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在哪里——从白岩松《幸福了吗》中寻找幸福的真谛

2011-12-23邱泓

今日海南 2011年11期
关键词:白岩松梁漱溟脚步

□邱泓

“一个能人巧需妙要地隐∕藏度∕过多一少生秘∕密这∕佛才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这首小诗,被白岩松放在了他《幸福了吗》一书的开头,也将世人一路追寻幸福的美好和艰辛缓缓勾勒于我们的眼前。

你,幸福了吗?你知道,幸福在哪里?在这本书中,白岩松似乎是在提问,又更像是在回答。

毋庸置疑,这本书的内容看似对作者工作、生活的记录,但实际上是通过这些琐碎记忆来反映作者对幸福的感悟、追寻和追问。因此,在白岩松的自序中,他提到,梁漱溟曾说过,人类面临三大“顺序错不得”的问题,即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贯穿在白岩松这26万字里行间,贯穿在他依然犀利的笔法里,贯穿在他较十年前《痛并快乐着》明显平静几分的叙述言语中。他将这十年漫长行走中所经历的起伏点滴一一回顾,如美国“9·11”事件、SARS、“5·12”汶川大地震、2008北京奥运会等等,而这些事件串联起来,就是白岩松追寻幸福的脚步,更是中国追寻幸福的脚步。正如白岩松在书的封面上写下的那句话:“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成长与困惑。这个人,也是你。”

是的,这是一本关于追寻幸福的缩影,里面有你,有我,更有这个社会与国家。

精心思忖,中国社会迄今的发展历程,何尝不是循序渐进解决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的过程?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吃饭、穿衣这样物化的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这是解决了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但在此之后,人们当初寄托在物质上的幸福感并未接踵而至。由于改革开放无经验可循,一切只能依靠中国自己不断地摸索和试验,因此,遗留问题便显露出来: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就业困难,住房、医疗、教育、养老费用昂贵,社会保障不健全,弱势群体庞大以及生态破坏严重等等,如此情况下,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这一切都要“以人为本”,这在本质上就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面对日益凸显的种种社会问题,我们的内心悄然起了变化,浮躁、焦虑等负面情绪被放大,“幸福感”一词不断地被人们列为生活关键词。此时,人们又该去哪里寻觅内心的幸福家园?幸福是否只是一个过客,偶尔昙花一现?这个问题,正是梁漱溟所说的“一定要解决”的问题——人与自己内心的问题,也是很多人正在面临的问题。

白岩松在《幸福了吗》一书中也真实地袒露了曾经自己内心世界的茫然、纠结,但在经历各种事件、经过反复思考之后,最终无愧于内心的选择,实践着他1993年送给自己的九个字:“说人话、关注人、像个人。”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支追寻幸福的庞大军队,日夜不停地跋涉和挣扎,不断前行的路上,有纠结郁闷,有决绝凛然,也会有沿途美不胜收的风景带来的愉悦与惬意,在这纷繁复杂的过程中,保持内心那一片静谧花园的纯净,不被任何事物干扰,朝着自己的信仰执著前进,这就是幸福的秘诀吧。

回顾往昔,展望未来,白岩松送给自己十二个大字: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他引用墨西哥寓言里那个人的话说:“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一路追寻幸福的脚步,最重要的并不是马不停蹄地往前追赶,而是静下心来,慢慢走,用心来聆听,用心来感受,用心来追寻。

——幸福在哪里?幸福其实就在我们的心里。这正是白岩松要给我们的答案。◎

猜你喜欢

白岩松梁漱溟脚步
谁更需要读书
春的脚步
莫言对话白岩松——文学的有用与无用
四季的脚步
梁漱溟的“不贪”
粱漱溟:金钱哪有人才重要
白岩松错了吗?
白岩松的第一排
白岩松:我的成长经历决定了我的教子方法
秋天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