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课程设置与师范生就业的现状研究
2011-12-20陈琦
陈琦
摘要在当前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环境下,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说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内容上已经相对滞后,某些课程的设置无法再适应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具体要求,大学生的实习制度不够合理,各课程的整体联系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所以,探讨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师范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以及原因就显得很重要。由此根据上述阐述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吸取外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来服务于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最终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做出一定贡献。
Abstract:In the current market economy environment, our normal higher education have some new problems. For example , normal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content has been relatively lagged behind; some lessons can't adapt to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after specific requirements;college students' practice system is not reasonable; some lessons are not closely related and so on. These problems will definitely affect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y has become a hot issue of society. So, this paper is of great importance,which discusses som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ourses of normal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setup, analyzes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 especially the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 situation and the reason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absorbs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of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service to the higher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finally, makes a contribution for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easing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essure.
关键词 课程设置 增加利好解决措施借鉴经验
Key Words :curriculum setup, increase the positive, measures, absorb experience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爆炸的时代,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人类社会正迎来生产力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师范教育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高等师范教育的质量、结构、体制机制,甚至是其组织机构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的要求,从课程结构上看,专业划分、教学组织、招生结构、专业设置长期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办法,缺乏弹性和适应性。如此,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的一些消极不合理因素,直接导致了师范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 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的现状
(一) 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内容上相对滞后
1. 师范性遭到忽略
教师这项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并且非常重要的专业性工作。教师是将前人的经验成果传递给下代人的枢纽。因此,“教书育人” 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教书育人”绝不是任何人凭借认识几个字或看过几本书就能从事的工作。教师应是“教育专家”,“学科专家”,“心理专家”集于一身的“全能专家”。然而,一段时间以来,高师院校为了提升自身的地位和社会认可度,盲目的与综合型大学攀比学术性而忽略了自身自成体系的师范性,并且认为只有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计算机等级过级率才是评价高师院校教育质量和学校实力的“硬指标”。最终导致学生从教能力不强,无法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2. 公共课、必修专业课及选修课时间安排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一般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公共课课程,学科专业课课程及选修课程。一般而言,各大类课程设置的时间分配比例大致是公共课占15%左右,专业课占80%左右,选修课占5%左右。然而部分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已经注意将众多反映科学、生态环境、技术、人文、心理学、卫生学等最新成果列入了其专业课程或选修课程,旨在为了加强普通基础教育课程地位及优化教学效果。而我国高师院校仍然延续着几十年前的课程安排或教材,并且时间分配有待思考。
(二) 师范教育的实习制度不够合理
1. 纯理论课程设置比重较大
纵观实习的整个环节,包括师范生在公共课体系中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稿等,和在专业课程中所学的学生本专业的教学教法等课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对于提高师范生专业和实践能力的环节中,纯理论课程占据了主导,所涉及的教材也是十年甚至数十年前所编创的,有些已经基本不适用于当今中小学新课改后的要求了。另外,这些课程中理论性过强,甚至有些生涩难懂有不符社会需求,所以纯理论课程设置比重过大,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和加大改革力度的环节。
2. 实习制度存在弊端
教育实习时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师资力量的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然而,我国的师范教育的实践环节却相对薄弱,或者说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在实习课程的安排上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具体来看,2年制的中等师范教育的教学实习只有7周左右时间占总学时的6%;从3年制的师专教育来看,学生实习占6周左右时间,占总学时的7%;4年制的本科高师院校学生实习时间约为7周,占总学时的5%左右。对于以培养教师力量的师范教育来讲,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
(三) 师范教育的目的性不强,不符中小学教育的需求
目前来看,师范教育的目的性不是很强,相当一部分高师院校及其一些相关的師范专业,并不是针对中小学教育的需求而建立和开设的,它仅仅是作为一种体制的延续和俗成的继承。从而它无法真正为培养教师而进行一些改革,缺乏灵气。从而,对于中小学教育的需求,高师院校教育也无法很好的掌握和进一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它所培养出来的师范毕业生,相当一部分无法达到中小学教育的要求。