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竞争”不应是个“传说”
2011-12-23卫思宇
“十二五”开局之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媒体聚焦的中心话题是民营经济发展之路,议论最多的就是不能让“公平竞争”成为一个“传说”。
根据全国工商联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已超过60%,企业数量占全国的70%以上,85%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0%以上的农村转移就业源于民营经济。可是,民营经济的诸多“老问题”依然如故,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民营经济到底对中国做了什么本质性的贡献?民营经济的本质是不是社会主义的嫡系?民营经济理论和我党的意识形态是否共融?民营企业家是不是国家值得信任的可以依靠的亲生儿子?能否成为国家的主人?民营经济是不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流经济组成部分?政府能否把民营企业像对国企一样当作自己的儿子而“不设防”?
又诸如,民营经济在高回报率的垄断行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仍然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等市场准入障碍;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也存在重大轻小的“规模歧视”和重公轻私的“出身歧视”。特别是一些垄断的国企不仅“鸠占鹊巢”,而且借势在房地产、酒店等领域无度扩张。这种现象虽说是个别的,但影响很大,导致民营企业在这些缺乏公平竞争环境又无利可图的领域“不愿、不能、不敢”投资。
在今后的各项政策中,继2005年出台“非公经济发展36条”后,更明确提出“要着力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地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关键是要各部委,特别是市县政府要把政策落实到实处,不能让好政策成为一个美丽的“传说”。如何打破“玻璃门”和“弹簧门”,“解铃还须系铃人”,关键还是政府的各执行部门。尤其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彻底破除经济发展中的“血统论”和“出身论”。
须知:志在中华,无须分“公有”还是“私有”;谋求发展,何必看“国营”还是“民营”。
这期的封面报道,论的就是转型与转变中的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与生存环境。尤其在近几年国企大步跨行业兼并重组之后,民营企业更是举步维艰,是在彷徨消极坐等,还是在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寻找新的机遇,谋求持续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魏杰、企业战略专家王德禄、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专家保育钧、纪世瀛等“公共知识分子”,都提出很好的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见仁见智,可资借鉴,期冀为中国民营经济鸣锣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