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实践三十年与海南再发展
2011-12-23毕普云
毕普云
经济特区实践三十年与海南再发展
毕普云
在国际、国内、区域三个层面,经济特区三十年实践均具有重大意义。深圳经济特区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包括了勇于发扬“先行先试”的敢闯精神,以系统观的方法论指导要素市场持续创新,着力培养本土企业为区域发展提供强力支持。新形势下海南再发展的对策是:继续发扬“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系统规划“国际旅游岛”建设与着力培养本土企业。
经济特区;深圳;海南
一、从三个层面看经济特区实践
从国际层面看,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中央政府先后设立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五大经济特区,并允许特区先行先试。随之,以经济特区为排头兵的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持续探索迅速展开。经济特区政策的实行不仅彰显了我们国家融入世界经济体的坚定决心,其成功实践又为世界落后地区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生动的发展案例。如今经济特区政策施行30个年头,我国已成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具有5.5万亿美元的GDP总量和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使我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发展不应该忘记我国的改革开放,更不应该忘记作为“排头兵”的经济特区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
从国家层面看,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严峻的现实向执政者提出深刻的问题,社会主义怎么走?我国今后怎么办?经济特区的发展成绩,坚定了国家领导人走改革开放之路的信心,直接促成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伟大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我国的基本战略。而经济特区的发展不仅充实了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基础,引领了我国长达2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更是验证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区一马当先,全国万马奔腾”的建设局面硕果累累,2009年我国GDP总量高达33.5万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至2010年我国人均GDP将接近4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期加速阶段,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转换。经济特区长达30年的艰难探索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区域层面看,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顺利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经济特区30年来作出的光辉成绩。立足本地资源发挥区位优势,大胆改革创新释放体制活力,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的建设成为各省市竞相学习的鲜活案例,深圳经济特区更是“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奇迹”。不仅如此,经济特区的成功催生了科学发展试验区的相继出现,成渝城乡统筹试验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沈阳老工业基地试验区等纷纷登台。如今,深圳、珠海、汕头依然在带动着珠三角地区的科学发展,厦门则在海西经济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更是为实现“经济生态双发展”进行着创新试验。新时期,经济特区依然在发挥着增长极的带动作用。
二、“深圳经验”的微观认识
从宏观层面看,深圳当下的成就与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和对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探索是密不可分的;而从微观层面看,“深圳奇迹”的创造与改革创新精神的发扬、系统方法论的应用、本土企业的培养是紧密相关的。
(一)“先行先试”的敢闯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把深圳精神概括为“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由于区位优势的不同,发展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有很多难以进行对比的地方。然而,可以对浮现在区位之上的区域发展精神来进行对比和学习。“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已成为深圳新型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城市的精神风貌,成为深圳发展的不竭动力。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等一系列改革实践以及率先运用市场机制创造250多个“全国第一”等,不仅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杀出一条血路”,而且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打造了示范样本。区域发展离不开精神的培养,当改革创新的意识体现在政策的设计之中,改革创新的精神融入特区人的血液之中,城市文化就形成了,产业特色就形成了,区域核心竞争力也就凸显了,要素集聚效应由之产生。
(二)系统观下的创新布局
现代经济分析的五大要素即劳动力、资本、土地、制度和科技系统深刻体现在深圳经济特区的创新之中。在劳动力方面:对传统固定用工体制的突破,内地第一个劳动用工合同制的实施,合同制职工社保制度的改革,人才大市场的设立,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等,不仅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充实,而且实现了从劳动力聚集到人才汇集的转变。在土地方面:土地拍卖“第一槌”引发的土地使用制度革命;内地第一部土地交易的地方性法规《深圳市土地交易市场管理规定》的颁布实施,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要素。在资本方面:内地引进的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证券公司、第一家企业自办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家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中小企业板块”的设立等,为深圳建设发展打下了良好的金融基础。在科技方面:鼓励技术入股、兴办民营科技企业、成立产权交易所以及国际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举办国际高新科技成果交易会等,为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供了平台。随之而来的人事制度改革、审批制度改革、公务员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制度探索和创新。由此,系统形成和完善了经济发展的五大要素。
(三)本土企业的强力支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子是自由的个体,自由的人和企业是市场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着力培育本土企业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过程中的一大亮点,从“三来一补”的加工型企业到科技支撑下的高科技企业再到现代创新型企业,本土企业的变化折射出本地产业的升级,产业的升级推动着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奇迹的出现。我国最大地产运营商——万科地产、最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最大混业金融运营商——中国平安、最大期货运营商——中期期货、最大证券运营商——中信证券等100多家深圳本土企业在我国乃至国际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区域发展离不开创新精神,离不开系统的政策支持,而企业则是精神的附着物和政策的作用体。深圳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本土企业的思路为其他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新形势下的海南再发展
经济特区前30年的发展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指导下进行的,做大做强“蛋糕”是其使命。而当科学发展观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当转变发展方式成为未来的发展主线,当主体功能区政策逐步实施,当科学发展试验区逐步增多,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民生改善、生态保护、资源节约等成为新的发展目标。这是国家发展的目标,也是经济特区在新形势下创新发展的方向,更是海南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应秉承的理念。
(一)继续发扬“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
建省办经济特区20多年来,海南的改革创新取得了诸多成就,如“省直管县”体制,“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架构,粮食购销同价改革,“先上车后买票”的企业登记制度,“一脚油门踩到底”的燃油附加费改革,省级统筹的社会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制度等,为全国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在新的形势下,海南的再发展势必定位在“四季花园”的生态保护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经济增长之间,即实现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融合方面,“先行先试”的改革创新精神也应主要体现在“旅游业改革创新试验区”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方面。通过旅游业的改革创新带动海南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发展,通过新型工业、现代热带农业发展推动“国际旅游岛”的绿色发展,实现“富民强岛”应是海南再发展中追求的重要目标。利用中央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力支持,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探索合适的旅游盈利模式、合理的旅游经营模式、先进的旅游管理模式,为我国旅游改革创新做出表率。探索以补偿机制和监管机制为核心的生态保护机制,为我国主体功能区的顺利施行提供样本。
(二)系统规划“国际旅游岛”建设
区域发展离不开资本、劳动力、土地、科技、制度等几大要素,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更需遵循系统的方法论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态约束下的土地持续利用是海南“生态立省”的应有之义。
“海南的发展不仅缺钱,而且缺人,首要的是缺人。”因此,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必须实施更广阔视野中的人才引进。“中国最可怕的地方是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劳动力向产业链上游转移”,表述了我国高校走向大众化教育过程中为产业发展提供大量人力资源的现实状况。未来人才队伍的建设以数以百万计的大中专毕业生为基础。以更加优越的政策吸引国内大中专毕业生加入建设队伍应是海南的一个长期战略,而国际旅游岛的国际层次不仅要求国际产业的进入,而且要求国际人才的大量引进,未来应形成本岛人才、本国人才、国际人才三方互动的格局。
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海南可以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保险机构创新旅游保险产品,探索商贸行业离岸金融推广,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推动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等。这些宽松的金融政策,以旅游金融试点带动金融体系的再发展,可为海南提供充足的资本保障。同时,继续做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小政府、大社会”建设应是海南体制改革长期坚持的方向,实现以制度来促进经济增长,来保障改革成果。从而实现在资源、生态约束下人才、金融、制度三轮驱动的良性动力。
(三)着力培养本土企业
发挥资源优势,培养本土企业是区域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大型企业的支撑,而大型企业的支撑又需要长期的成长过程。大企业的培育不仅需要企业家的艰苦拼搏,而且需要特区人的耐心和韬光养晦。创造条件做强大型本土企业,政策扶持做大本土中小企业,支持引导符合国际旅游岛要求的本土新兴企业应是海南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战略。围绕特色资源的农产品加工业、围绕旅游业发展的商贸服务业、围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会展业来培育本土企业,均可形成集中发挥海南区域优势的强势产业。在“油气化工、林纸一体化、汽车制造、矿产资源加工等重化工业严格限定在洋浦、东方工业园区内”的约束下,国务院《意见》中提出的“培育发展房车、游艇、轻型水上飞机、潜水设备、高尔夫用具等旅游装备制造业,加强研发设计,发展特色旅游食品、服饰、工艺品加工业”更是为海南新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1]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N].海南日报,2010-01-05.
[2]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09-07.
F127
A
1004-700X(2011)01-0047-03
中共海南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