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学母语授课学生期待研究*

2011-12-22刘凤灵

菏泽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母语英语教学语言

刘凤灵

(菏泽学院外国语系,山东菏泽 274015)

大学英语教学母语授课学生期待研究*

刘凤灵

(菏泽学院外国语系,山东菏泽 274015)

本课题旨在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母语授课的期待程度。通过问卷、访谈调查发现,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环节,学生对教师用母语授课的期待程度不一样;学生英语水平越低,对教师母语授课的期待越大。

大学英语教学;母语授课;学习课型;教学环节;学生英语水平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引领着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比起其他科目的教师,英语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而且还担负着创设英语语言环境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用英语吸收信息的重要作用。然而,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烘托课堂学习氛围,增强师生情感使学生能“亲其师,因而信其道”等诸多方面,母语在很多时候仍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大学英语课堂中究竟是否该用母语授课是每位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关于母语是否应在外语课堂上出现争论已久。直接教学法和交际法都反对用母语授课。直接法强调通过用目的语本身进行会话、交谈和阅读实施教学;交际法认为,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强调通过外语学习外语。对比分析理论在承认母语对二语习得有正面影响(正迁移)和负面影响(负迁移)的同时,过多地注意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强调母语给习得带来困难是造成语言偏误的根源之一。[1]然而,还有人从“人类思维是有共性的,因此用以表达思维的语言也是有共性的”出发,主张母语是学习外语不可或缺的基础。[2]中国的理论界和教学界针对中国环境内学生学习英语中母语的作用也进行了不少的研究(朱纯,1994;束定芳、庄智象,1996;文秋芳,郭纯洁,1998;王文宇,文秋芳,2002;菊秋红、王文宇和周丹丹,2002;熊志坚,2006;等等)。这些研究在承认学会英语这种目的语是学生上英语课的终极目标的同时,都坚持应该发挥母语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强调“母语是外语教师的帮手”[3],“坚持合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2]

二、研究目的、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目的

虽然学界对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发挥母语作用的问题作了较多讨论,然而,英语课堂千差万别,学生学习背景多种多样,作为主导英语课堂、引领学生思维的英语教师,何时何地用母语才是合理利用母语,哪种课型哪些教学时刻运用母语才能使母语真正成为帮手,仍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在英语水平有悬殊的两个班分别测试了他们在英语听说课和英语读写课两种课型上对教师所用语言的期待,并和个别学生进行了访谈。主要考察的问题有:(1)不同水平的学生对听说课和读写课全英语授课的反应;(2)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听说课和读写课上遇到理解障碍时对教师运用母语解释的期待程度;(3)涉及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方面的讲解时学生对母语的期待程度;(4)教师在写作文评语时、下课前布置任务时、课间处理突发事件时、表达个人情感以增进师生情谊时等特殊教学时刻是否该用母语。

(二)研究对象

参加本研究的两组对象是菏泽学院170位非英语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其中普通专业(化学教育专业)本科生85名,高考英语平均分109.5分,音乐专业本科生85名,高考平均分79.5分。

(三)调查形式与数据收集

本次调查共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形式。教师上完听说课或读写课后发给学生调查问卷,学生当堂作答,教师收起问卷,课下再做个别访谈。本研究一共设计了10道单选题和2道访谈题,内容包括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四个方面。其中,听说课堂上考察3道选择题和1道访谈题,读写课堂上5道选择题和1道访谈题。选择题采用五分制:1=完全同意;2=同意;3=不好说;4=不同意;5=完全不同意。普通专业组收回有效问卷156份(其中听说课上78份,读写课上78份),音乐组收回有效问卷150份(其中听说课上75份,读写课上75份),有效率都在90%以上。

(四)统计方法

使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了频数和百分比,所有结果都用图表显示。

三、调查结果

表1显示了听说课和读写课两组学生对教师全英语授课的反应。

表1 学生对教师完全用英语授课的反应

研究对象在听说课上对全英语授课的反应,不论普通本科班还是音乐班,更多的人倾向于肯定的态度,但和普通班比起来,英语水平较低的音乐班同学不同意完全用英语授课的比例较大(23%)。在读写课上,普通班同意和完全同意全英语授课的占18%,音乐班同学仅占4%;两组同学绝大多数都不同意教师用全英语授课(普通班55%,音乐班89%)。

表2显示了学生在听说课上和读写课上遇到理解障碍时对教师所用语言的期待。

听说课上的问题:听力材料播放过程中,遇到听不明白的地方,你希望教师:

A.直接用母语解释出来。

B.用慢速或者简易英语解释、分解难懂句子。

C.让学生反复听,直至听懂。

D.双语解释。

读写课上的问题:用语法术语解释复杂句子结构时,你希望教师:

A.直接用母语解释出来。

B.开始的前一两次用母语,以后尽量用英语。

C.全用英语解释,学生逐渐就明白了。

D.用双语解释。

表2 学生在听说课上和读写课上遇到理解障碍时对教师所用语言的期待

从表2可以看出,多数学生遇到听力理解方面的障碍时希望教师用英语解释,或者通过重复播放反复听来解决问题(普通班74%,音乐班66%),只有少数学生希望完全借助母语解决(普通班6%,音乐班12%)。这说明,学生想充分利用听说课堂多接受英语语言输入,尽可能地吸收目的语,母语的出现成了他们进行语言吸收的干扰项。这一点从听说课上的第三道选择题“视频文件中的电影片段理解方面你需要老师用汉语作背景信息介绍吗?”的答案中(多数学生不希望教师用母语解释)和访谈中也得到了证实。笔者就“课间10分钟老师播放的汉语字幕英文对白的电影对你的影响是什么?”和两个班的共10个同学分别进行了交谈。大家结论一致:(1)学生基本上只注意了汉语字幕的存在,而很少顾及英文对白,目的是为了追求对剧情的完全理解,对提高自己的英文表达收效甚微。学生偶尔捡到英文的一些骂人的短句表达:“Damn it!”“Shit!”真正非常有意义的美文美言并未获得。(2)从第一节课的全英听说状态中切换到课间10分钟的汉语字幕电影,由于剧情的趣味性和汉语的无障碍理解,学生很容易进入状态,全身心地投入电影欣赏中。但10分钟的汉语字幕电影结束后再开始全英状态的听说训练时,学生却需要时间适应。上课刚开始播放全英材料的前几分钟,学生总有“找不到北的感觉”,迷迷糊糊,听力效果很差。过几分钟之后,学生才能从汉语字幕的电影干扰中解脱出来进入英语思维状态。

从表2还可以看出,读写课上,学生遇到理解困难时对母语的依赖性加大,并且,英语水平越低,这种趋势越明显。大多数人不希望教师在他们一遇到理解障碍时就直接用母语解释,也不希望教师全用英语解释,听得不明不白。通过访谈,笔者发现,学生一方面想利用课堂多吸收目的语语言,同时,也想借助母语了解目的语语言结构。Perdue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认为母语会分散(restructuring)学生的注意力,妨碍外语的重构,另一方面也肯定了母语在外语学习上的作用。他认为,母语运用于外语学习,是一种高效、省时、灵活、以人为本的做法,能够提高学生思考的灵活度和概念的清晰度。[4]所以,在帮助学生吸纳语言知识点时,教师运用母语是必要的。

在读写课上测试的其他题目涉及到了教师在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方面、作文批改评语方面、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时刻、下课前布置任务提出要求的时刻和师生情感交流的时候等是否应该用母语。两个班级英语水平虽然悬殊,但在这些问题上意见高度一致:那就是尽量用母语。学生认为,教师在讲解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的同时,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传授同样重要。外语学习策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讲解这些抽象的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交策略等,让学生明白并逐渐学会运用亦非易事,教师没有必要全用英语一一解释概念及如何运用。作文批改的目的,一是指正学生的语法拼写小错误,二是从构思上、结构上、语用表达上看学生是否做得合理,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通过批改学生作文,能够达到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的目的。学生期待通过自己的作文这座桥,能做到和教师心灵的联系,得到教师中肯、真诚的评价,所以这个时候运用母语比用英语更受学生期待。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布置学生作业,向学生提出教学要求,师生情感交流等,虽不是每节课都会出现的教学环节,但教师语言选择不同,达到的效果也就会不一样。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要的是教师的智慧和即时应变能力,情急之中教师如果用英语处理,很难像用母语那样自主地用恰到好处的音高、语调处理事件,使事件尽快得到平息,这时母语必须出来应急。师生情感交流是促进师生友谊的催化剂,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对教师的“信任度”也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教师运用母语来表达对学生的赏识和鼓励,用偶尔的一句母语笑话来烘托一下学习氛围,都是课堂良性运转的润滑剂,对提高学习效果有利。

四、深入探讨

(一)针对不同的课型和不同英语水平的班级,有选择地运用教学语言

听说课堂,学生带着“耳朵”、“嘴巴”而来,他们的目的是“听说式”地吸收和模仿目的语,他们希望处处用英语包围,沉浸在英语的氛围内,所以教师尽量用英文授课,播放的音频视频文件也尽量是全英文的对白和字幕。读写课堂,学生带着“笔”和“大脑”而来,他们除了吸收教师对目的语的输出以外,对复杂的语言知识、句法结构,更希望教师用母语透彻、明白地展示出来。认知学习理论认为,迁移不是机械现象,而是必然的发展阶段,具有建设性和系统性,与学习者的主观判断选择有关。这就是说,外语学习者在摆脱母语的影响之前先得利用母语,这种利用具有积极作用。[5]

(二)母语在个别教学环节和教学时刻可以大显身手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只是不停地向学生输入目的语。组织课堂,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适当地利用母语沟通,或者使用夹杂着母语的目的语,大部分学生会参与进来,课堂气氛会随之活跃,学生在积极情绪状态下才更容易吸收教师的语言输入。教师的作文批语是一种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手段,有母语评价渗透的学生作文评语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其作品的价值和教师对学生的个人关注。教师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表达师生情感时,运用母语,在语调、语气和音高的把握上更准确,更有力度,因此也更有说服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介绍和培养是语言教师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必要手段。还没有摆脱母语思维的学生学习这些抽象难懂的策略和技能时,教师选择母语进行教学是明智的选择。

(三)用英语进行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有的素质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在某些教学环节具有积极作用,并不否认其干扰作用。由于学生学习外语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其重要的目的语输入源,教师准确、流利的目的语输出,对学生的语言吸收至关重要。况且,只有教师在课堂中多用英语“做事”,学生才能跟着教师的思维听英语、说英语,从而形成一个目的语语言氛围,使每一位学生接受英语语言的熏陶。教师输出的英语语言是学生最容易模仿的语言。根据克拉申的语言输入理论,语言输入是语言学习的根本途径,语言输入应为i+1(其中i为学生已知的语言成分)。[6]i+1表示语言输入应略高于学生已有的语言水平,也就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应该高于学生的语言水平,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通过努力能够进而掌握新的语言知识,掌握新的语言技能。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尽量在课堂上运用英语,使输出内容略高于学生的已有语言水平,这样,教师不但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示范和向导作用,还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五、结论

本次调查研究探讨了大学生对教师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利用母语授课的期待程度。结果发现,在听说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用母语授课比在读写课堂上期待程度低;母语在个别教学环节中深受学生期待。但学生对教师英语教学中母语运用的肯定,并非意味着否认母语的干扰作用。母语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排除母语的干扰,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滥用母语,防止其负面作用。

[1]史云燕.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探析[J].读与写,2010,(3).

[2]熊志坚.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

[3]岳禹辛.也谈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硅谷,2008,(18).

[4]Perdue C.Adult language acquisition: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5]冷兆杰.大学英语教学母语运用调查与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5).

[6]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New york:longman,1985.

A Research into the Students’Expectations to the Teacher’s Mother Tongue in th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LIU Feng-l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Heze University ,Heze Shandong 274015,China)

The project probes into the subject of how much the college students expect their English teacher to speak the native language in the English classrooom teaching.The results are that the students’expectations vary based on different typies of learning courses and different classroom learning occasions.Generally,the poorer the students’English is,the more the students’expect their teacher to use the native languag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students’expectations to the teacher’s mother tongue;learning courses;teaching occasions;students’English level

H 319 文献识别码:A

1673-2103(2011)03-0132-04

2010-11-28

刘凤灵(1969-),女,山东东明人,菏泽学院外国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英语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王 建)

猜你喜欢

母语英语教学语言
母语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母语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