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011-12-23

北京观察 2011年1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企业

安 庭

加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安 庭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撑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近年来,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基本能力。但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北京丰厚的文化资源、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相适应,在文化产业结构方面,非公有资本所占比重比较低、科技含量比较低、适合大众消费的优质文化产品还不够多,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主体是企业。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将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是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基础。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做大做强文化企业的精神动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五千年文化。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深厚根基。要想文化崛起,离不开我们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全球化大格局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抉择,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精神基础和动力源泉,它能防止“一阵风”,防止“走过场”,防止成为一种“运动”,而是真真正正、切切实实地为建设国际大都市,打造文化航母,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供强大的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因此,在贯彻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全市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认识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文化的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和承担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从而持续不断地推动首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走出去”、“请进来”是做大做强文化企业的重要手段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创新对外文化宣传的方式和方法,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建设,积极开展中外文化交流。

开放包容、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应有的胸怀。世界文化异彩纷呈、各有所长,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只有兼纳百家之精华,融合各种文化之所长,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以更豁达、开明、宽容的心态,更开阔的视野面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是文化自觉和自信的表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必须具备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必须具备这种充分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文化成果。在这次全会上,除了强调要推动文化走出去外,还强调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文化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绵延不断,历久弥新,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始终坚持开放、包容的特征。所以《决定》提出,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还提出要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的引进工作,吸引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做大做强我们自己的文化企业。这是我国对外开放上的重大发展和举措。

一直以来,我们为中国的文化及文化产品能够“走出去”做了非常多的努力,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扶持鼓励政策,尽管有了很多成绩,但离我们的理想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希望北京市政府制定对于本市文化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合资等方面的鼓励政策,为北京的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加快进入国际市场打开方便之门。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希肯国际文化艺术(集团)公司董事长

责任编辑 崔晨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企业
企业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企业
企业
年味里的“虎文化”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