(doing)过程虽然有九例,但在文中却大多不在主句的位置,并且极少有对他人产生影响的动作(effective),最多的却是心理(sensing)和关系(being)过程。作者虽然提到了自己、学生和农夫,却很少提及三人的动作,把描述的重点放在其内心活动和和状态性质上,着重形容了三人对于寂寞的感受。文中学生作为a man thing的代表,其感受就是作者自身的感受,而这一段作者其实是自问自答,把自己整日整夜坐在室内思考与农夫在田里劳作相比较,解释自己何以享受寂寞。

为了达到令人信服的效果,作者在遣词上也很有讲究。首先他主要使用了表示状态性质的短语,如to be alone、be where he will、as solitary as a dervish、hoeing or chopping、is employed等,并用一系列的词描述农夫的困惑如think、wonder、realize等。另外,还有许多与寂寞有关的词,如alone、lonely、solitude、solitary、lonesome,与此相对应的是关于陪伴的词:in company、companion、companionable、crowded、recreation and society。作者多次对比了室内室外,用到的词有go abroad与stay in,in the field与in the house,时间短语也以表示长时间的为主:the greater part of the time、for the most part、all day、all night and most of the day等。

(五)语篇格律(Periodicity)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章的格律。语篇格律就是语篇节奏,它研究语篇的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关心语篇组织过程中的信息脉冲。语言学家常用波浪隐喻,即把语篇逐步展现的信息比作流动的波浪,相应地也就有波峰、小波浪和大波浪的说法。梭罗的这一章名为寂寞,他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了在瓦尔登湖畔独居的愉悦心境,阐述了对寂寞的理解。鉴于散文独特的文体风格,我们在阅读时似乎只能跟着他走,不能像看小说或者议论文那样可以“未卜先知”。这点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一章的展开方式来解释。

该章不仅仅是段落内部连接词数量偏少,段与段之间也没有明显的连接方式。段落中虽然有相对明显的超主位(hyper Theme),但几乎没有超新信息(hyper New),也就是说作者只在段首部分给读者提供一个信息流动的方向,但却没有在新信息积累之后在段末加以概括,几段下来就容易令读者“迷失方向”,不清楚究竟都讲了些什么。本章也没有常在议论文开篇和结尾分别出现的超主位(macro Theme)和超新信息(macro New)。

作者开篇就描述了一个愉快的夜晚,接下来讲了他回屋后观察到的来访者留下的痕迹,可以说这两段在这一章中算是最“现实”的了。第三段作者夸张地描述自己拥有的“私有领地”其范围之广,接着表述自己享有最甜美温柔的大自然的陪伴,即使遭遇暴风雨等恶劣天气也不会感觉孤单。第五段中作者特意讲述了很是吓人的树遭雷击的事件。然而从第六段到第十一段,他表述了自己对于思考的看法,认为烦琐的尘世容易蒙蔽人的心灵,唯有静下心思考才能使人清醒。在第十二段为了说明寂寞是最好的伴侣,他列举了学生和农夫的例子,之后“抨击”社交,批判了所谓礼节礼貌,认为这些人与人的交往是廉价的。而他却有着属于自己的伴侣,那就是整个大自然。文章最后作者赞美了大自然母亲,称是她带来了宁静和满足。

以上我们通过评价理论分析了《瓦尔登湖》选篇的评价特征和语篇结构,阐述了其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细节之处,如较少使用语篇衔接手段较多依赖语境,较多静态描述较少动作表述,较少评价品德较多关注情感,结构上较为松散等等。评价理论为文本赏析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有助于增强对散文语篇的理解。

[1]Martin J R.Beyond exchange: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M]//Hunston S,Thompson G.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M].Oxford:OUP,2000.

[2]Martin J 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2.

[3]Martin J R,Rose D.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London:Continuum,2003.Reprinted in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

[4]Halliday M A·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5]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n[M].London:Edward Arnold,1985/1994.

[6]Halliday M A K,Matthiessen C M I M.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rd edn[M].London:Edward Arnold,2004.

[7]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2001(6).

[8]亨利·戴维·梭罗.Walden[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An Analysis of the Appraising System of the Excerpts from Walden

WANG Rui
(The Graduate School,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hanghai 200083,China)

This study draws on the appraisal theory to analyze some excerpts from the American prose Walden by Henry David Thoreau,with the aim of elaborating the appraisal features and textual structures which distinguish prose from other genres such as narrative,expository or argumentative writing.

appraisal theory;discourse analysis;Walden

H043

A

1009-1734(2011)05-0085-05

2011-07-29

王瑞,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语用学、话语分析和文体学研究。

[责任编辑 陈义报]

猜你喜欢

小句瓦尔登湖语篇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短语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主述位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小句翻译研究
话剧《雷雨》的语气研究
瓦尔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书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